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果薹草

漿果薹草

漿果薹草,薹草屬,莎草科,根狀莖木質。稈密叢生,直立而粗壯,高80-150厘米,粗5-6毫米,三棱形,無毛,中部以下生葉。葉基生和稈生,長於稈,平張,寬8-12毫米,下面光滑,上面粗糙,基部具紅褐色、分裂成網狀的宿存葉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漿果薹草漿果薹草
漿果薹草漿果薹草
種名稱:漿果薹草
種拉丁名:CarexbaccansNees
種別名:山稗子(《滇南本草》)紅果莎、烏禾、旱稗(《滇南本草》整理本),紅稗、野紅米草、水高粱、野雞稗、紅米、野高粱(《雲南中草藥》),土稗子、山高粱(《雲南中草藥選》)。
屬名稱:薹草屬
科名稱:莎草科

形態特徵

漿果薹草漿果薹草
漿果薹草漿果薹草
根狀莖木質。稈密叢生,直立而粗壯,高80-150厘米,粗5-6毫米,三棱形,無毛,中部以下生葉。葉基生和稈生,長於稈,平張,寬8-12毫米,下面光滑,上面粗糙,基部具紅褐色、分裂成網狀的宿存葉鞘。苞片葉狀,長於花序,基部具長鞘。圓錐花序復出,長10-35厘米;支圓錐花序3-8個,單生,輪廓為長圓形,長5-6厘米,寬3-4厘米,下部的1-3個疏遠,其餘的甚接近。小苞片鱗片狀,披針形,長3.5-4毫米,革質,僅基部1個具短鞘,其餘無鞘,頂端具芒;支花序柄堅挺,基部的1個長12-14厘米,上部的漸短,通常不伸出苞鞘之外;花序軸鈍三稜柱形,幾無毛;小穗多數,全部從內無花的囊狀枝先出葉中生出,圓柱形,長3-6厘米,兩性,雄雌順序;雄花部分纖細,具少數花,長為雌花部分的1/2或1/3;雌花部分具多數密生的花。雄花鱗片寬卵形,長2-2.5毫米,頂端具芒,膜質,栗褐色;雌花鱗片寬卵形,長2-2.5毫米,頂端具長芒,紙質,紫褐色或栗褐色,僅具1條綠色的中脈,邊緣白色膜質。果囊倒卵狀球形或近球形,腫脹,長3.5-4.5毫米,近革質,成熟時鮮紅色或紫紅色,有光澤,具多數縱脈,上部邊緣與喙的兩側被短粗毛,基部具短柄,頂端驟縮呈短喙,喙口具2小齒。小堅果橢圓形,三棱形,長3-3.5毫米,成熟時褐色,基部具短柄,頂端具短尖;花柱基部不增粗,柱頭3個。花果期8-12月。

分布及生境

產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生於林邊、河邊及村邊,海拔200-2700米。馬來西亞、越南、尼泊爾、印度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藥用價值

來源

為莎草科薹草屬植物漿果薹草的果實、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

山稗子多年生禿淨草本。根莖橫走。莖三棱形。葉線形,長30~50厘米,先端長尖,葉鞘禿淨。苞片呈葉狀,線形,褐色;穗狀花序多數,密集形成頂生圓錐花序式;鱗片淡褐色,卵形,覆瓦狀排列;雄蕊3;囊苞卵形,有短喙,紅色。小堅果卵狀三棱形,棕紅色,包在宿存的囊苞內。花期春夏。生山坡林邊或疏林中。分布西南等地。

採集

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性味

①《滇南本草9:米:味甘;殼:澀;根葉:苦澀,性微寒。
②《雲南中草藥》:果:甘微辛,微寒。

功用主治

涼血,止血。
治月經不調,崩漏,鼻衄,消化道出血。
①《滇南本草》:專治婦人散經敗血之症。
②《雲南中草藥》:果:透表止咳,補中利水;根:止血調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