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短管

漢陰短管

漢陰縣地處陝西秦巴腹地,在地理位置上東與安康市漢濱區接壤,南與漢中市西鄉鎮巴縣毗鄰,西與石泉縣為鄰,北與寧陝縣相接。漢陰屬丘陵山地地形,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亘東西,以漢江和月河為界分別向南、北呈台階式上升,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形,森林覆蓋率56%。短管在祭祀活動中演奏陝南特色曲牌60餘種,常用曲牌10餘種。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安康·漢陰縣

遺產編號:Ⅴ-1

遺產類別:曲藝

遺產級別:市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安康市漢陰縣[

簡介

“短管”是陝西省漢陰縣現存的獨有的瀕危樂器。其具有獨特的音色,獨有的曲牌,獨特的表演技巧,獨立的表現方式,傳承譜系清楚而不見經傳,經初步調查考證,除漢陰縣月河川道有這種音樂外,未曾發現其它地域流傳。

短管短管

“短管”又名“七寸管”,主管由竹、銅等器材製成,長約七寸,直徑約二公分左右,正面七個音孔,背面一個童孔,發音部分由蘆葦桿經過截裁,烤、磨、扎等工序製成發音哨,發音哨與主管緊密相連。樣子類笛、似簫,若嗩吶、直吹,非簫非嗩吶。由於所用竹管粗細不同,發音高低調子有別。現只在民間祭奠活動中使用,其音色明亮,如訴如泣,委婉動聽,富有本地特色,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
短管經初步考證是清朝末期民國初期由安康恆口民間藝人白先生、打先生(注姓名、生卒年不詳),在月河川道沿線演奏“七岔”、“八岔”陝南花鼓,被漢陰月河李家溝民間藝人佘先生(注姓名,生卒年不詳)吸收引入到民間祭奠活動中,後傳鄒玉民、杜元清、周仁平等人,現在漢陰縣內短管演奏藝人達三十餘人。

..

短管的伴奏樂器有小鼓、鈸、鐃、大鑼、小鑼、鐺子、板鼓、木魚等,在打擊樂的配合下,在祭奠活動中作為人聲演唱的重要伴奏樂器。演奏曲牌60餘種,常用曲牌10餘種,其代表曲牌有:《放風箏》、《兩頭慢》、《西方贊》、《撇妻》、《五句子》、《一根扁擔》、《剪金花》、《雪花飄在沙窗外》、《擔水》等。現在短管只在民間祭奠活動中演奏,活動空間狹小,民間祭奠活動日見衰退,演奏員有減無增,處於瀕危境地。短管富有豐富的表現力,如果挖掘整理,引入到民樂隊,創作出適合短管演奏的器樂曲,可以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也適合與其他樂器合奏,其挖掘保護價值較大。

歷史淵源

清朝末年至明國初年由安康恆口回族民間藝人白師、打師(生卒年不詳)用短管到漢陰縣來演奏陝南花鼓而流入漢陰,被當地祭祀活動所吸收,引進而流傳至今。

基本特徵

短管又稱“七寸管”,竹製成,長約七寸,一般直徑約二公分左右,正面有七個音孔,背面一個音孔,發音部分由蘆葦桿經過烤、磨、扎等工序製成發音哨。由於所用竹管粗細不同,發音高低調子有別。短管在祭奠活動中、音色明亮,如訴如泣,委婉動聽、富有本地特色,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

器具及製品

伴奏樂器有小鼓、鈸、鐃、大鑼、小鑼、鐺子、板鼓、木魚等,短管在打擊樂的配合下,在祭奠活動中作為人聲演唱的重要伴奏樂器。

主要價值

短管富有豐富的表現力,如果挖掘整理,引入到民樂隊,創作出適合短管演奏的器樂曲,可以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也適合與其他民樂器合奏,具有一定的挖掘保護價值。

瀕危狀況

短管主要在民間祭奠活動中演奏,深受民眾歡迎,而祭奠活動空間狹小,隨著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不斷提高,民間祭奠活動日見衰退,演奏員減少,短管處於瀕危境地。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2003年——2004年縣財政投入5000元,用於短管音樂的挖掘保護工作。
2003年縣財政投入3000元組織民間藝人杜元清等人參加省、市民間文藝大賽榮獲特別優秀獎。
一、主要保護內容
短管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通過組隊參加省、市民間樂會演,取得陝西省民間民樂調演演出特別獎,安康市民間民樂調演二等獎,在省、市得到認可,認為是具有陝南特徵,漢陰獨有的演奏樂器,鼓勵了演奏員,增進了挖掘組織人員的信心。目前已挖掘整理出短管演奏曲目三十餘首。
三、十年保護目標
1、由縣文化館專業音樂乾部負責當地短管音樂的組織保護工作。
2、繼續挖抽整理民間短管演奏曲目。
3、組織培訓有一定音樂素質、文化素質的年青人學習短管演奏。
4、組織音樂創作人員創作出一批具有陝南特色的短管演奏樂曲,把短管音樂引向更高層次。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申報項目,項目論證。
2007年繼續蒐集整理短管演奏曲目,全面普查。

..

2008年推廣短管演奏,將短管引入地方戲曲小樂隊。
2009年培訓青年短管演奏員,全縣培訓50個新人。
2010年音樂創作;創作出新曲目,豐富其表現力,把短管音樂引入更高層次。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2006年,通過坐談,走訪民間藝人,搞清短管的歷史淵源及其現狀,進行項目申報論證。
2007年,繼續蒐集整理短管演奏曲目,全面普查短管現狀對藝人進行逐一登記,對有特殊貢獻的老年藝人給予適當經濟補貼。
2008年,推廣短管演奏,將短管引入到地方戲曲小樂隊和陝南花鼓演奏中去,豐富短管的表現力。組織一次較具規模的漢陰縣民間樂調演,提高短管音樂的知名度。
2009年,培訓有較高文化素質,音樂素質年青短管演奏員,計畫培訓新人50餘人。並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培訓教材,以利今後演奏員學習、提高、後繼有人。
2010年,音樂創作階段。組織音樂創作人員創作一批具有短管特色的音樂,並和本縣短管演奏傳統曲目一起整理成冊,把短管音樂推向全市、全省。
六、建立機制
本縣成立了以漢陰縣文旅廣視局長張寬慧為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業務組。其成員有:組長張寬慧,副組長孫遠秀(文化中心主任),成員為:劉傑(文化股長)、張先祥(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幹部)、湯重民(文化藝術中心副主任)、張青紅(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幹部)白延成(文化藝術中心戲劇幹部)、孫遠友(文化藝術中心文學幹部)、王敬民(文化藝術中心美術幹部)、孫凌月(文化藝術中心舞蹈幹部)、劉晶晶(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幹部)、黎克(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幹部)。參加安康市及陝西省民歌民樂大賽。2004年縣財政投入2000元,用於短管音樂的挖掘整理。(註:包括旅差費,藝人演奏勞務費等。)
七、經費預算及依據說明
縣財政投入兩萬元啟動資金,進行短管搶救,保護工作的前期資金,依據為漢陰縣人民政府(漢政字[2006]60號檔案)《漢陰縣人民政府關於申報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批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