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三峽兩水

潞西三峽兩水

潞西三峽兩水,“三峽兩水”不僅像三道洞開的門戶,調節著雲南遮放壩的氣溫氣流,形成了“遮放米”生產的特殊的氣候條件,它更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勾起了江岸傣鄉人的縷縷情絲,產生了跨江沿河講不完的故事。

簡介

“三峽兩水”不僅像三道洞開的門戶,調節著雲南遮放壩的氣溫氣流,形成了“遮放米”生產的特殊的氣候條件,它更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勾起了江岸傣鄉人的縷縷情絲,產生了跨江沿河講不完的故事。傣族稱為“水”的民族,無流不建寨,無水不成家,每天日出三竿,是傣族婦女下江洗衣沐浴的時候,她們乘上竹筏,到得江心,選好蔭蔽之所,便立竿定筏,旁若無人便寬衣解帶,躍入水中,如朵朵出水芙蓉,嬉戲江中。下午夕陽西下,江面又成了有情人的世界。一對對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走來,有的寫生作畫,有的競筏,有的對歌談情,有的立竿垂釣,有的撒網捕魚,夕陽、輕風、竹筏、情侶,充滿詩情畫意。在濃濃的江景情絲中,傣族漢子與水牛的互惠之情堪稱一絕。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時代,牛作為主要的耕作工具,被視為生產力,今天,遮放人為保持“遮放米”的純性,仍然保持了用牛耕作的傳統。“牛”在傣族傳說中原本是天上的使者,只因傳錯了玉旨,才被貶下人間承擔耕作的使命,又因落地時跌掉了上牙,受到人間的特別保護。

潞西三峽兩水潞西三峽兩水

在遮放春耕秋作時節,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早上日出,下田勞作的漢子騎在牛背上打著響指,伴著歌聲來到田間,勞作之後,又騎到牛背上游入江中,人為牛洗澡,牛給人做舟,天水之間,只見牛頭人面,好不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