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地名文化解讀

雙井巷,此巷有井兩口,因而得名。 天妃宮巷,因巷內有天妃宮而得名。 東嶽殿巷,因巷內有東嶽殿而得名。

地名的歷史印記

㈠,以司署、府衙、驛站、官學、書院、倉庫等命名
府前街,因位於溫州府署之前而得名。
縣前頭、縣後巷,因地處永嘉縣治前、後而得名。
府學巷,因溫州府儒學建於此巷口,故名。
縣學前、縣學巷,因縣學在此而得名,宋代起,永嘉儒學就設在縣治東華蓋山麓。
國史巷,清代巷內設有國史館,故名。
書堂巷,因巷中有建於南宋時之永嘉書院而得名。
東西公廨,此處原系府署的胥吏官舍,故名。
倉前坦,因位於縣預備糧倉之前而取名倉前。後倉毀圯,僅存倉址,故改名倉前坦。
文書巷,因明代設有驛站傳遞文書,故名。
㈡,地名與軍事的關係
⒈以城、門為通名。如大南門、小南門、朔門、來福門。。,
⒉以關、隘為通名。如蒼南的分水關、泰順的鎮南關。
⒊以衛、所、司為通名。如蒼南的金鄉衛、瑞安的海衛所、樂清的後所、泰順的司前。
⒋以寨為通名。如澤雅,是寨下的諧音。
⒌以營為通名
兵營巷,相傳清代巷中有駐軍兵營。
花木營巷,因清代有鎮台衙門的馬營在此而得名。
四面營,因古時四面皆兵營而得名。
下寅,昔時此地為郡城駐防營地,編為下營,後諧音演變為下寅。
中府前,清鎮標中軍游擊署駐此,故名。
蛟翔巷,清代稱教場巷,因城守營守備教場設此,故名,後諧音雅化為蛟翔巷。
教場頭,清雍正間有大教場在此巷南首,故名。
馬槽頭,此巷南口是清鎮台衙門養馬的地方,多馬槽,故名。
軍裝局,此巷在清代是存放軍用物品之處。
⒍以軍事活動命名:如南麂的國姓澳,俗寫國姓岙,明末鄭成功曾駐此練兵。
㈢,地名反映當時的社會經濟
許多地名與古代社會經濟活動密切聯繫,可以透視各種行業、各種市場。清末民初溫州成了萬商雲集之地,從地名也可看出當時溫州商業經濟成長以及海納百川的開放性。
打篷巷,因從前該巷居民大多以編制舴艋船箬篷為業,故名。
打繩巷,以巷內居民多為打繩手工業戶而得名。
打索巷,舊時此巷內居民多以篾索為業。
打鐵巷,清代以巷內開設一家打鐵鋪而得名。
打銀巷,據傳此巷西端有一打銀店鋪,以手藝精巧而著稱,故以巷名。
飛鵬巷,是紙蓬巷的諧音。
古爐巷,明稱火爐巷,因巷中有製作泥灶之手工業戶而得名。
華里坦,相傳舊時此巷內設有鑄鑊爐,故名鑊爐坦,後諧音演化為華里坦。
卷索巷,因昔時該巷居民多卷纜索為業,故名。
賣糖巷,此巷自清代以來設有麥芽糖作坊,故名。
皮坊巷,因明代多制皮作坊而得名。
七楓巷,清名漆坊巷,因諧音演變為七楓巷。
踏碓巷,相傳古時巷內有一家為人舂米的作坊,俗稱踏碓。
湯園巷,明時巷內有一家湯圓店,以質優價廉著稱,巷因而得名,後諧音寫為湯園巷。
瓦市巷,當時此巷是商販聚集互市之處,趕集的人“聚則瓦合,散則瓦解”。
行前街,民國時沿街開設許多商行,故名。
油車巷,因巷內設有榨油工場——油車而得名。
朱彭巷,該巷從前多養豬戶,豬棚遍布,俗名豬棚巷,後諧音雅化為朱彭巷。
永強,永嘉鹽場簡稱永嘉場,永強是永嘉場的諧稱。
㈣,地名與動植物有關
⒈與動物有關,如雞鳴嶺、蛇山、龜湖等。
⒉與植物、樹木有關
瓜棚下,因附近多瓜園,行人來往須從棚下穿過,故名。
荷花路,據說此處三面臨河,河中遍植荷花。
花柳塘,南側為河,東端為大池塘,裡面遍種荷花,岸邊間植楊柳,景色清麗,故稱。
九柏園頭,據說巷內舊有一花園,內栽九株柏樹,人稱九柏園,巷因園而得名。
里瑞巷,因附近多植李樹,清俗稱李樹巷。後雅化為里瑞巷,里兆祥瑞,意在祈願。
雙桂巷,相傳巷內原有兩株大桂花樹,故名。
松台山,因山坪多松而得名。
株柏路,因此處多柏樹而得名。
㈤,地名的歷史避諱,如梁太祖開平二年(908)避梁太祖父朱誠諱,將樂成縣改為樂清縣。

