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州鎮

潿州鎮

全鎮耕地面積11982畝,其中水田1905畝。農業以種植香蕉、水稻、花生、木薯等作物為主;漁業以淺海捕撈刺釣為主。潿洲島附近海域是北部灣重要游漁場,盛產海參、珍珠、鮑魚等名貴產品,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近年來,海水養殖發展迅速,扇貝、鮑魚、石斑魚等高值海產品養殖面積達8000多畝。旅遊業處於起步階段,旅遊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交通、通迅、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備。2004年,全鎮實現農林牧業總產值2624萬元,工業總產值4060萬元,漁業總產值4550萬元,糧食總產量1051噸,固定資產投資730.8萬元,旅遊收入1515萬元,財政總收入263.5萬元。

基本信息

潿洲、斜陽兩島地理位置為東經109°05′——109°09′,北緯21°02′—21°09′。潿洲島距北海市27海里,斜陽島距潿洲島東南9海里。潿洲島在3億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13萬—1萬年前經數次火山爆發形成現今輪廓。其地層為第四系所構成、主要為玄武岩、層狀凝灰岩,凝灰質碎屑岩、海灘岩,地質構造屬華夏褶皺帶,雷瓊北部灣拗陷北部西緣潿洲島凸地,與北海市之間存一較深的斷塊拗陷帶。地貌主要為火山口、海蝕、海岸堆積地貌、南高北低,“灣背”海拔51.8米,“燈樓頂”79.6米;地形呈許多平緩的山丘。斜陽島地勢西高東低,懸崖環島壁立、島中央偏西南低洼,外沿無灘涂,只有三處口門可泊船登島,地勢險峻。
潿洲島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23℃,年均最高氣溫29.1℃(6月),年均最低氣溫15.1℃(1月),極端最高氣溫35.4℃,極端最低氣溫2.4℃,年均降雨量為1380.2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年均淡水量1977.22毫米。平日照時數6.2小時,年總輻射量128.22千卡/CM2,年平均相對濕度82%,年平均風速5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38.3天,每年受颱風影響,有4—5次,最多年為8次,最少年僅一次,嚴重影響的颱風平均3年有一次。因受海洋和冷空氣影響,12月至翌年4月有霧,年平均霧日17.7天。氣候特點是:日照時數長,積溫高,太陽輻射熱量高,氣溫適宜,晝夜溫差較大,冬暖夏涼。
潿洲島的土壤是火山地質土,成土母質為玄武岩紅壤土、紅沙土,富含氮、磷、鉀,速效鉀含量在84%以上,土質呈弱鹹性石風化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具有土層深厚、保水保肥,供肥能力強,耕性好適種廣等特點,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2004年全鎮早稻播種面積500畝,花生種植面積3200畝,鳳梨推廣種植120畝,優質木薯種植1500,香蕉改良800多畝。
潿洲鎮有各級駐島企事業單位40個,駐島部隊有陸、海、空三軍。1982年國家投資198萬元建成潿洲糖廠; 1958 年潿洲電廠始建,以柴油發電為主,日供電時數6小時;1998年中央直屬駐島工業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潿洲終端處理廠上島投產,1999年潿洲電廠改組為潿洲供電有限公司,供民線路等級10KV,最大供電功功率2700KW,現日均供電量8500--9000KW·H,可用空間較大。潿洲現有水廠一座,供水為二級供水,以開採地下水為主。地下水可采量為1.27萬M3/D。2003年投資360萬的潿洲水庫水廠開工建設,設計日提水1800立方米,近期可實現管線併網供水。1968年潿洲實現海底線纜民用電話通訊。1999年實現微波通訊,有數字微波傳輸線路240條,400門數字移運通訊座站2個,市話交換容量2758門。1992年7月建成有線電視調頻塔一座。潿洲島與外界以海上交通為主,往返北海客輪有“飛躍168”“飛達”或“北部灣”號等。島上有潿洲南灣港、西角溝港口、北港面港口、南油終端廠碼頭,有90噸級運輸船9艘。
潿洲島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是旅遊度假的勝地。1995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1997年被國務院列為6個海島資源綜合開發試驗區之一,1999年國家旅遊局把潿洲定為國家優先發展旅遊項目地區之一,2001年潿洲鎮被自治區批准列入重點建設鄉鎮,2002年定為省級地質公園,2004年定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