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瘟素

滅瘟素

滅瘟素,製劑0.0008%可濕性粉劑,1%、2%乳油。作用機理與特點蛋白質合成抑制劑,具有保護、治療及內吸活性。對細菌、酵母以及植物真菌均有活性,尤其是對水稻稻瘟病菌和啤酒酵母(孢子萌發、茵絲生長和孢於形成)均有抑制胺基酸合成為蛋白質的作用,施用於水稻等作物後,經內吸傳導到植物體內,顯著地抑制稻瘟病蛋白質的合成乃至菌絲生長,使肽鍵拉長,抑制肽轉移酶的活性。適宜作物水稻。

簡介

滅瘟素又叫“稻瘟散”“布拉葉斯”,是一種從放線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抗生素,用於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

中文名稱

滅瘟素;稻瘟散;4-(3-氨基-5-(1-甲基胍基)戊醯胺基)-1-(4-氨基-2-氧代-1-(2H)-嘧啶基)-1,2,3,4-四脫氧-β,D-赤己-2-烯吡喃糖醛酸

英文名稱

blasticidin S;Bla-S

相對分子量或原子量

422.45

熔點(℃)

235~236(分解)

毒性LD50(mg/kg)

大白鼠急性經口16.3(游離鹼)、39.5(月桂基磺酸鹽)。大白鼠急性經皮3100,小白鼠220。大白鼠皮下注射220(月桂基磺酸鹽)。鯉魚TLm(48h)為40mg/L以上,水虱11mg/L。應避免與眼睛和皮膚接觸,因能引起結膜炎。2%乳油大白鼠急性經口455.9,急性經皮803(雄)、887(雌)。對皮膚有中等程度的刺激。稻米中最大允許殘留量為0.05mg/kg。

性狀

白色針狀晶體。

溶解情況

易溶於水、乙酸,不溶於一般其他有機溶劑。溶解度:水8300mg/L(游離鹼、pH9.3)、1380mg/L(苄基氨基苯磺酸鹽、pH6)、25000mg/L(60%丙酮水溶液、0.1M HCl),微溶於甲醇、丙酮。

用途

一種抗生素。能抑制酵母菌和黴菌的生長。在農業上套用的是滅瘟素的硫酸鹽和月桂酸硫酸鹽。對魚類無毒性,主要用來防治水稻稻瘟病和極毛桿屬菌引起的病害。防治葉瘟、穗頸瘟,用2%乳油500~1000倍液(20~40mg/L)噴霧。滅瘟素對水稻胡麻葉斑病及小粒菌核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對水稻條紋病毒病的感染率也有降低作用,使用濃度超過40mg/L時,易發生藥害。在噴霧前課餘對硫磷、苯硫磷、敵百蟲、殺螟硫磷、倍硫磷或幾種砷藥劑混施,但不宜與波爾多液等強鹼性農藥混施。也可與汞劑農藥配合使用。

製備或來源

滅瘟素是從灰色產色鏈黴素(Streptomyces griseochromogenes)的代謝產物中分離出來的抗生素,成品為苄基氨基苯磺酸鹽。其生產主要從菌種培養經發酵、過濾、乾燥,最後進行球磨加以填料,製得10000r/g產品試管斜面孢子28℃培養7~10天,0~4℃冷藏,得茄型瓶孢子,28℃培養7~10天,得一級種子,28℃、48小時、空氣流量1:0.3,一瓶孢子接種一個種子罐,得二極種子,而後30℃、空氣流量1:0.5、接種子量10%,培養6~7天,出罐、發酵液加鹽酸調pH為2,進行板框過濾,濾液結晶,加入三倍滅瘟素重量前體,結晶溫度10℃以下,pH6.1~6.2,析出結晶,離心過濾,烘乾,即得產品。或由生產殺稻瘟菌素的放線菌發酵液中提取。

其他

比鏇光度+108.4°。原藥為滅瘟素苄基氨基苯磺酸鹽(含有效成分90%),相當於500r/mg,外觀為淺褐色結晶粉末,表觀密度0.35,熔點225~228℃。常溫乾燥條件下穩定。
如誤服,可使其嘔吐或沖洗腸胃,對症治療,無特殊解毒劑。對眼睛刺激,施藥時要戴避風眼鏡;不宜與鹼性農藥混用;噴施時宜選擇晴天露水乾後,噴藥後24小時內遇雨淋,應補施;如眼睛紅腫,可用維生素B2、可的松、氯黴素眼藥水治療。

包裝及貯運

貯存在陰涼乾燥處,注意防震、防暴曬、防火、防雨淋,不要與食品、飼料混放。

生產單位

浙江省海寧農藥廠;江西農藥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