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自由黨

澳大利亞自由黨

澳大利亞自由黨,1945年8月31日由羅伯特·孟席斯創建,由國家主義黨、澳大利亞統一黨演化而來。1916年,工黨政府總理W.M.休斯因政見不合,帶領一部分人退出工黨,另組國家主義黨。1931年,國家主義黨更名為澳大利亞統一黨。1936年,R.G.孟席斯被選為統一黨副領導人。1944年10月,孟席斯及其支持者脫離統一黨,成立澳大利亞自由黨。1944~1966年,孟席斯任該黨領導人。1949~1972年,1975~1983年與國家黨聯合執政。該黨是自由企業主的政黨,主張自由貿易,發展私人企業,反對國有化。反對共產主義。同美國密切合作。有黨員10.3萬人,領袖是J.霍華德。機關刊物《澳大利亞的自由》。

簡介

澳大利亞自由黨澳大利亞自由黨

澳大利亞自由黨,成立於1944年;其前身是“澳大利亞統一黨”。當時,羅伯特·孟席斯及其支持者脫離了“統一黨”而成立,名為“自由”。實際上,等同於英國的保守黨,屬於中間偏右翼的政黨。現任自由黨聯邦領袖是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副領袖是茱莉·畢肖普。

自由黨通常要和中間偏左的澳大利亞工黨競選爭奪執政權。如果競選成功,依照傳統,它將和澳大利亞國家黨組成“執政聯盟”。歷史上,擔任澳大利亞自由黨黨魁時間最長的是馬爾科姆·弗雷澤(MalcolmFraser),曾領導自由黨執政長達十四年;其次是約翰·霍華德(JohnHoward)任職十一年半。

自2007年聯邦大選失敗後,自由黨是聯邦政府的反對黨;而目前,在澳大利亞所有總計八個州(自治領)政府中,自由黨只在西澳州擁有執政地位。

2007年11月,約翰·霍華德領導的自由黨在聯邦大選中失去多數議席,變成在野黨,結束了長達十一年半的執政地位。霍華德個人也喪失了其有用了33年的貝內朗選區(Benelongelectorate)議席,而辭職下野。原內閣國防部長布倫丹·尼爾遜擔任新的黨魁;原內閣教育部長茱莉·畢肖普出任副領袖。但是,自由黨在接下來的多次民調中,表現差強人意;加之,外界猜測有多位黨員都對領袖寶座“窺覷已久”;新任黨魁尼爾遜終於在2008年9月決定召集黨務會議,重新選舉領袖。最終,麥肯·騰博以45:41戰勝了尼爾遜,接任領袖職位。

歷任領袖

歷任自由黨聯邦領袖

羅伯特·孟席斯(1945年—1966年,其間於1949年12月19日1966年1月26日出任政府總理)

哈羅德·霍爾特(1966年—1967年,其間於1966年1月26日—1967年12月19日出任政府總理)

約翰·格雷·戈頓(1968年—1971年,其間於1968年1月10日1971年3月10日出任政府總理)

威廉·麥克馬洪(1971年—1972年,其間於1971年3月10日—1972年12月5日出任政府總理)

比利·斯奈登(1972年—1975年)

約翰·馬爾科姆·弗雷澤(1975年—1983年,其間於1975年11月11日—1983年3月11日出任政府總理)

安德魯·皮科克(1983年-1985年)

約翰·霍華德(1985年-1989年)

安德魯·皮科克(1989年-1990年)

約翰·休森(1990年—1994年)

亞歷山大·唐納(1994年—1995年)

約翰·霍華德,1995年—2007年,其間於1996年3月11日—2007年12月3日出任政府總理)

布倫丹·尼爾遜(2007年12月—2008年9月)

馬爾科姆·特恩布爾(2008年9月16日—2009年12月1日)

托尼·艾伯特(TonyAbbott)(2009年12月1日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