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醉翁亭

位於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蹟之一,為我國名亭之一。醉翁亭建於北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作太守,感於時憤,寄情山水,常與賓朋來琅琊山遊玩,在琅琊寺飲酒抒懷。琅琊山和尚智仙很同情和敬愛歐陽修,為了給歐陽修歇腳和飲酒,就在半山腰造了這座亭子。歐陽修自號“醉翁”,便為這亭子題名為“醉翁亭”。

簡介

位於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蹟之一,為我國名亭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記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建於北宋仁宗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作太守,感於時憤,寄情山水,常與賓朋來琅琊山遊玩,在琅琊寺飲酒抒懷。琅琊山和尚智仙很同情和敬愛歐陽修,為了給歐陽修歇腳和飲酒,就在半山腰造了這座亭子。歐陽修自號“醉翁”,便為這亭子題名為“醉翁亭”。 亭屢經廢興

歷史典故

醉翁亭落成後,吸引了不少遊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餘,創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年之後,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三迭”,“有如鳳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間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後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鹹豐年間,整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醉翁亭在層林濺谷之中,是包括以醉翁亭為主的一大群亭台樓閣的建築群,依山臨水,有花欞粉牆環繞,飛檐立柱,雕樑畫棟,亭台錯落
醉翁亭一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致,亭台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築、景致。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怕亭、古梅亭、覽余台,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亭中有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軼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後最高處有一高台,曰“玄帝宮”,登台環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呈眼底,亭後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如今,這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