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

主要指外動力地質作用(流水、冰川、湖水、風和海水等各種介質)搬運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沉積形成的地貌。根據沉積環境可分為沖積地貌(沖積平原、沖積扇、江心洲、三角洲等)、洪積地貌(洪積扇)、冰磧地貌(終磧堤、側磧堤、冰水扇等)、風積地貌(沙丘)、湖積(湖堤、湖灘等)和海積地貌(海灘、沙壩、沙嘴)等等。此外還有重力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如倒石堆)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種火山和熔岩堆積地貌。

概念 

堆積地貌(accumulation landform)主要指外動力地質作用(流水、冰川湖水、風和海水等各種介質)搬運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沉積形成的地貌。根據沉積環境可分為沖積地貌(沖積平原沖積扇江心洲三角洲等)、洪積地貌洪積扇)、冰磧地貌(終磧堤、側磧堤、冰水扇等)、風積地貌(沙丘)、湖積(湖堤、湖灘等)和海積地貌(海灘、沙壩、沙嘴)等等。此外還有重力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如倒石堆)及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種火山和熔岩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堆積地貌

簡介

堆積地貌 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形態。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係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質的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堆積地貌堆積地貌

①沙礫質海岸地貌。發育於岬角、港灣相間的海岸,由被侵蝕的物質經沿岸流輸送堆積而成。波浪正交海岸傳入時,水質點作向岸和離岸運動,但兩者的距離不等,導致泥沙向岸和離岸運動。這種橫向的泥沙運動,形成近岸的泥沙堆積體,它們由鬆散的泥沙或礫石組成,構成了沙灘以及與岸線平行的沿岸沙堤水下沙壩等一系列堆積地貌。波浪斜向到達海岸時,沿岸流所產生的沿岸泥沙縱向輸移,使海岸物質在波能較弱的岸段堆積,形成一端與岸相連、一端沿漂沙方向向海伸延的狹長堆積體,稱為海岸沙嘴;若沙礫堆積體形成於島嶼與島嶼、島嶼與陸地之間的波影區內,使島嶼與陸地或島嶼與島嶼相連,稱為連島沙洲;在一些隱蔽的沙質海岸上,有與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間的地形,構成脊槽型海灘。

②淤泥質海岸地貌。在潮汐作用較強的河口附近和隱蔽的海灣內堆積而成,這類堆積體由0.002~0.06毫米的細顆粒物質組成。地貌形態較為單一,成為平緩寬淺的泥質潮間帶海灘。與更新世冰水沉積作用有關而發育成的泥質海岸,岸外海濱有一列斷續連線的岸外沙堤,它以北歐瓦登海最為典型。

③三角洲海岸地貌。在河口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向海伸突的泥沙堆積體。有呈鳥足狀的,如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有呈尖嘴狀的,如義大利台伯河口;有呈扇狀的,如尼羅河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等。(見三角洲)

④生物海岸地貌。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岸地貌類型。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的堆積,構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基本類型。岸礁與陸地邊緣相連,並從陸地向海方向生長,如紅海和東非桑給巴爾的珊瑚礁。堡礁與岸線幾乎平行,礁體與海岸之間由潟湖分隔,如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堡礁;環礁則環繞著一個礁湖呈橢圓形,中國南海西沙群島大多為環礁。

堆積地貌堆積地貌

在茂盛生長有耐鹽的紅樹林植物群落的海岸,構成紅樹林海岸地貌。紅樹植物有特殊的根系、蔥鬱的樹冠,能減弱水流的流速,削弱波浪的能量,構成了護岸的防護林,並形成了利於細顆粒泥沙沉積的堆積環境,形成特殊的紅樹林海岸堆積地貌。

研究意義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為14000餘公里。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海岸帶是人類活動的地區,這裡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從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