地名與傳統建築

地名往往以建築為實體,銘記了一個地方、一個時代的特徵。
㈠,以橋樑命名
倉橋街,一百多年前此處是糧倉所在,並有河道四通,河道上有橋,故得名。
柴橋巷,因該巷東頭有橋稱寨橋,清名寨橋頭,民國時諧音改稱柴橋頭。
高公橋,巷口有明代的高公橋一座,巷因橋而得名。
河西橋,相傳此處原有石橋一座,名河泄橋,後諧音為河西橋。
賣麻橋路,因此處有賣麻橋而得名。
水心路,因水心橋而得名。
萬里橋,始建於清朝中期,重建於1922 年,由地人集資造橋,竣工後取名萬利橋,意為萬事吉利,後諧音為萬里橋。
吳橋路,因路經吳橋。
㈡,以水井、水池、水塘、河湖命名
橫井巷,因有天宿井(俗稱橫井)坐落巷中而得名。
雙井巷,此巷有井兩口,因而得名。
甜井巷,清代巷中有一水井,水清味甘,故名。
鐵井欄,因街側小弄內有鐵欄古井一口而得名。
桂井巷,相傳清時巷內有九井一亭,稱九井亭巷,因有人投井或懸亭梁自盡,遂傳說巷中多鬼,稱為鬼井巷,後諧音雅化稱桂井巷。
馬鞍池路,以路南有馬鞍池而得名。
水窟頭,因巷內有一大水窟
水門頭,因位於舊城奉恩水門前頭而得名。
龍泉巷,據說巷中原有一清泉,水質澄澈,有如龍眼,故名。
蟬河,原名玉蟾湖,相傳宋代有道士白玉蟾曾居此,故名,清代簡稱為蟾湖,民國時諧音俗稱為蟬河。
㈢,以花園命名
花園巷,因東側有縣學的一個花園而得名。
㈣,以牌坊命名
全坊巷,據傳此巷舊時立有三個牌坊,因全是貞節牌坊,故名。
揚名坊,因有方日升妻林氏之節烈牌坊而得名。
吉士坊巷,因路口有為進士劉安定而立之吉士坊而得名。
登選坊,因巷口原有明禮部主事曾氤(字朴庵)“登選”牌坊而得名。
㈤,以埠頭命名
渡船巷,因巷口有渡船埠頭而得名。
㈥、以巷弄形狀命名
三角巷,因此巷走向呈三角形而得名。
楊柳巷,因巷形似楊柳枝而得名。
手肘頭巷,該巷走向一段直一段彎,像手肘頭,故名。
大小墨斗,此巷原有一池,形似墨斗,巷如墨斗線,因而得名。
中和巷,巷內原有一條弓形小河,取名弓河,以河名巷,稱弓河巷,後諧音演變成中和巷。
紗帽河,因巷內有一小河,中間廣闊成正方形,兩端狹長,有似古代官員戴的烏紗帽。
㈦、以方位來命名
許多巷弄在起名時為了好找,還在巷弄名稱前加上了東、西、南、北、前、後、中、大、小等方位詞。
隔岸路,因地處小南門河東岸(俗稱隔岸)而得名。
上岸街,因地處古城護城河上岸而得名。
上下橫街,因橫貫“谷宅花園”而得名。
城西街,因位於錢氏子城(內城)之西而得名。
北鹿巷,因位於鹿城北側而得名。
後市巷,因位於鬧市區後面而得名。
園西巷,因位於中山公園西而得名。
㈧,其他
高盈里,因處華蓋山麓,地勢較高,民間有“水漫城門齒,高盈滿腳趾”之諺,清代名高盈頭。
華蓋里,因依華蓋山而得名。
石板巷,因路面均由整齊的長石板鋪成而得名。

