澳門鏡湖醫院

澳門鏡湖醫院

鏡湖醫院 (Kiang Wu Hospital)是澳門現存的三家醫院之一,創於1871年,屬廟醫形式。早期其管理機構沿用“鏡湖醫院”的名稱。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於1942年向澳門政府註冊時定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2002年獲澳門政府授予仁愛功績勳章。鏡湖醫院是澳門地區非官立醫療衛生機構,是澳門規模最大的私立醫院,隸屬鏡湖醫院慈善會。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澳門鏡湖醫院澳門鏡湖醫院

澳門鏡湖醫院是澳門地區非官立醫療衛生機構,是澳門規模最大的私立醫院,隸屬鏡湖醫院慈善會。1871年(清同治十年)落成,是澳門華人主辦的非牟利慈善性質的醫院。百年來該院秉承濟世為懷,救死扶貧,為澳門市民健康服務的精神,已發展成為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醫療基地。

鏡湖醫院原只提供中醫服務,直至1892年年青的孫中山先生畢業於香港雅麗士西醫書院後,即到鏡湖醫院行醫,成為該院第一位西醫,也是澳門第一位華人西醫。1986年,一尊由澳門民間捐款鑄造的孫中山先生銅像被豎立在醫院正門前。每年10月10日都會舉行活動紀念辛亥革命,並就兩岸關係發表講話。1935年,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在澳代表的柯麟醫生擔任義務西醫及鏡湖護士學校義務教師,致力醫院建設完並爭取了本地華人醫生的手術權。1946年設立院長制,柯麟任首任院長併兼任至1979年。

歷史

澳門鏡湖醫院澳門鏡湖醫院

鏡湖醫院創建於清代同治十年, 公元1871年, 是一所由華人創辦與管理的慈善醫院,最初辦院宗旨為贈醫施藥, 安置瘋殘﹑停寄棺柩﹑殮葬﹑修路﹑救災﹑賑濟, 以致排難解紛﹑興學育才等慈善工作, 無不為之。是從簡陋的中醫中藥為主發展起來,承擔當時澳門的醫療防疫等大部份任務。
1892年年青的孫中山先生畢業於香港雅白士學校, 即來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懸壼濟世,創辦西醫西藥,義務服務於人群。其醫術精明,貧苦受益,而聲譽濠江。

1935年柯麟醫生擔任鏡湖義務西醫及鏡湖護士學校義務教師, 致力鏡湖醫務建設, 完善臨床分科制, 推進西醫業務的發展, 創建手術室﹑X光室﹑檢驗室, 組織西醫顧問團, 爭取了華人醫生的手術權, 1946年設立院長制, 柯麟醫生任第一屆院長, 歷任卅餘年的義務工作, 不受分文, 積極改進醫療技術, 培訓醫護人材, 健全醫療科室架構及醫療設備, 把鏡湖醫院從簡陋的留醫所逐漸建為初具規模, 科室齊全的綜合性醫院,立下了豐功偉跡

百多年來鏡湖醫院本著濟世為懷,救死扶傷的精神, 為澳門巿民的健康服務, 在鏡湖醫院慈善會歷屆值理董事的領導下, 在社會賢達﹑善長仁翁﹑各界人士和各社團的熱心資助下, 經過全體員工不懈的努力,特別近十餘年來梁秀珍秘書長兼任院長以來, 積極推動醫院各項工作, 使鏡湖醫院發展成為一所有相當規模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

規模

“鏡湖醫院”原是“鏡湖醫院慈善會”創業初期沿用名稱,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下設機構增多,故於1942年向澳門政府註冊時定名為“鏡湖醫院慈善會”,而鏡湖醫院則成為“鏡湖醫院慈善會”的下設機構之一。鏡湖醫院慈善會設有最高會務委員會、理事會、監事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博士任慈善會主席。慈善會下設鏡湖醫院、鏡湖護理學院、鏡平學校及鏡湖殯儀館、思親園。
醫院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以上,現有500張病床。全院員工867人,其中醫生160人,護士262人,技術人員116人。除了第一門診、急診、第二門診(贈醫)之外,還在新口岸開設頤和聯合醫療中心,在人口稠密的區開設第三門診。該院不斷充實醫療設備,開創新技術,提高醫療質量,尤其近10年來得到迅速發展。1992年成立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填補當地醫學空白,聘請專家,添置大量先進儀器,從高水準起步,開展各項心臟外科手術。該院又先後建立眼科中心、導管室,擴建血液透析室和中央滅菌物品供應中心。1997年動工興建17層高的現代化醫務大樓,耗資4.5億元,1999年落成,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良的服務。該院還注重開展以預防為中心的保健工作,近5年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後舉辦眼科、婦科、耳鼻喉科和高血壓的免費健康檢查。該院和中山醫科大學、暨南大學醫學院合作,建立教學基地,成為兩校的教學醫院。該院還受澳門政府委託,開辦全科進修班,以提高澳門醫生的水準,從而使醫療、科研、教學同步發展。
目前鏡湖醫院己逐步成為現代化的綜合醫院,集醫療、預防、教學和科研於一體。鏡湖護士助產學校於1923年創立,1998年9月已升格為高等教育範圍。醫院的經濟來源為醫務收入、各界捐款及政府資助。

