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廣陵王墓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蜀崗古城遺址南緣,占地27000平方米,館內地形起伏,林木蔥鬱,建築雄渾,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陵園式博物館。

簡介

揚州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地處蜀崗古城遺址南緣,占地27000平方米,館內地形起伏,林木蔥鬱,建築雄渾,是一座融文物與園林為一體的陵園式博物館
中央展廳展出的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的墓葬,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館內還有“廣陵王王后墓”、“漢代廣陵”陳列,漢代娛樂活動。2005年,漢廣陵王二號墓亦已對遊人開放。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在距江蘇省揚州市45公里處的高郵市天山鄉神居山上,當地農民開山採石,發現了兩座木槨墓。經過考古學家的考證,發現這兩座墓分別是西漢西漢第一代廣陵王劉胥及其王后的寢陵。劉胥是漢武帝劉徹的第六子,漢代揚州為江南重鎮,漢武帝特派其子管理揚州。死後即安葬於此。由於當地開山鑿石,造成山石鬆動,不利墓葬的就地保護。1982年江蘇省政府決定將漢墓遷至揚州,用原墓構件、按原墓式樣重建。1992年建成現在的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後,前來參觀的中外來賓絡繹不絕,2000年,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法國總統席哈克慕名參觀“漢廣陵王墓”,在對其作了很高的評價。
劉胥的寢陵採用了一種特殊的葬制——“黃腸題湊”。所謂“黃腸題湊”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葬制,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古人註解“黃腸題湊”是以皮後的柏木黃心累於棺外,稱之為“黃腸”,木頭皆向內,稱之為“題湊”。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等。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如漢霍光死,漢宣帝“賜給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據目前已發表的資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劉建墓、石家莊張耳墓、揚州劉胥墓等7座漢代王陵出土了“黃腸題湊”。
劉胥的寢陵屬帝王級的“黃腸題湊”式木槨墓,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全國罕見的大型漢代墓葬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廣陵王墓中的“黃腸題湊”是就地取材,全部以金絲楠木為構件的,共有856塊,每塊題湊大小尺寸都不相同,四面企口高低錯落有序,全憑榫卯相連。據專家透露,當初出土時連世上最薄的刀片都無法插入楠木結構的“黃腸題湊”式木槨,規模宏大, 結構嚴謹,南北長16.65米,東西寬14.28米, 面積約237平方米,折合木材約545立方米, 在迄今我國發現的同類木槨中最為完整,極為珍貴。

價值

目前陳列在漢廣陵王墓博物館劉胥的寢陵被稱為“一號漢墓”。漢墓的四周,有一圈坑道,走上坑道,居高俯視,整個“黃腸題湊”盡展眼前——這是一個呈方形、沒有“屋頂”、木頭結構的“大房子”。“房子”被縱橫交錯地分割成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房間”。“房子”的中心是內槨,這裡是供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分為“便房和棺室”。棺室內放有彩色套棺。1979年該墓出土時,墓主的屍骨已被盜墓者拖出了棺外,棺內只出土了零星的金縷玉衣碎片。“房子”中,環繞內槨最外面的一層叫外藏槨,是婢妾等生活、居住的地方,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第二層即“黃腸題湊”,即墓槨。第三層則是東廂房和西廂房,這裡是存放隨葬品的倉庫。東廂放的是飲食用具,西廂存放的是生活用具。劉胥王后的陵寢被稱為“二號漢墓”。同樣是“黃腸題湊”葬式,規模略小於前者。與一號墓型制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具有很高的觀賞與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