地名與宗教文化

宗教是一種重要的人類文化現象,宗教在歷史和地理的時空中長存不滅。有關宗教的各種地名以及宗教建築名,無疑與宗教文化有著密切聯繫。
㈠,佛教文化與地名
佛教建築常見通名有:寺、廟、庵、院、塔。
⒈寺,東漢時為官署名,後以寺為佛教廟宇之名。
嘉福寺巷,此巷昔為溫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故名。
岑山寺巷,此巷內原有一露頭小山,名岑山,清末在此處建寺,巷以寺名。
大雄寺巷,因該巷建有大雲教寺,亦稱大雲寺,遂以為巷名,後諧音稱大雄寺巷。
⒉庵,原指圓頂草屋,後多指尼姑所居之寺院。庵的規模比寺要小。溫州城區還沒有見到有以庵命名的地名。
⒊廟,古時指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後把供祀佛的屋舍也叫廟。溫州曾經有個地名叫大爺廟。
⒋塔,佛塔的簡稱。
白塔巷,因巷內有百尚信勝寺(俗稱白塔寮)而得名。
永塔路,因路的東端有一座佛塔而得名,附近叫塔兒頭。
⒌寮,溫州方言是指用茅草搭蓋的屋舍,後用來指僧尼居住的地方。
施水寮,此巷東段原有一尼姑庵,庵名施水寮。佛教主張施捨,這是一座對行人施水的尼姑寮。
⒍堂,舊稱庵堂,是尼姑居住的地方,也常用作通名。
四營堂巷,巷中原建有“思永堂”,諧音演變為四營堂。
土地堂巷,因巷中有土地堂,土地爺是孔子的門生子貢。
㈡,道教文化與地名
道教建築常見通名有:觀、宮、堂、閣。
⒈觀,本來是台觀,即宮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大華麗的建築物,後來被道教所衍用,成為道教修道奉祀的場所,如紫霄觀。
應道觀巷,原稱勸忠坊,因清代建有應道觀,遂以名巷。應道觀祀奉的是三清。
⒉宮,唐時是皇帝居所的專用名詞,到唐玄宗時,視老子為先祖,因此道教供奉老子的場所也用宮字,之後,供奉其他神仙的地方也可叫宮,如保生宮、泰山宮巷。
天妃宮巷,因巷內有天妃宮而得名。天妃官俗稱娘娘宮,被認為是航海的保護神,同時也是生育神
新宮前,當地有兩處天后宮,修建時間較晚的稱新宮,該地有一巷直貫新宮之前,故名。天后原名林默,北宋福建一位樸素的村姑,據說她曾在海上多次救助遇難的船民。
⒊宮有時候也稱殿,如七聖殿巷。
三官殿巷,元大德年間建三元宮於此,俗稱三官殿。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晏公殿巷,因巷口原有晏公殿而得名。
童子殿巷,原稱竹馬坊,晚清以巷內有童子殿而改名。
東嶽殿巷,因巷內有東嶽殿而得名。祀奉忠靖王溫瓊,民間稱溫元帥,平陽人。
⒋廟有時候也稱殿,如東甌王廟也稱大殿。
⒌帶仙字的地名,如八仙樓、曹仙巷。
此外,如:
放生池,佛教不主張殺生,人們常在釋迦牟尼誕辰的“浴佛節”買一些動物到這裡放生。
河嶼橋,是和尚橋的諧音。
福昌巷,巷內原有一座福昌寺。
舉人坦,傳說此巷中有空坦,曾為棺木權厝之所,故稱鬼神坦,後諧音雅化為舉人坦。
木杓巷,相傳此巷是用五行中之“木”字和北斗星之斗柄即“杓”而取名。
石坦巷,因坊中設有社壇,俗稱社壇巷,後諧音俗書為石坦巷。
四顧橋,是師姑橋的諧音,相傳元時有位尼姑含辛茹苦將一位棄嬰撫養成人。
坦前,因地處奉祀神農氏的先農壇之前,故名。坦前系由壇前諧音而來。
西門天燈下,因舊時此巷懸有天燈即三官燈而得名。
新園覺,因康熙三十九年(1700)新建圓覺庵而得,後諧音俗寫為園覺。
蟬街,唐時在松台山麓建淨光禪寺,因街處禪寺之前,故名禪街,後諧音誤寫成蟬街。
永寧巷,此巷舊有永寧殿。
齋堂巷,因巷內原有齋堂一座。