醫院資源

門診部大廳門診部大廳

鏡湖醫院己逐步成為現代化的綜合醫院, 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以上,現有500張病床。全院員工867人,其中醫生160人,護士262人,技術人員116人。集醫療、預防、教學和科研於一體, 並逐步實現了醫院管理計算機化。全院現有急診部、門診部、住院部及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透析中心、康寧中心和眼科中心。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中醫科、理療科、麻醉科、放射科、檢驗科、藥劑科、病理科、信息科技科及中央滅菌物品中心等。
急診部
急診部24小時全日開放, 平均每日就診病人250~300人次,日就診人數最高達1590人次。設有搶救室、深切監護室(病床5張) 、觀察室(病床26張) ,有設備完善的救護車一輛, 通過先進的通訊設備及時將病傷者情況向急診室匯報, 做好接診搶救準備。門診部共有四個。近兩年來每年診治患者約55萬餘人次,平均每日診病1800多人次。
門診部
第一門診部:為收費門診部,每日平均診病約1200餘人次。並設有特約門診室, 方便病者電話預約專科醫生就診。
第二門診部:為鏡湖醫院慈善會及政府資助門診,每日平均診病約200餘人次, 全年免費診病約8萬餘人次。並設有政府委辦的免費預防疫苗注防站, 對初生嬰兒及兒童進行免費預防接種計畫。
第三門診部:設於澳門北區, 是低收費門診部, 每日平均診病約100餘人次。
住院部
本院設立不同等級收費的病房, 以滿足不同經濟水平、不同層次的澳門市民的需求。住院部設施齊備, 配備中央空調系統, 共有床位466張。2000年出院人數為15000餘人, 平均住院天數7天。
超等病房:兩套, 為高級私家病房。
頭等病房:單人房, 共49張床位, 為私家病房。
普通A等:雙人房, 共30張床位, 病房設施與頭等相同。
普通B等:雙人房, 共160張床位, 為低收費病房。
普通C等及K等:三人房, 共225張床位, 是鏡湖醫院慈善會及政府資助床位。
康寧中心:由政府資助, 免費為晚期腫瘤患者提供的善終服務, 共有床位30張。
透析中心:目前有床位45張, 血透機42台, 日平均透析人數70餘人次。
住院部深切監護室:為搶救危重及術後患者監護病房(ICU)及冠心病監護病房(CCU), 有病床6張。
圖書館:收藏中英文書籍、期刊及醫學錄像帶、光碟, 並備計算機上網設備。

發展教育

重視人材培訓、加強繼續教育、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重視人材培訓、加強繼續教育、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重視人材培訓、加強繼續教育、進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1993年5月鏡湖醫院與中山醫科大學、暨南大學改簽署協定書後,使本院成為兩間大學的教學實習基地, 每年有數十名學生來本院進行臨床實習, 藉此增加了三院之間的手術交流與溝通,促進本院醫療與教學水平的提高。
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本院與香港理工大學在澳合辦了學制兩年的護理學文憑課程。本院有12名品學兼優的護士, 經交流學習、深造,均順利畢業, 並成為各科室業務骨幹。
1996年1日至2000年8月本院受前澳門政府委託, 開辦了兩屆三班, 學制兩年的全科醫生培訓班, 共30名學員, 由於這批醫學 生得以畢業後的延續性教育, 現大多數己走上了臨床崗位, 其工作能力、專業知識獲得了較好的認同。
近年來本院每年均有計畫的選送各科臨床醫護人員到院外 (國內外) 進修學習及專業培訓, 更新專業知識, 進一步提高了本院的醫護水平。
本院從1993年復刊"鏡湖醫藥" 雜誌, 每年出版一期, 自2001年起, "鏡湖醫藥" 改名為"鏡湖醫學"。內容包括醫學論文、臨床研究、經驗交流、個案報導、護理研究等;, 1992年8月1日創辦了 "鏡湖通訊" 雙月刊, 報導本院要聞、最新動態及刊登科普性醫學文章, 免費派發, 包括送本澳、香港、內地、台灣等有關機構及個人, 傳達醫院訊息, 加強與社會溝通。

