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踅面

澄城踅面

踅面產地在合陽-坊鎮,相傳西漢高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淮陰侯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王豹,為了解決10萬大軍吃飯問題發明了踅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踅面原產地在合陽,相傳西漢高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4年,淮陽候韓信在合陽黃河邊的夏陽渡用木罌渡軍活捉河東魏玉豹,為了解決10萬大軍吃飯問題發明了踅面,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吃著踅面,再想想這個關於踅面起源的典故,就知道當年韓信怎么發明出踅面作為行軍打仗的飯食。一是踅面勁道。厚且筋大,吃在嘴裡耐嚼,咽在肚裡耐飢。二是味醇。吃踅面時除了鹽、味素等其它常用調料外,要拌以大油和辣子,所以吃起來油香濃郁,辣味悠長,兩者都能增進食慾。三是方便。這與踅面的做工有關,我曾見過做踅面的過程,先是和面,在一個很大的瓷盆里倒進麵粉和適量水,用一根粗木棒順著同一方向攪,攪得稀稠勻當了,舀一勺子倒在一張直徑差不多有2尺多的大鐵鏊中心,再用半月形的木踅子從鏊心向四周一圈一圈旋著刮開攤平。據說踅面的名子就是由那個半月形的木踅子而得的。但街上也有把“踅面”寫作“旋面”的,想必也與一圈一圈地旋著刮攤有關。烙熟後一張張搭在外面涼冷,再切成寬窄與薄厚相當的條形,碼得整整齊齊,這樣能保質三、五天,吃時只需在開水鍋里滾一下即可。相對於其他飯食,踅面的三個特點都更有利於行軍打仗,漢高祖能穩坐天下,其中也有踅面的一份功勞。
如今,社會發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踅面也稍有講究了。踅面都在小飯館裡賣,且大多同時經營麵皮、米線等其他小吃,也不再現場直播,而是前堂用餐,後面都隔了操作間。桌凳也換成了青一色的專用於餐館的高桌、高凳。人們也更不用象行軍打仗那樣,在吃飯上計較時間長短,何況超市里各種各樣的速食麵讓人能挑花眼。但踅面仍然受人青睞。自己沒有在合陽呆過,不知踅面的故鄉合陽人是不是非常愛吃踅面。而在澄城,我所熟知的人沒有不喜歡踅面的。用餐時分,隨便走進哪個踅麵館,都幾乎座無虛席,食者無論男婦老幼,不分尊卑貴賤。不僅小攤小店裡有,星級賓館飯店裡踅面也是食譜里小吃的代表品類,每宴賓客,澄城人必以踅面為特色小吃待之。不僅如此,我還聽說一些遠離家鄉在外地幹事的澄城人一旦回澄,顧不上奔家裡,先要到街上找一家踅麵館,飽餐一頓久違的踅面,平日裡和同事們出去吃飯,他們也常常以踅面為首選,有時候即使一塊兒享用其他飯食,當中必有人嘆曰:哎呀!好些日子都沒有吃踅面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踅面雖生在合陽,但也在澄城扎了根,而且這根扎在了澄城人的心裡,讓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縈,讓幾乎所有的澄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飲食愛好,在澄城若要論起飲食文化來,我看澄城踅面當是首選的飯食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