地名與社會心態

地名五花八門,有文雅之名,也有粗俗之名。在人們的心理中,總是喜歡地名取得好聽些,吉祥些、自然些、文雅些。任何民族都有維繫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包括政治、倫理道德精神、傳統文化、宗教等等。
㈠,地名反映求福祿、祈壽祉、期昌盛、盼太平的社會心態
安平坊,意在人生“平平安安”。
大同巷,追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
豐和巷,取義“年豐人和”。
嘉會裡巷,嘉會乃“賓主宴集”之義。
簡巷,宋名簡訟巷,寄託“政簡訟清”的願望。
錦春坊,意為“錦繡春色”。
勉人巷,因巷中多糞坑,臭氣熏人,乃取其反義,名曰美人巷,後諧音改稱勉人巷。
慶年坊,意在“喜慶豐年”。
萬壽巷,為祝禱“萬壽無疆”。
㈡,地名反映對科舉、教育的重視
興文里影喻對教育的重視。
硯瓦槽,以文房四寶命名,透出濃郁的書卷氣。
㈢,地名反映對歷史名人崇敬、景仰的社會心態
百里坊,傳說當時此地荷花盛開,清秀四溢,時任太守的王羲之讚嘆不已,有“百里芳”之譽,後諧音為百里坊。
曹仙巷,傳說八仙之一的曹國舅曾居住在此。
大士門、張府基、妝樓下、三牌坊等,為紀念張璁而命名。
大廳,相傳此處原為明代“憲臣第”的會客廳,故稱大廳。
侯衙巷,明代進士、江西左布政使侯一元居此。
黃府巷,明代高官黃淮曾居此。
景山,用永嘉理學開山鼻祖王開祖(字景山,人稱儒志先生)的字作為山名。
康樂坊、謝池巷,均為紀念康樂公謝靈運而起名。
棋兒巷,明代祁嵩曾建衙宅在此巷內,故名祁衙巷,後諧音演變為今名。
萬歲里、象門街等,為紀念宋高宗駐蹕溫州而得名。
五馬街,為紀念書聖王羲之而得名。
信河街,沿街原有河道,明洪武年間信國公湯和重浚此河,地人為示感戴,改稱信河。
徐衙巷,因清代巷內有徐姓官衙而改名。
虞師里,虞師為古代掌管山澤之官,昔時有虞師曾住此巷。
周宅祠巷,明代狀元周旋後裔建宅第於此巷,清代周氏家宅改為宗祠,故名。
珠冠巷,因巷內原有朱姓大官府第,故名朱官巷,後諧音雅化為珠冠巷。
狀元巷,南宋狀元木待問曾居此。木待問,隆興元年(1163)廷對第一及第,官至禮部尚書。
㈣、以百家之姓命名
後垟巷,清名歐陽巷,後諧音改稱後垟巷。
樊宅巷,因清季有樊姓貢生居此而得名。
李家村、蔣家巷、蔡宅巷、聞宅巷、任宅前分別為李姓、蔣姓、蔡姓、聞姓、任姓家族始居,故名。
十八家,根據析字法,將李字拆成十八,指李氏家族集聚的地方。

