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雨後荒園

滿江紅·雨後荒園

《滿江紅·雨後荒園》由金末元初詩人段克己所寫,滿江紅全文如下:雨後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盈把足娛陶令意,夕餐誰似三閭潔?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堂上客,須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颯颯涼風吹汝急,汝身孤特應難立。謾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概況

【作品名稱】滿江紅·雨後荒園

【創作年代】金末元初

【作者姓名】段克己

【作品體裁】

原文

滿江紅

雨後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盈把足娛陶令意,夕餐誰似三閭潔?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須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颯颯涼風吹汝急,汝身孤特應難立。謾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作者

段克己、段成己兄弟

段克己

(1196-1254)金末元初詩人。字復之,號遁庵,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與弟成己並負才名,趙秉文目之為“二妙”,大書“雙飛”二字名其居里。金末以進士貢,金亡不仕與成己避居龍門山(今山西河津黃河邊),時人贊為“儒林標榜”。元憲宗四年卒,年五十九。事見虞集撰《河東段氏世德碑銘》《元書》卷九一、《元詩選二集》。孫德謙撰《二妙年譜》二卷。著有《二妙集》八卷(與成己合集),吳澄為之序云:“河東二段先生,心廣而識超,氣盛而才雄”,“蓋陶之達,杜之憂,兼而有之者也。”詞存集中。單行者有《遁庵樂府》一卷,凡六十七首。多作於金亡後。“大抵骨力堅勁,意致蒼涼,值故都傾覆之餘,悵懷今昔,流露於不自知”(《四庫總目提要》卷一八八),為金詞中“清勁能樹骨”(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者。

賞析

段克已是金末元初著名詩人,自幼有才,與弟段成已以文章擅名,被時人同為“二妙”。金朝末年,政治衰敗,社會動亂。他懷著對金王朝的愚忠,即悲悼它的崩潰,又深感生不逢時,無力回天。於是寄情於歲晚菊花,意在喻人,聊以自勉。

開頭三句,首先展開了一幅秋天雨後的荒園圖。“律殘無射(yè)”,點明時值九月,此時的荒園秋風蕭瑟,秋雨無情,百花為之凋零,荒園雜草叢生。全詞以此開端,既深曲委婉地透露了詞人悲涼悽苦的情懷,又使人自然聯想到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象凜冽的秋風襲向詞人的心頭。這幾句,不僅交代了花的生活環境,也為全詞定下了淒清的基調。接下來,輕輕一轉,寫初開菊花的鮮嫩可愛。這和“雨後荒園”的環境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此花能保”,除了流露出花不逢時尚能自保的欣慰外,更隱含著歲月無情的擔憂。細細品味,作者正是借花寫人,表達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潔身自保的追求和形勢逼人的憂慮。接下來“盈把”二句,由菊花而想到一生愛菊的陶淵明和屈原,陶淵明、屈原生活的年代去詞人已遠,可是他們與詞人所處的政治環境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沒有屈從於嚴酷形勢的壓力,而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險惡的現實,為後世留下了千古英名。這裡,詞人顯然是以他們高潔的情操來激烈自己,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上片最後三句忽又一收,由懷古自勉回到淒冷的現實之中,惜花以自惜,哀惋生不逢時。綜觀上片,處處寫菊花,但卻無處不寄寓著詞人的生世之感。

下片由花寫到人,詞人首先哀嘆歲月匆匆,少年書生已成白髮衰翁。往事如煙,功名未就,自然引起對已逝歲月的追懷。以下幾句便以無限悵惘的心情追懷疇昔,通過極樸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難以言傳的苦衷,使人覺得淒婉悲愴。“颯颯涼風吹汝急”包含著對世事變遷的慨嘆、時不我待的哀惋、憐花惜人的深情。全詞至此,菊花的高潔品性與詞人的精神追求,菊花的零落憔悴與詞人的身世之慨已完全融為一體。“謾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寫得纏綿幽深。詞人徘徊於花叢之中,顧花懷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憂傷之情表露無遺。“歌還泣”更是悲不堪言,正是情動於中心發之於外,長歌當哭,更覺余情不盡。

通觀全篇,以花寫人,借物言情,花與人渾然一體,叫人無法辯認,也無須辯認,寫得含蓄蘊藉,一往情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