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淵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

孟子離婁上》載,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同“災”) ,樂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是說:“不人的人難道可以和他商議嗎?他們對別人的危險心安理得,從別人的災難中牟利,把導致家破國亡的事當作樂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議,那怎么會有國亡家破的事發生呢?從前有個小孩子唱道:‘滄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腳。’孔子聽了說:‘弟子們聽好了啊!水清就用來洗帽纓,水濁就用來洗雙腳,這都是因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個人總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一個家庭總是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一個國家總是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史傳孔子聽“孺子之歌”處,就在“滄浪淵”。

棗莊市有兩個“滄浪淵”

在山東省棗莊地區滕州市和山亭區,就各有一個“滄浪淵”,其分別為《滕縣誌》和《嶧縣誌》所記載。

滕州市東沙河鎮 故漷河之畔 “滄浪淵”

該“滄浪淵”在東沙河鎮駐地東沙河村北,西小宮村前之間,漷河的拐角處。
明萬曆十三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滕縣誌山川志》皆載“滕南十五里曰漷水,......,由青龍山東南,至寶峰山、馬山,逕石溝入焉。西至樑上村,折而南過滄浪淵,納明河水,明河出自馬山前,繞婁山,過靈丘城,至滄浪淵焉。南至倉溝,折而西過沙河店,至黃壩,稍北轉趙溝同為漷河西會南梁水入漕。”
滕縣誌 祠祀志》又載“龍王廟,有五,一在南梁水上源;一在滄浪淵,即明河下流入漷河者,歲以二月初二日祭,...;一在躋雲橋北;一在三河口,...。”
今鄒城市的鳳凰山為漷河的發源地,而另外一條河,即滕州市東南半圍的城河古稱為南梁水,根據《漢書 地理志》記載其最古老的名字是“涓涓水”,因南梁水發源於荊泉,後來又演變為“荊溝河”、“荊河”,1981年定名“城河”。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山洪暴發,漷河水暴漲,在今前塢溝村南,沖入人工渠道,決口而改道,衝進荊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漷水奪荊”,從此漷河的上游變為荊河的上游。
根據史料記載,和漷河形成的情況可知,“滄浪淵”,就是原漷河主流與明河,及其其他小支流的交匯處,即在今東沙河鎮駐地東沙河村北,西小宮村前之間,漷河的拐角處。
舊時,這裡是一片寬闊的淵瀦,時有地下泉水在此汩汩湧出,無論天氣多么乾旱,河流斷水,而這個淵瀦從來都不乾涸。至今這裡仍然是又深又寬的河道處。
滄浪淵的南岸,舊時有龍王廟,蓋是唐代時建,為了祭祀鎮水的龍王。且漸漸形成有一定規模的二月初二日龍王廟香火會。後來春季的香火會日期有所變更,據1987年本版《滕縣商業志》載:東沙河鄉香火會,日期,二月十九,起於唐代,“文革”期間被取消。滄浪淵附近的龍王廟,也在那場史有前例的“破四舊立四新”摧枯拉朽似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被破壞殆盡。
該滄浪淵東北僅僅十里處的舊漷河南岸,今城頭鎮附近,即是漢代合鄉縣所在地(城頭城,又作梁城,合鄉在隋初與薛縣等一起併入滕縣),也即春秋時代的“互鄉”,附近有古驛道。
《論語·述而》載: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即此。互鄉,即今“滄浪淵”東北十餘華里也即城頭鎮故漷河(今城河)南岸附近的“合鄉縣故址”。孔子能夠善意的接見“互鄉”的孩童,應是孔子曾來此。否者,互鄉離曲阜這么遠,一個孩童不可能去拜見他。那么,另外一個唱歌的孺子所在的“滄浪淵”,或可能就是孔子的經由、駐足、聽歌、宣道之處。

