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街巷

解放前漢中城有名稱的街巷70多條。

簡介

解放漢中城有名稱的街巷70多條。

分類

屬性及特徵有如下7個方面。
一、以官署府第命名的街巷。漢中自古即為州、道、郡、府、縣之治所,為陝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必然要產生一批以官署府第命名的街巷,舉例如下:1、府街,以歷代府衙設於此街而得名(府衙原址在今中共漢台區委機關院內),1933年改稱中山街。2、縣街:即今民主街,以歷代南鄭縣衙設該街而得名(縣衙原在今中共漢中市委機關院內),1956年改稱民主街。3、三衙巷:即今建設巷。因清朝巷內有一典史衙門而得名。民國年間因縣建設科設此巷,故改稱今名。4、祥瑞巷、太古石巷、中營壩巷、蓮花池巷、石獅子壩等街巷名,均與明瑞王府有關。祥瑞巷的“瑞”,即取瑞王府的“瑞”字;太古石巷蓮花池巷,均以瑞王府花園蓮花池和太古石而得名。
二、以經濟發展得名的街巷名稱。漢中在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寶漢公路未通前,漢水為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繁盛的經濟相應產生了一大批相關的街巷名稱,這些街巷大都分布在靠漢江碼頭的南半城,如傘鋪街,以制傘業集中而得名;管子街1954年改稱青年路,以製作毛筆而得名;丁字街,以手工鐵業為主;碗鋪街(今南團結街),以賣碗業為主;皮坊街,以製作車馬套具等皮製品為主;紙坊街(今東關后街王家巷口向西一段),以生產五色紙為主,其產品遠銷四川、甘肅等地。其他還有如米市街、米市巷、菜市街、石灰巷、北瓜集、南市場、東市場、牛集壩、竹竿巷、馬場子等。
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街巷名稱,還有一些類型,如山西會館巷、河南會館巷。其他會館還有江西會館、四川會館、湖廣會館等。
三、以民族宗教為特色的街巷名稱。漢中既是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少數民族人數以回民為最。同時又是漢中地區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的活動中心,因此在舊中國,廟宇庵堂遍布全城,便有了一批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街巷名稱,如金輪十字(今文化街)、塔兒巷、南寺巷、北寺巷、萬壽寺巷、草堂寺巷、文昌巷、周公巷、禹王宮巷、川前街、川后街、明德街、博愛巷、友愛路、縣廟巷、掛匾巷等。類似這種街巷名稱,在現代都市是不多見的,它不僅具有古色古香的韻味,而且體現了古城厚實的宗教文化積澱。如“草堂寺巷”中的草堂寺,其風景“草堂煙霧”為漢中八景之一。文廟巷,即以孔子廟而得名。孔子廟原在今市政府機關院內,“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漢中回民多聚居於東關一帶,清真寺也建在回民區,同時,享有“東塔西影”之美譽的東塔,就聳立其間,於是在該區域內的大街小巷,無不打上宗教色彩的烙印,如塔兒巷、北寺巷、南寺巷等。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初,將原緊靠該區域的漢興街以“回漢大團結”之意,改稱北團結街,並將碗鋪街改稱南團結街。天主教與基督教是僅隔一條小巷的兩大宗教,緣此兩教間的這條小巷名稱,就曾發生過一些戲劇性的變化。清朝末年,兩教以對人間博大至愛之意,將巷取名“博愛巷”。1940年前後,兩教發生一場糾紛,後經調解和好,為體現重歸於好的美好願望,於是將原“博愛巷”改稱“友愛路”。金輪十字(今文化街),因原有一金輪禪寺而得名;周公巷,因原有一周公廟而得名;文昌巷,因巷有文昌宮而得名;禹王宮巷,因巷有禹王宮而得名。
四、以文化教育為特徵的街巷名稱。漢中自古教育發達,漢中中學就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當時稱“漢南書院”,後改稱“漢南中學堂”,於是所在的巷取名“學堂巷”,也就是現在的“中學巷”。現巷內有中國小多家,可謂名副其實。就連該巷派生的一條小街,也由原“金輪十字”改稱“文化街”。
五、記錄歷史事件的街巷名稱。日本的侵華戰爭,為防止轟炸火災蔓延和便於人員疏散,開闢了部分街巷和城門,於是新開闢的街巷就叫“火巷”,如潘家火巷、北井火巷、南井火巷等。新開闢的城門便叫“新南門”。通過一個“火”字和“新”字,便把日本侵華的罪行作了歷史的記錄。
六、以地形和地物特徵取名的街巷。如高坡子、河壩街、照壁巷、掛匾巷、水井巷、石獅子壩、么二拐、太古石巷等。有些街巷名稱顧名思義便知其一二,有些則不盡然,如“么二拐”,原來是從前出南門到南關正街,要繞過二個拐彎,彎狀形似“么”字而得名。再如“掛匾巷”,因早年該巷兩端有財神樓,巷中有石牌坊,樓上掛有金字匾,據說系朝廷所賜,巷名由此而來。
七、以姓氏取名的街巷。以姓氏取名的街巷比較多,漢中城內有豆家巷、高家巷、趙家前巷、趙家後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