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八旗

漢軍八旗是清代軍事組織名稱。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體。其建制﹑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見八旗制度)同。

名詞解釋

清代軍事組織名稱。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體。其建制﹑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見八旗制度)同。清太祖努爾哈赤時﹐將降服的漢人編成十六個佐領﹐隸滿洲八旗。明崇禎四年(1631)﹐皇太極為平衡八旗旗主貝勒的軍事勢力﹐以漢人精於火器﹐撥出漢人別置一軍﹐名“烏真超哈”(“烏真”﹐漢語“重”的意思﹐“超哈”﹐漢語“兵”或“軍”的意思)﹐佟養性昂邦章京(總管)。十年分為二旗﹐石廷柱為左翼一旗固山額真(見都統)﹑馬光遠為右翼一旗固山額真。十二年分為四旗﹐石廷柱馬光遠王世選﹑巴顏為固山額真。十五年增編為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為固山額真﹐計一百二十九個佐領﹐兩萬四千五百人。進關後﹐因形勢劇變﹐陸續編進了新投降和改編的漢人官兵﹐發展為二百七十個佐領﹐兵額兩萬人。編制擴大一倍多﹐兵額卻少於初建。官多兵少﹐體現了籠絡漢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後﹐為加強對其控制﹐參領以上員缺﹐每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補授。

歷史記載

根據宣統政紀記載,清末漢軍旗人有21,596人,而當時的旗人總數有500萬之眾,漢軍旗人在清末僅占旗人總數的百分之四左右(包括漢軍八旗中擔任指揮官的滿洲人在內)。另據《光緒大清會典》記載,清末有滿洲佐領681個,蒙古佐領204個,漢軍佐領266個。滿洲佐領是漢軍佐領的三倍左右,此外,由於受乾隆皇帝制定的漢軍八旗出旗為民的政策,以及嘉慶時漢軍旗人參與林清領導的白蓮教裡應外合進攻紫禁城,以及漢軍旗人陳德刺殺嘉慶皇帝案的影響,漢軍八旗自清代中期以後,勢力一直很微弱。直到清末組建禁衛軍,朝廷原意要以滿、蒙、漢八旗旗人組成由攝政王直接掌握的禁衛軍,但由於幾乎找不到可以當壯丁的漢軍旗人,朝廷不得不在京畿地區的漢人子弟中招募壯丁。由此可見,漢軍八旗在清朝中期以來,幾乎失去了任何影響力。

代表人物

督統洪承疇督統
鄭芝龍(註:鄭芝龍為出身福建之南方海盜,系清朝入關後始被招安編入漢軍旗,並非典型之漢軍旗人物)
督統尚可喜
大將軍趙良棟
總督蔡毓榮漢軍正白旗
大將軍年羹堯
漢軍鑲白旗人
總督岳鍾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