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韓文公祠

潮州韓文公祠

潮州韓文公祠,始建於北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最初建在金山,後來遷到州南七里,韓祠現存有歷代官員文人所留下的37塊石刻。

基本信息

潮州韓文公祠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韓江之濱的韓文公祠。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謫潮州。韓愈在潮州期間祭鱷釋婢,興學勸農,歷代潮人都很懷念他的功績,韓祠內有一塊碑刻:“若無韓夫子,人心尚草菜。”便是對他極高的評價。

祠堂前廣場有一座古書形的石雕,上面刻寫了韓文公在《進學解》中的兩句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意思是說:勤奮是事業精進的前提,深思是行為成功的保證。

韓祠正門,上面寫著“韓文公祠”四字,是1984年胡耀邦總書記視察潮州所留下的手跡。韓祠依山而建,層次分明,前落是韓祠的主體,後落是侍郎閣,現在我們拾級而上,石階一共有51級,是紀念韓愈51歲時到潮州。韓祠前原有韓愈手植橡木,民間傳說:橡木開花的多少,可以預示當年科舉考試錄取率的高低。韓祠橡木後來成為潮州八景之一。

韓祠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才遷到這裡,算起來也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其中,“三啟南山”,是原廣東省委書記林若所書,出自蘇東坡的《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之句“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另一層意思是指他一生中曾三次來到廣東。

韓文公一生倡導儒家思想,並以儒家“道統”繼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對暴虐,“抵排異端,攘斥佛老”。他到潮州之後極力興辦久廢了的鄉校,還把自己的俸銀捐出來支持教育,並起用當地賢士趙德主持教育工作,讓讀書風氣長久發揚下去。

這邊的一副楹聯,上聯是:闢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下聯是:到潮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火遍嬴洲。上聯說他來潮州的緣由及到潮之後使讀書的風氣遍及海濱。下聯說他到潮州只做了八個月的官,但驅除鱷魚,功德無量,歷代都沒有忘記他。

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出自韓文公自己的文章,本來是韓愈稱讚孟子的話,但後人反過來用這句話來讚美他。他來潮州之後除辦學校,驅除鱷魚、釋放奴隸之外,還積極發展農桑,修築水渠,就象古代大禹一樣。更深一層的含意是:意識形態中的異端邪說也有如洪水猛獸一類的災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還是思想界的,關鍵在於疏導而不能一味地堵塞。

最後我們一起登上後面的侍郎閣,登高望遠,飽覽潮州古城的風姿。

附:

諫迎佛骨

這是中國歷史上儒佛矛盾鬥爭的一個重大事件。兩漢之際,古印度佛教傳到中國,開始只在少數上層人物中流傳。漢亡以後,魏晉南北朝混亂時期,佛教得到廣泛流傳。隋唐時代,是佛教鼎盛時期,與中國本土的道教、儒學並稱"三教",互相爭立,形成鼎足之勢。外來宗教與本土的傳統思想不相適應,經過幾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漸被中國人所接受。唐初幾個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極一時。佛教盛行後,嚴重影響唐朝政府的財政收入,給徵兵、勞役、官吏諸方面都造成嚴重困難,在人民中,積怨甚多。當時有識之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種激烈的形式爆發了。

鳳翔(今屬陝西)法門寺有一座佛塔,內藏佛指骨一節,稱為舍利,每三十年開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讓人瞻仰、參觀。元和十四年是開塔的時期,唐憲宗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聽到這一訊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韓愈認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應該將這骨頭"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世之惑。"韓愈最後極為懇切地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鑒臨,臣不怨悔。"表示願負得罪佛祖的一切責任。

唐憲宗接到諫表,大怒,要處死韓愈,當時大臣裴度、崔群出來說情,說韓愈"內懷至忠",應該寬恕,以鼓勵忠臣提意見。憲宗說:"韓愈說我奉侍佛教太過分,還可以容忍;他甚至說東漢以後,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說這荒唐的話呢?韓愈作為人臣,竟然狂妄到這個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後決定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到潮州後,寫一謝表,向皇帝表示悔過、謝恩。

從這一事件來看,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被貶以後,還上表謝恩,說明韓愈反佛是失敗的。受此挫折以後,韓愈做事特別謹慎,深怕得罪人,覺得自己一個人單槍匹馬,無力回天。但是,思想的影響是人們所始料不及的,當事者也未必清楚。韓愈的諫迎佛骨表當時似乎沒有什麼作用,但他敢於據理力爭,錚錚鐵骨,已衝擊了許多人的心靈。第二年,"奉佛太過"的皇帝就一命歸西,重複了歷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的悲劇,證明了韓愈"佛不足信"的論斷。再加上韓愈討究儒術,弘揚道統,文斥異端,情理並茂,"始若未之信,卒大顯於時","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新唐書·韓愈傳》)韓愈的學生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賈島、劉義,都成為當時有名的文學家。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過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會昌五年(845),"秋七月,詔天下佛寺僧尼並勒歸俗"。這是佛教"三武之難"的最後一次大劫難,又稱"會昌之難"。前兩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詔令滅佛的法難。會昌之難,時間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皇帝就"詔上京增置八寺,復度僧尼"。佛教極盛時,與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佛教受到嚴重打擊,元氣大傷,從此再也不能重現當年盛況。這與韓愈的諫迎佛骨的反佛思想有關。韓愈的文學地位大大擴大了他的反佛思想的影響。因此,可以說,韓愈的諫迎佛骨為唐武宗滅佛作了輿論準備。韓愈作為文學家、儒學家對宋明時代也有深刻的影響,宋明時代,儒家辯論時常指對方為"釋教"、"禪學"。朱熹把佛學當作當代的墨楊之學,要像孟子辟墨楊那樣,大破釋教,以"闢佛"為己任。總之,韓愈的諫迎佛骨,雖然在當時沒有明顯的實際效果,而在幾年、幾十年以後,他的反佛思想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