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花水節

澆花水節

澆花水節,又稱桑建節,是少數民族阿昌族傳統節日。

澆花水節的來歷

澆花水節又名為桑建節,桑建為椎栗樹神之名,他曾戰勝惡魔,為人們帶來幸福。所以在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開始過潑水節之時,青年男子都要聚集上山采集椎栗樹花。回來時,村內婦女聽見象腳鼓聲,都到村外迎接,小伙子將花束贈給姑娘,姑娘則回贈以剛剛打制的粑粑。食完後一起歌舞回村,將采來的花束一圈圈地扎在事先準備的竹竿上,成為花塔,或製成花轎,大家圍著歌舞,直到深夜。第二、三天,主要澆花,男子敲擊象腳鼓與鑼等,扛四色旗走在前面,姑娘排成長隊到河裡挑清水回來澆潑花塔、花轎及轎中佛像。第四天為節日高潮,先請村內50歲以上婦人依年齡排成一隊,由姑娘將清水潑在老人們的衣袖或所持的汗巾上,以示祝福長壽。然後未婚男女互潑,他們潑水時十分講究禮節,同性別及年齡相差大的不能互潑。潑水前要用歌聲詢問對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後,由男方先潑,女方潑還,並互相祝福。對方不願意時,不能強行潑灑。潑完後,有情人相約去草坡或山地對歌,盡興而散。

澆花水節過程

開端

每年清明後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澆花水節的開端,節期一般持續4天。節日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的青年男子
澆花水節
上山采椎栗花。相傳椎栗樹神為民除害,給人類帶來了幸福,阿昌人在澆花水節中採摘椎栗花就是為了紀念他。上山途中,由一人在前面揮舞戶撒刀,後面的人跳著象腳鼓舞,浩浩蕩蕩,一路鳴槍向山里進發。上山後,先要放幾串鞭炮以告之山中生靈節日到了,然後大家分頭採花。山裡的桑劍花、杜鵑花、迎春花……一堆堆一簇簇競相怒放,不多時,小伙們又抱著大捧的鮮花,踏著象腳鼓的節奏一路喜笑顏開地返回村寨。留在寨子裡的婦女早巳準備好豐盛的節日食品,一聽到採花隊的象腳鼓聲,姑娘們馬上端著蘇子粑粑奔往村外迎接。於是獻花的獻花,吃粑粑的吃粑粑,姑娘小伙們一路嘻笑著向寨中廣場走去。老人們早已在此立好了竹竿,採花隊伍一到,人們便將花兒一圈圈地扎在桿上,做成花塔或花轎。人們圍著花塔花轎歌舞至深夜。

澆花水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著象腳鼓、鋩鑼,扛著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尾隨其後排成長串到河裡挑水,潑灑花塔、花轎,並用清水為轎中供著的佛像沐浴。

高潮

第四天是節日的高潮,人們互相潑水祝福,姑娘們首先用樹葉或鮮花蘸水輕輕灑在老人們的衣袖或汗巾上,以示消災除禍、祝福長壽。而後,青年男女相互灑潑,灑潑前先要商議一番:
男:今天澆花水?
女:澆給點。
男:你的衣服像鮮花,伯給澆髒了。
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男方得到了女方的應允,先在女的肩上或後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並不互相追逐或隨心所欲地亂潑。阿昌族的青年人,側重在澆花水節中通過對歌來相互認識和了解。因此,他們在互相澆水後,就邀約到山坡上對歌,歌詞內容豐富,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直對到夕陽西下才回家。若是小伙子看中了哪位姑娘,到了深夜12點,他就又到姑娘家門口吹葫蘆蕭,姑娘若對小伙也有好感,就把門打開,讓小伙進屋坐在火塘邊。小伙子一坐定,馬上不失時機地唱道:
草地相連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
既然已經邀約進屋,姑娘的唱詞大膽熱烈:
郎是細雨從天降,妹是清風就地生。
小伙進一步試探:
結交要學長流水,莫學露珠一早晨。
姑娘的回答毫不含糊:
你我如同板栗樹,風吹雨打不動根。

後續-串村

對象

這是你有情我有意的單獨約會,沒有選中進攻目標的小伙子則會相約著去串村。

形式

剛一踏進村,就被村子裡匯集在一起的姑娘們請到一姑娘家安睡。姑娘們則到另一姑娘家,照來串村的小伙人數,一人殺一隻雞,煎、炒、燒、炸、燉……做成八樣菜。到了夜裡二三點,一個碗裝一個雞頭,一個碗盛滿米酒,一人一套擺上圓桌,然後走到小伙子住宿的屋門外喊道:"來串村的小伙呵,我們做了點飯菜,請去嘗一嘗"。小伙們本是來"串"的,誰料一來就請去睡覺,又豈能睡得著!他們早已是坐立不安,豎著耳朵一直留神姑娘們的動靜,聽到喊聲,又不敢冒失,只能裝著沒聽見。姑娘們見無動靜,又再請一遍,小伙們再也按捺不住,爭先恐後地搶出門外,一路調侃著入席就座,互相說些客套話,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地對歌到天亮。小伙子臨走前把事先湊好的雞錢藏在牆縫裡或壓在碗下,留給姑娘們去找。然後各人拿起自己碗裡的雞頭向姑娘告別。

活動意義

阿昌青年通過這一活動,在彼此心中播下愛情的種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