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坊古鎮

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卵石小路由西朝東款款而行,你便會覺得置身於清靜、典雅、古色古香的電影畫面般的意境之中。五里小街兩側,有一棟棟青磚土瓦、雕樑畫棟的古宅民居,商行店鋪鱗次櫛比,吱吱呀呀的木質門聲和熙熙攘攘的擔簦負販者特有的叫賣聲,構成了一曲古樸悠長的琵琶、古箏交響樂。還有那一座座保存完好的石拱橋、石牌坊、三元寶塔和一棵棵蔥蘢蒼勁的老樟樹,昭示著這個小鎮歷史的遠古。
小鎮不大,二三百戶人家。四面山環水繞,風光旖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據有關史料記載,從宋至清,潭坊出進士400餘人,占全縣進士人數的一半以上。著名的抗倭名將、被戚繼光、俞大猷尊稱為“恩公”的明朝兵部尚書譚綸(1520—1577年)就是那眾多進士的傑出代表。還有歷代所出的御史大夫、資政大夫、奉直大夫不計其數。明代中葉以來,潭坊盛產蠶繭、絲線、紡綢、大米、藕粉、板栗、黃梔子,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據《萬福橋記》中載:“如絲酬渡,遠通廣、閩,近接盱江,東近臨(川)、金(溪),西穿崇(仁)、樂(安),往來車馬擔簦負販者,日不知幾何人也。”清代後期,絲線和紡綢市場逐漸被機織品占領,加上自然災害、兵燹,潭坊經濟日漸衰落,房屋毀壞不少。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潭坊是宜黃縣第一個建有中共基層組織的集鎮。早在1928年3月,就成立了中共潭坊黨支部。不屈不撓的潭坊人民為推翻蔣家王朝,建設新中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僅載入史冊的英烈達300餘人。
走進潭坊古鎮,那風格別致的古建築比比皆是。首先落入眼帘的是位於萬福橋東的三元寶塔。明萬曆五年(1578年)建造,塔身為八面七層,牆實中空,無梯可上,高12.4米,對角直徑2.8米,全用青麻石砌成。據傳明萬曆年間潭坊一帶發生“鼠疫”,百姓遭災。剛上任明廷兵部尚書的譚綸得知此情後夜不能寐,並敦促家鄉官員迅速採取必要措施,於是,有鄉民創意建此塔以鎮“鼠妖”。因些,正南面開有塔門,門兩旁有紅石刻字對聯:“寶塔鎮乾坤隱隱鄉民昭福澤,金仙安世界巍巍惠日燦祥光”。塔頂層每面嵌有小銅鏡,八角掛銅鈴。陽光普照金光閃閃,輕風吹拂八面鈴鳴。可謂鎮妖驅邪,讓人景仰,浮想聯翩。
在橋下村王家場巷口,有一座令人驚嘆的大司馬古牌坊。明萬曆二年(1575年)建。是當年抗倭名將譚綸取得顯赫功名時,神宗皇帝下旨:“省郡各建文武忠孝、威震華夷坊”。宜黃人就在潭坊豎起了這座全石榫卯、結構精緻的大司馬牌坊。該石坊南北向六柱三門,兩側呈鼎足三角形,實為五門,通高10.4米,寬8.1米,正中三樓無檐。三層額坊間均用浮雕、透雕的龍鳳雲紋圖案和宮廷、戲曲人物華板鑲嵌。中門上的“雙龍戲珠”、側門上的“百鳥朝鳳”、“鯉魚跳龍門”、“蟠桃上壽”等特別精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不是親眼所見雕刻於古板上,那準會誤認為是木刻作品。這座牌坊充分體現了當時家鄉百姓對文武雙全、忠君孝民的典範譚綸的無限敬仰和自豪。此牌坊曾在日軍侵華時被損毀。
除此石牌坊外,潭坊還有攬翠坊、慶德流芳坊、貞潔牌坊、錦文新第坊、青宮太保祠牌坊,等等。故潭坊又被後人稱之為“牌坊鎮”。徜徉於潭坊古鎮,你定會感嘆古代建築藝術的精湛和厚實文化底蘊的神奇,從而激發人們尊重歷史、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明天的滿腔熱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