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鄭

原名承弼,生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日。其兄潘博山(1904-1943),原名承厚,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十二月十二日;潘博山雖出於詩書人家,卻很有經商才能,他不僅振興了潘家已有兩百年歷史之久的醬園店生意,並在吳縣當地倡組電氣公司、墾業銀行,抗戰初期又在上海創設通惠銀行。潘博山一九四三年四十歲病卒。景鄭則專研國學,受業章太炎、吳梅等大師,學文學詞曲。

潘氏藏書可追溯到乾隆時代,與他們祖上讀書科名的發達同時而起。潘奕雋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舉,一洗其祖父連續十三科不中的悒鬱,接著於三十七年(1772)成進士,首開潘家金榜題名的紀錄。但不幾年便乞歸故里,與同時的大藏書家黃丕烈、袁壽階優遊林下,賞書品畫,在他的《三松堂集》中頗多與他們唱和之作。至於他自己的藏書,編有《三松堂書目》,其中曾經黃丕烈校跋的,在一百種以上。
潘世恩是潘奕雋的幼弟奕基的兒子。潘世恩有四個兒子,長子曾沂積藏有圖書數棟,次子曾瑩的“小鷗波館”以收藏書畫著名。至於藏書,則要到再下一代的祖字輩才卓然成家,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潘祖蔭的“滂喜齋”,其次是潘祖同的“竹山堂”及潘祖頤的藏書等。
潘祖蔭是潘曾綬的長子,鹹豐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他在政事之餘收藏金石圖書。光緒十年(1884)祖蔭和葉昌熾就蘇寓故居的最珍本一百三十五部,編成《滂喜齋書目》,其中宋元本五十八部,內有趙明誠與李清照的《金石錄》、秦觀的《淮海居士長短句》、楊守敬從日本帶回的北宋刊本《廣韻》和南宋刊本《竹友集》等。
潘博山、潘景鄭兄弟繼承了祖父潘祖同“竹山堂”全部藏書四萬卷外,還很留意“三松堂”失散的版本書,曾收回十之二三,其他如曹元忠的“筆經室”、莫棠的“銅進文房”、孫毓修的“小綠天”等舊家藏書,盡為潘氏兄弟所得。一九一九年,“竹山堂”改名“寶山樓”,已藏書三十萬卷,為潘氏藏書之最。蘇州潘氏藏書,如果從潘奕雋的藏書樓“三松堂”算起,遞傳到第六代潘博山、潘景鄭昆仲的藏書處“寶山樓”,共藏典籍三十萬卷,把潘氏藏書推向了頂峰。私家藏書遞傳六代,藏書至三十萬卷,這在藏書史上,可以說是罕見的。
寶山樓收藏內容
2001年,正春寒料峭,筆者去拜訪已94歲高齡的當代藏書家潘景鄭。景鄭先生此時已靜臥在床,我像讀一本書似地看著他,清楚記得在《著硯樓書跋》中,他自述了在弱冠之年開始藏書的種種趣聞。
1919年秋天,吳縣書市曾出現一部宋蜀大字本《後山居士文集》二十卷,由於紙色晦暗,大家都以為是明代翻刻本而不屑一顧。潘氏兄弟兩人慧眼獨具,毅然以二百元收下。此集字大如錢,字型古樸渾厚,用黃麻紙印刷,鈐有“晉府書畫之印”、“敬德堂圖書印”等印記。由此他們將藏書處取名“寶山樓”,以示珍重。他們獲得這部鎮庫之寶後,有次傅增湘從北平南下,曾到吳縣潘宅借賞,傅氏將其描述為:“字大如錢,氣息樸厚……捧玩再三,驚喜出於意表,蓋不特為海內孤行之本,亦實為後山集傳世最早之編。”潘氏得宋版《後山居士文集》後,又陸續購得《明弘治本後山集》、《蔣子遵手校弘治陳後山集》及《殘宋本後村居士集》,潘氏對此三種各有跋語。此外他們還收有《江鄭堂校明鈔本後村集》。
