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神

雹神

雹神是傳說中主管降雹的神。

故事梗概

《雹神》選自《聊齋志異》卷一第二十篇,篇幅短小,描寫生動。講述了父母官王筠蒼愛民心切並感動天神的傳說故事。天師法力無邊,負責風雨雷電的神差都在他那裡服役。本文雖然以雹神為主線,實則描畫了王公愛民如子的崇高形象。!

詞語釋義

雹神
báo shén
雹神是指傳說中負責降落冰雹的神人。

聊齋志異《雹神》

原文

王公筠蒼蒞任楚中。擬登龍虎山謁天師。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駕小艇來,使舟中人為通。公見之,貌修偉,懷中出天師刺,曰:“聞騶從將臨,先遣負弩。”公訝其預知,益神之,誠意而往。
天師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須鬣多不類常人,前使者亦侍其側。少間,向天師細語,天師謂公曰:“此先生同鄉,不之識耶?”公問之。曰:“此即世所傳雹神李左車也。”公愕然改容。天師曰:“適言奉旨雨雹,故告辭耳。”公問:“何處?”曰:“章丘。”公以接壤關切,離席乞免。天師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額數。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師垂思良久,乃顧而囑曰:“其多降山谷,勿傷禾稼可也。”又囑:“貴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煙,氤氳匝地。俄延逾刻,極力騰起,才高於庭樹;又起,高於樓閣。霹靂一聲,向北飛去,屋宇震動,筵器擺簸。公駭曰:“去乃作雷霆耶!”天師曰:“適戒之,所以遲遲,不然平地一聲,便逝去矣。”公別歸,志其月日,遣人問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溝渠皆滿,而田中僅數枚焉。

譯文

王老先生筠蒼在楚地做官。打算上龍虎山拜見天師。到了湖邊,剛登上船,就有一個人駕著小船過來,讓船上的人給通報一下。王老先生看見他,長得修長偉岸,從懷中取出天師的名帖,說:“聽聞大人要來駕臨,天師先派我來迎接。”他驚訝天師可以未卜先知,更加認為他神奇了,誠心誠意地去了。
天師設宴款待。在他那裡服侍的人,衣服鬍鬚很是和一般人不同,之前迎接的使者也在旁邊侍奉。過了一會兒,他向張天師小聲說話。天師對王老先生說:“這是先生的同鄉,不認識他嗎?”王公問他是誰,回答說:“這就是世間所傳說的雹神李左車呀。”王老先生驚鄂得敬重起來。天師說:“剛才說要奉上帝旨意下雹子,所以來辭行。”王老先生問:“在哪裡?”回答說:“章丘。”王老先生因為章丘和楚地接壤很是關心,站起來向天師請求免去這場雹子。天師說:“這是上帝的玉旨,雹子的數量是有額數的。怎么能夠徇私?”王老先生哀求不止。天師低頭來想了很久,於是向雹神囑咐說:“把冰雹多多降落在山谷裡面,不要傷害莊稼就可以了。”又囑咐說:“貴客在這裡,去的時候可以平靜一點不要很大動靜。”雹神走到庭院中,忽然腳底下生起雲煙,雲煙氤氳籠罩這地板,又耽誤了一刻功夫,極力的飛升起來。開始的時候剛高過庭院中的樹;又騰起,就高過了樓宇。響了一聲霹靂,向北面飛去,屋子都震動了,筵席上的器具都搖擺不定。王老先生驚訝的說:“去時還要產生雷聲!”天師說:“剛才告誡了他,所以慢慢的,不然平地一聲雷,就消失去了。”王老先生告辭回來後,記下那天的時間,派人去章丘打聽,果然那天下了很重的雹子,溝渠裡面都滿了,但是田裡只有幾粒而已。

作者

蒲松齡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室名聊齋,淄川蒲家莊人。生於明末,卒於清初,終生科舉不第,以教書為業,晚年成歲貢生。舊志稱其“性厚朴,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

民間風俗

民間在農曆的四月初一拜祭雹神。所謂雹神,就是西漢開國名將“李左車”。
安丘市雹泉廟與李左車紀念館
雹泉村西端的神山子(1946年因在山上安葬烈士而改名英雄山)腳下,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廟內古木參天,清泉碧透,樓台亭閣,錯落有致,極其雄偉壯麗,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雹泉廟,原名叫“膏潤廟”。
關於雹泉廟的歷史演變,很少文字記載,大多是老人們的零星記憶和民間傳說。
第一種傳說:主神李左車是秦漢時安丘雹泉村人,曾輔佐趙國,被封為廣武君趙王歇因不聽李左車之計而被韓信所滅,李左車歸附韓信,做了韓信的幕僚,韓信用其策,取得了燕齊之地。在劉邦與項羽九里山交戰中,李左車設十面埋伏陣,使項羽四面受敵,兵敗自刎,楚軍瓦解。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封李左車為陰靈侯(唐王李世民改封為靈沛侯)。因為李左車有興漢奇功,使生靈免遭塗炭,後人感念他的功德,興建廟堂祭祀他,他便成了大廟的主神,四時享祭。
第二種傳說:李左車在漢王朝任職期間,施政仁慈,清廉自重,80歲還鄉,仍愛民如子,深受民眾愛戴。有一時期,南方數省連年大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直到第三年六月才下了一場好雨,但已過農時,唯有蕎麥還可播種,可是老百姓沒有種子,萬分焦急。當此危難之際,一位白髮老翁不辭勞苦來到江南,跑遍受旱各省,向農民賒下了大量蕎麥種子。人們欣喜若狂,問他何方人士,如何報答。他說:“我叫李左車,山東安丘雹泉村人,等你們的日子過好了,再謝我不遲。”以後數年,江南數省風調雨順,糧食豐收。人們不遠千里,紛紛趕到雹泉村答謝救命恩人,不想李左車已經謝世。於是江南百姓踴躍集資,聯合江北安丘、諸城、昌樂等地民眾,修建了膏潤廟,將李左車供奉起來,稱他為雹泉爺,或尊他為雹神
第三種傳說:雹泉爺爺出生在雹泉村,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幼年喪父母,家境貧困,隨兄嫂度日。一天,他拾柴到了村西,用钁頭刨樹根時,泉水突然噴涌而出,大有淹沒村莊造成水災之勢,他便一屁股坐在泉眼上,一動不動,堵住了泉眼,避免了水患,他卻死在那裡。人們為了紀念他,稱他“李坐池”,時間久了,訛傳為“李左車”。後來,人們又蓋了廟宇,塑了他的像,讓他四時享祭,成了神靈。他也經常化解冰雹,普降甘霖,讓莊稼豐收,使人們過著美好的日子。
雹泉廟建於何時,無史料記載,大約是在漢代,以後又擴建或重建。有一句民間諺語:“唐王重修不記楸。”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廟修成之後,文武官員路過此地都要下轎下馬。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凱鏇歸來,路過此廟沒有下轎,誰知天氣突變,下起冰雹。冰雹直向唐王的轎里打,唐王命轎掉頭轉向,然而風向隨之而變,沒處躲避。唐王趕緊下轎,拜祭雹神之後,風雹才平息下來,唐王隨即降旨重修此廟。此時廟內原有的一棵楸樹已經挺拔蒼勁,不計年載了。這種說法,雖然不能說明此廟初建的準確時間,但可以說明它是建於唐朝之前,是一座十分古老的廟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