醫院管理

鏡湖醫院的病房鏡湖醫院的病房

健全醫院工作制度推行計算機化管理

醫院設有院長室,下設院務部、醫務部、護理部、並設有醫療質量保證委員會及感染控制組。醫院各項工作均建立規章制度, 並彙編成手冊, 使醫療工作制度化、規範化。例如: 醫務工作手冊,急診科醫生工作手冊, 病曆書寫指引、藥物手冊、輸血指引、臨床檢驗手冊、各科疾病護理常規及護理技術手冊。全院推行管理電腦化,從1991年起每年出示各種資料統計表,計有醫務工作各種統計圖表、醫務收入統計圖表、住院部出院病人疾病分類統計分折、門急診疾病分類統計分折、手術分類統計等,為醫院管理提供最新參考資料,提高醫院管理水平。
1991年開始建立門診計算機系統, 1993年住院部、院務管理及醫技科室均建立計算機系統, 2000年3月實現了醫院各部門計算機聯網, 傳送院務通知及緊急檢驗報告,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全院有計算機263台, 其中250台終端機已聯網;且圖書館有寬頻聯網計算機5台, 方便醫務人員更快、更直接了解及查詢更新醫學知識。由於全院員工均己受不同程度計算機操作培訓,使醫院管理水平全面計算機化, 進入了醫院管理先進行列。

醫院活動

澳門鏡湖醫院澳門鏡湖醫院

更新醫學觀念, 以醫院為中心, 擴大預防, 重視小區保健服務。從個體醫療到群體保健, 從院內服務擴大到院外服務, 走出院門, 關心社會, 開展疾病免費檢查活動, 向市民廣泛進行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教育。實現有病早治,無病早防,促進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
從1984年起澳門政府在本院第二門診部設立預防疫苗注射站, 對本院出生的嬰兒建立預防注射卡, 接受出生嬰兒及兒童的預防接種至13歲。多年來一直例行兒童健康檢查,孕婦定期檢查,及接受個人、單位、公司員工經常性體檢。
1995年開展 "願您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活動, 醫護調查小組走遍全澳, 深入75個小區調查點, 免費檢測雙眼共9705人, 其中以屈光不正及白內障患病率為最高, 50歲以上受檢者, 白內障患病率為79%, 與澳門日報讀者基金會合作開展"重見光明計畫", 向為有需要患者提供免費手術治療, 這項工作延續至今。
開展 "幸福家庭由您起" 活動。1994年至1995年開展婦科疾病及乳房疾病免費檢查共4007人, 其中發現原位癌2例及多例婦科常見疾病。
1994年開展耳鼻喉疾病調查, 免費檢查10208人, 其中發現鼻咽癌6人及多例耳鼻喉常見疾病。
1996年10月開展高血壓病免費調查5000人, 使早期高血壓患者及心血管疾患病人得以早診早治。
2000年11月回響世界衛生組織之 "世界糖尿病日"組織了大型的宣教活動, 共有2000餘人參加, 免費為400人即場測試血糖。
健康宣傳教育, 普及醫療衛生常識, 提高市民自我保健常識,各門急診部設有電視、壁板的衛生宣傳。 結合大型的疾病免費檢查活動,開展圖片展覽。院內院外作衛生知識講座,定期的孕產婦保健知識講座 (每月逢5、15、25日舉行) 三次為一期, 每位孕婦及其親人一起來參加聽講;兒科門診每月舉辦一次兒童衛生保健防病治病常識講座。派出醫生護士到街坊團體進行常見病講座。經常通過澳門電視台向澳門市民講解衛生保健知識。 凡澳門地區有重大節日、重大事件或突發傷亡災難事件, 鏡湖醫院均做到有備無患。組織救護隊在醫院或現場待命, 並及時搶救, 體現醫院關心社會, 服務市民的宗旨。

展望將來

為更好地服務於澳門市民, 努力改善醫療環境, 因應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要, 鏡湖醫院計畫籌建癌病放射治療中心 、高壓氧療中心等服務項目;並在不久的將來實現醫院管理計算機化(電子病歷、影像傳輸系統等)。展望鏡湖醫院的未來歲月, 前途一片光明璀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