“寶山樓”的收藏中,很注重明末史料。光緒末葉以後,明末史料逐漸受人重視,收藏和研究頗成風氣,如謝國楨、朱希祖都是其中翹楚。博山、景鄭兄弟對此也有一番羅致。對明代史料,潘景鄭多有評述,對晚明人士的愛國情緒,潘景鄭是極力讚頌的。1938年,日本侵略的魔火波及蘇州,丁初園的遺藏也已篋衍狼藉,其手輯的《河東君軼事》也流落市廛。此時的潘景鄭經亂之後,雖衣食困迫,然“斥餅金得之”,並在書後作跋,首先回憶了和丁初園的舊誼,對丁氏的治學態度也極為讚賞。陳寅恪作《柳如是別傳》時,多得益於這本丁初園手輯的《河東君軼事》。
潘景鄭還藏有柳如是尺牘及詩集《湖上草》。此外藏錢牧齋的集子也有多種,潘景鄭在跋語中,對牧齋的評論卻不及對河東君柳如是那樣推崇備至。潘氏通過藏書題跋最直接表現愛國之情的,是在《校明抄本〈全國南遷錄〉》中。對那些美化秦檜“殺害名將,後人猶以為愛東南”、“檜之議和,亦為國計”等語,潘景鄭憤然在跋語中寫道:“讀此史者,當反覆深思,勿為邪說惑其志行,變亂史事,自欺欺人,終為識者所齒冷耳!”本來潘景鄭還有意編寫南明史,這是受了其師章太炎的影響。他因此收購了不少這方面的圖書,後因同門朱希祖已經動手編寫,他才告放棄。
“寶山樓”藏書的另一類是鄉賢文獻,這是“寶山樓”的最大特色。凡是鄉賢的稿本、校跋,甚至只有片紙隻字、數語題記的書,他們都見無不收。《著硯樓書跋》中幾近半是鄉邦資料,尤其於集部中更大半都是。他們收集的範圍不限吳縣當地,而是包括舊日蘇州府轄的常熟、崑山各縣在內。他們不僅僅是收藏,更常常就零散碎爛的稿本加以整理裝裱。潘氏兄弟勤於鄉賢文獻,先河後海,其實也是為中華典籍留根的事業。他們這種收藏宗旨,胸中含有很大的抱負,即要編訂類似蘇州藝文志的著述,但也未能實現。
抗日戰爭開始,“寶山樓”連遭炮火和盜竊,藏書損失約十分之三四。兄弟二人移居上海,收書之興稍減,接著博山病逝,潘家失去主要經濟支柱。此後景鄭陸續有些出售易米,以養家餬口。例如明代文?(文徵明的重孫女)彩繪的一千三百多幅《金石昆蟲草木狀》,便為中央圖書館收購,現藏於台灣。這部具有中藥研究及藝術欣賞雙重價值的圖籍,成為該館宣揚其珍貴收藏,經常展出的樣本之一。
潘氏兄弟在“寶山樓”共同藏書之外,他們又各有所好。博山收藏曆代尺牘,景鄭則嗜好石拓及硯。博山積二十年所得名人手跡一千餘家,上起元代,下迄清末,而以獲自無錫沈梧“古華山館”及陳驥德“吉雲居”藏的明末忠賢書翰最多,抗戰中全部攜至上海整理,準備會印流傳人間,分為忠賢、儒林、文苑、金石、藏書、畫苑、方外、閨秀、吳郡先賢九類。博山逝世後,景鄭費時九個月,始告完成,並作《明清畫苑尺牘跋》。為了不負博山的垂遠之遺意,他又“發篋陳冊,取先澤之未刊,及師友遺著有待名山者,與其他罕傳秘帙有資考索者”,編成若干集傳諸墨版,集名曰:《陟岡樓叢書》,並為之作序。
致力於版本鑑定
潘景鄭的三位老師章太炎、吳梅、俞粟廬,都是江南宿儒,學問大家。潘景鄭十三四歲即學訓詁之學,攻讀《說文解字》等書。1931年春天,李根源先生將潘景鄭的學識向章太炎推薦。他拜章太炎為師學訓詁,從此,潘景鄭由太炎先生親自“詔示經史之緒”,學問猛進。他拜吳梅為師學詞。蘇州學人結社禊集,當時已成風氣。潘景鄭以弱冠之年滯跡其間。吳梅於聲律諧葉至嚴,一字之是正,從不輕易放過。他還拜俞粟廬為師學曲。“江南曲聖”俞粟廬為崑曲表演藝術大師俞振飛的父親,潘景鄭師從學曲,並參加道和崑曲社,不但填詞制曲,還登台表演,對詞典加深了理解,從而成為當代屈指可數的詞曲大家。在章太炎的指教下,潘景鄭整理顧野王《玉篇》,所徵引的書中,有數十種海外罕見之本。太炎先生知道後,寫信鼓勵。1935年太炎先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他被聘為講師,還負責編輯《制言》雜誌。從創刊到結束共六十三期,都由潘景鄭具體負責。章太炎去世以後,章夫人湯國梨率門生等在上海辦太炎文學院,潘景鄭便在此處任教。文學院被汪偽政府強行停辦後,潘景鄭遂與張元濟、葉景葵、顧廷龍諸先生創辦合眾圖書館。
