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夫中學

澤夫中學,別名鹽城縣澤夫中學,是含普通高中和國中在內計30多個班級、2000餘名師生的農村綜合性中學。

簡介

1941年7月,日偽軍對鹽城發動大掃蕩並盤踞在鹽城,全縣各中學停辦。為解決青年失學之苦,宣傳抗日,在黨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1942年,宋我真在宋村創辦“志成補習學社”,不久遷至時楊莊續辦。
1943年,形勢漸趨穩定。1944年春,為滿足青年的學習要求,培養地方幹部和抗日人才,民主政府在“育才補習學社”的基礎上,創辦“鹽城縣育才中學”,校址在五區侯傢伙,胥大可任校長,陳棲山、吳建平任教務主任、王芷芬任生活指導部主任,全校設7個班,共有學生280名。
44年9月,育才中學改名為鹽城縣立中學,並吸收西漢張的橫塘學社和時楊莊的志成學社師生。因校舍緊張,校址西遷到姚伙,以和尚庵為校部,年底陶官雲接任校長。
45年9月,為紀念愛國民主人士宋澤夫,鹽城縣中改名為“鹽城縣澤夫中學”,校址遷至石莊,以乩壇為校部,宋我真任校長。11月底,縣城解放,遷至原縣女中舊址辦學,並將偽縣中師生吸收入校。46年春,遷至舊鹽中校址,增設國中預備班。
46年冬,國民黨軍隊入據鹽城,學校復遷往農村,實行分散流動教學,先後流動至西季莊、白兔莊、西五舍、大成莊和建陽的花園垛,47年初遷至蔣湖莊,在尚莊設分校。
48年2月,葉挺縣澤夫中學(當時鹽城改縣名為葉挺縣)與建陽縣中學合併,成立“葉挺建陽聯立中學”(簡稱葉建聯中),校長王啟宇、副校長宋我真,下設生活指導科、教務科、生產科,校址在建陽縣中原址,在蔣湖設分校。9月又分開辦學,於是改蔣湖分校為葉挺縣立中學,宋我真、朱明為正、副校長。同時在大岡、尚莊設分校。49年2月又遷校於宋村,有高中班一個,國中班四個,在校學生176人,教職員23人。縣城解放後又於城內集仙堂設分校,撤銷尚莊分校。
49年7月,葉挺縣復改名為鹽城縣,葉挺縣中也隨之改為鹽城縣中學。同年底次年初,縣中與蘇北行署五分構第二聯立中學合併,改名為“蘇北鹽城中學”。

詳細資訊

在這十年中,由於戰爭環境惡劣,學校呈現出或停或辦、或分或合的不穩定狀態,但全校師生的辦學求學熱情始終未衰,表現出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教材一般是自編自印的,住地也不固定,有時以空地、樹蔭作教室,以門板當黑板,以膝蓋作課桌,以牛糞土塊作粉筆。但全校師生的情緒一直很飽滿,學生的學業進步很快。學校適應戰時需要,開設政、語、史、地、數、理、化等課程。學制服從需要,隨時而變,有時學生進校一年就回響黨的號召,到新區工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是堅持抗日民主政府的“培養人民民族意識、民主精神和科學知識”的基本教育方針,借鑑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原則,提倡啟發式,提倡理論聯繫實際,反對死讀書。學校還經常組織師生參加生產勞動。44年,育才中學舉辦“新華實業社”,利用土原料大量製造精鹽、墨水、肥皂、紙等產品,既生產自救,又銷往全縣機關部隊學校,為粉碎敵人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保障軍民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日報》曾對此作專門報導。學救會還經常組織演講、歌詠、牆報等項比賽,發現培養人才,宣傳民眾。46年3月,澤夫中學師生在縣城貧兒院劇場義演古裝戲《李闖王》,三天的票款全部捐獻救災。學生們還演出過宣傳土改政策的現代劇《照減不誤》,編寫劇本《跌倒自己爬》。為普及教育,提高平民文化水平,師生們採用“做啥教啥學啥”的教學方法,開展民眾性的冬學、乘涼講座、晚會等活動,送教上門,組織民眾學文化,為民眾作法令解釋、時事報告,為此受到縣委領導表揚,《新華日報》報導中稱“這種教學方法是推動各項工作前進的推動機。”
學校能一直堅持辦下去,重要的一條是受到黨和民主政府的關心、人民民眾的支持。陳毅、周一萍、駱明等領導同志曾先後為師生作報告,指明辦學方向。民眾為師生提供房屋,提供情報,封鎖訊息,給師生莫大的援助。
澤夫中學始終堅持“為戰爭服務,為生產服務”的辦學宗旨。學生不僅參加生產,也參加戰鬥,是戰士,是一支宣傳大軍,又是幹部後備軍,只要一聲令下,立即參軍參加工作。45年11月、12月,師生們兩度成立戰地服務隊,為戰士服務,深入火線採訪或直接參加戰鬥。師生們還利用文藝演出、翻身報、牆頭詩、漫畫、土廣播、識字班、宣傳牌等形式,配合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對宣傳發動民眾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澤夫中學師生繼承了亭湖中學的光榮傳統,並發揚光大。
1991年1月,為紀念愛國民主人士宋澤夫先生,鹽城市政府決定將原秦南中學更名為“澤夫中學”。原秦南中學始創於1958年,現已發展為含普通高中和國中在內計30多個班級、2000餘名師生的農村綜合性中學。在黨和人民的關心支持下,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努力,學校辦學條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日益提高。目前,學校環境優美,校舍整齊,設施完備,師資優良,已連續十四年獲縣高中教育教學質量獎,連續十年獲縣國中教育教學質量獎,並先後榮獲“文明單位”、“花園式學校”、“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單位”、“德育先進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全校教職工正以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為目標,以讓課堂迸發活力,讓校園充滿歡樂,讓師生得到發展為理念,戮力同心,負重奮進,努力向規範化學校、示範性學校、現代化學校的目標邁進。
亭湖中學、澤夫中學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由這兩所學校畢業的絕大多數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止。革命烈士駱繼乾、宋吾康、姚公鉻等為推翻舊制度,英勇頑強,獻出了他們的青春和熱血;喬冠華、還寄萍(解放後曾任廣西省副省長)等同志在戰爭年代出生入死,不畏艱險,建國後為建設新中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戴星明、宋金城、單成琪等老同志參加革命幾十年,現雖年事已高,仍不遺余力為黨工作。畢業生中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革命者,他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中浴血奮戰,轉戰南北,從青藏高原到黃海之濱,從南沙群島到大興安嶺,到處都留下了他們戰鬥的足跡和血汗,他們為民主革命的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勳。他們中間還有許多人如今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正在為四化建設獻計獻策,出力流汗。總之,亭湖中學澤夫中學的畢業生為我國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