山亭區鳧城鄉王山西麓 滄浪淵

清光緒年間版《嶧縣誌山川》卷五載:“其首山曰王山,一名蒼山,又名三峰山,...三峰並列巍然如屯雲,中峰,...山之陽為明 朝魯藩樂陵安邱二王墓,墓前為紅門村,...滄浪之水自西來繞其前,而南流...。”
該志又載:“至嶧近境之水,尤以中一支氶水為最大,其源以最最多茲薈萃諸書,擇其要者於篇。其自北境發者約分三支,其正北一支自滄浪淵東流至兆山東,受東相雞冠崮瀑水,又南至青山陰,...。”
元代知州梁宜撰文《滄浪淵感應祠記》中記載:“嶧州北不一舍路,入亂山,又六十里而遠,有淵曰滄浪。巨坎連軻,深波澄潔,臨瞰使人發豎肌栗。旱禱則輒雨,……”《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西河水出縣北六十里花盤山之車稍谷,其源曰滄浪淵,南流合許池水,今滄浪淵水微許池遂為正源。”
滄浪水,即是氶水,因為發源於王山西峰“西廂山”西麓的滄浪淵而得名,滄浪淵便是氶水的正源。向南曲曲轉轉歷經許多山谷,最後直達舊嶧縣城西“孺子橋”,向南再入漕運河。
滄浪淵附近有古寺”霖澤廟“,《嶧縣誌 祠祀》卷十載:“霖澤廟在城北六十里,滄浪淵舊為神龍祠,旱禱輒應,宋宣和間賜額霖澤、元至治中知州梁宜有感應祠記,明·弘治四年重修。”
傳滄浪淵是秦漢時期李左車隱居的地方,死後被崇為雹神行雨、雹之司。老百姓尊其滄老爺。建廟祭祀,每逢天旱,燒香求雨十分靈驗。時至今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仍是滄浪淵廟會,方圓百里的民眾慕名而至,焚香祈禱,期盼人壽年豐。廟會還有物資商貿交流和民間文化交流。
據說,這個滄浪淵還是孔子聽孺子的“滄浪之歌”處,但史據不確。
滄學研究者認為孔子聞滄浪歌應是楚地均州,但歷史依據依然無證。也有史料記載是山東省棗莊市“滄浪淵”的。

孔夫子到底在哪裡聽到“孺子之歌”的

傳“滄浪之水”著於書志者有五:一在於魯之嶧縣;其四則皆在楚地。
還有不少學者考證認為《孟子》所引“滄浪”有三地,一指漢水別流,在荊州,或指夏水;第二認為“滄浪”為地名,在均縣或者武當縣一帶;第三認為滄浪即是漢水本身,均不在嶧縣境內的偏山僻坳之中。
其實棗莊市境內的滕州市東,東沙河村北的漷河故道還有另一處“滄浪淵”故址。
總而言之,叫“滄浪淵”,考證為“滄浪”者,全國可能不下於五處,或余。
張道南滄浪亭記》)中稱:“均地僻壤,孔聖至楚,轍未經歌聽孺子,胡為乎來哉!《嶧志》載縣北有滄浪淵,鄒與魯接壤,所聽之歌在彼不在此。故《孟子》亦從而引之。”
但是至聖孔子到底是在哪兒的“滄浪淵”聽到孺子之歌的,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無法破解的歷史之謎了。
儘管目前史學界對“滄浪淵”地理位置尚無定論,但是: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淪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孺子之歌時至今日依然響徹在我們的耳畔;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的孔子之敦敦教誨依然深深的銘記於我們的心中。

滄浪淵賦

中國辭賦家協會副主席、魯南辭賦協會主席韓邦亭先生創作了《滄浪淵賦》:
泉歸靈沼,其水滄滄。地見寒武之系,淵在鳧城之鄉。匯長源於遠岫,磨畫鏡而雲翔。斯水可資吟詠,可潤農桑。護迎人之綠樹,凝照眼之朱光。於是臨古柏,過山房。不見其底,莫睹其長。勢幽深而草盛,波瀲灩而風涼。其深也,則為魚蝦藏跡之奧所;其遠也,則有花木揚葩之幽芳。閒集萬壑之清音,方能去穢;靜納千秋之秀色,在乎隨常。是故萬象榮滋,不出天造;一溪宛轉,未若心忙。
溯泉而上,臨流而建者,霖澤廟也。修殿宇而如舊,渡蒼生以常新。幾許滄桑?石臼穿而見底;一山蔥翠,喬枝亂 以逐春。靈祗佑世而有道,群品結緣以多仁。苔染拱橋,青石立其無欲;鳥飛廣宇,碧落高而無垠。壇堂聚奄中之名士,廟會多世上之俗身。時有香菸裊裊,願客頻頻。蓋見香火之盛也。
若夫閒觀一水,思振六翮。望炊煙於墟落,尋真語於川澤。遙嶺傳暉,采八遐之氣象;層岩似卷,銘百世之典謨。韻起哲思,最羨聖人之智;詩接滄浪,欲聽孺子之歌。今世之民,常思舊彥之懋舉,亦念神龍之碩德。茂林密而雲蔚,善路開而霞駁。喜樹新風於大道,再傳捷訊於軒車。

滄浪淵文化研討會

2012年3月23日,棗莊市山亭區委宣傳部、鳧城鄉黨委政府邀請棗莊學院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對滄浪淵文化進行深入研討,會議對滄浪淵文化作了明確而客觀的定位。研討會指出,滄浪淵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是巨大的。會議還通報了滄浪淵文化產業園的規劃和建設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