自到上海後,潘景鄭一直居住在西康路的一幢樓房裡,和妹夫顧廷龍樓上樓下。潘夫人陶今諧是蘇州名畫家陶懷玉的後裔,對潘景鄭有著許多的支持。潘景鄭開始研治《玉篇》時,很想參考《萬象名義》,但無從得到。他從楊惺吾的《日本訪書志》中得知有《字鏡》及《萬象名義》。1930年,他為“滂喜齋”曝書時,撿得一本《字鑒》,扉頁上有楊惺吾的手跋,因此他想《萬象名義》可能就在自己的家中,但沒有找到。其實這本書在他的叔祖潘仲午的手中。景鄭向叔祖力陳屢訪未獲之苦心,叔祖慨然相借。景鄭攜歸漏夜篝燈,纂錄為苦。夫人見之,暗自求兄弟幫助繕錄,怕丈夫積勞成疾。
抗戰時期,潘景鄭到合眾圖書館後,正值顧廷龍先生髮起,潘先生與之共編《明代版刻圖錄初編》。此書網羅明代所刻書籍,分監本、藩府本、家刻本、活字本等十二類,書影后加說明,是迄今為止惟一的一部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系統介紹明代版刻的書籍,資料價值與學術價值都很高。潘景鄭熱衷於此項工作,他在《明代版刻圖錄初編》序中說:“此吾版本圖錄之作,所由夢寐嚮往……。”當時藏書家都從文物價值出發,重視宋元刻本。而他們認為:“惟朱明承先啟後,繼往昭來,傳遞之跡,有所蹤尋,而其精粗高下,尤足以覘文獻之盛衰。”顧先生後來回憶說,日本侵華,劫去大量文物古籍,為防萬一,使後代能有搜尋明代史料蹤跡的工具書。他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編印了這本書,可見兩位老先生的愛國之情。
從合眾圖書館到上海歷史文獻館,潘景鄭致力於古籍版本的鑑定,還編了很多專題目錄,有《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農藝史料目錄》、《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台灣史料目錄》等等,有些是他人未涉及的,很有特色。如《上海歷史文獻圖書館石刻分類目錄》,潘景鄭首創將石刻分為十六類,既合理又明晰。他自己撰寫的《日知錄補校(附版本考略)》,全面周到,為研究者提供了一個較為完善的本子。上海圖書館為潘景鄭展開了更廣闊的天地。作為古籍版本學家的潘景鄭為所收藏的書籍作鑑定,編制目錄。“文革”後,潘景鄭任上海圖書館研究員、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顧問、《詞學》編委。在編善本書目過程中,大批善本需要重新審閱登錄,因而集中了一大批年輕人,潘景鄭與顧廷龍一起盡力教他們。
潘景鄭一生可謂著作等身。自著書有:《說文古本再考》、《日知錄補校》、《詞律校導》、《詞選箋注》、《圖書金石題跋》、《寄漚剩稿》。編校輯成的有:錢牧齋《絳雲輯題跋》、毛晉《汲古閣跋》、沈復粲《鳴野山房書目》、馬瀛《金香仙館書目》等,還與顧廷龍編成《明代版本圖錄》。輯佚書一百餘家,題為《著硯樓佚書》。編印《陟岡樓叢刊》以及繼續編輯原潘博山編的《元明詩翰》、《明清畫苑尺牘》等。除此之外,他還印行了一些書,如其師章太炎《春秋左傳讀》、張鳴珂《寒松閣題跋》、龔自珍《定庵續集》、陳驥德《古雲屋書畫錄》等等。一九五七年,景鄭在幼子家武的幫助下,搜輯叢殘,編成《著硯樓書跋》,書跋四百零三篇,多為庚辰年(1940)之前所作。
寶山樓的藏書,現大部分已入圖書館或博物館。1949年後,潘景鄭將余藏善本佳槧,以及清代縉紳錄朱卷等獻給了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前身)。後又將所存六朝、隋、唐墓誌,六朝造像,宋遼金元經幢,漢磚漢瓦百餘種,以及唐代井欄的拓片等統統捐贈蘇南文管會。而“字大如錢”的《後山居士文集》則歸北京圖書館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