地名與方言文化

方言與地名具有極其密切的關係,方言是在某一區域內,因地理、歷史、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的共同語。方言地名有時候也與方言地域的歷史人文景觀有深刻的聯繫。從地名的來源和歷史掌故可透視其文化內涵。
溫州方言屬吳語系統,因而其語音、辭彙、語法等與國語有很大差異;但同屬於吳方言,溫州話與蘇州、上海、杭州、紹興、寧波等地的北吳語也有不少差異,因此,溫州話可以說是一種獨特的方言。溫州話中既保留了很多古語古音,也含有許多當地的土話土音。現將溫州地名中幾個較典型的方言用字試述如下:
漈,指山間瀑布,如百丈漈、白水漈。
浹,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比河窄。溫州人稱小河汊為“河浹”,或兒化為“河浹兒”,如龍泉浹。
埭,指水的堤壩,如曹埭。
瀆,也指溝渠,比河淺,跟溝相似,如橫瀆。
坑,指凹下去的帶狀地形,跟溪相近,但坑中的水比溪小,可以有水,也可以無水。溫州話有“溪坑”一詞。
浦,指水邊或河流入口的地方,如下呂浦、浦邊、甌浦垟。
渠,語義跟溪接近,但渠的水流量比溪小,甚至可以部分在地下。
塆,指山溝里的小平地,是山脈或山溝拐彎而形成的小塊平地。可用彎來代替。
灣,是水流彎曲的地方,海邊地名全用灣,如龍灣,
尖,指山峰。
,指山脈或土坡的條狀隆起。
垟,指大片的田地,來自古越語,如垟兒、三垟、翁垟、垟頭下。
丼,指凹地,來自古越語,如水丼巷。
澳,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來自古漢語,如大門澳。
岙,指山間平地,如洞頭有北岙,仰義有梅岙、河岙,雙嶼有上岙。
坳,和岙意義相同,指山間平地。溫州地名中使用岙和坳的頻率都很高。
坦,指空曠平地,如岩坦、華里坦、舉人坦等。
壇,指庭院或祭壇,如海壇山。要注意,“坦”與“壇”字音不同,義亦不同。
坪,指小平地,來自客家話。
塗,指灘涂,來自閩語,如筲箕塗。
寮,是畲語,指草房,居住在山區的貧困畲民,通常在深山中搭建簡陋草房,以竹木為支架,上覆茅草或稻草,屋牆用小竹或蘆葦稈編成籬笆圍成,這種房子古時在浙南普遍存在。陸游《貧居》詩:“屋窄似僧寮。”“僧寮”是和尚住的小屋。近代白話還有“茶寮”,是小茶館,大概不住人。溫州人常有“和尚寮、師姑娘寮”等說法。
地名,應該是比較穩定的,如果輕易改名,會給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但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地名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彆扭的地名,則不容易被民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溫州城區的許多地名非常古老,雖經歲月風雨的洗刷,城市概貌已今非昔比,然而從那些古老的地名中,我們可清晰尋找到溫州古城發展的歷史軌跡。仔細品味這些特色鮮明、風雅幽默、形神兼備、歷史悠久的地名,從中領略古城溫州所特有的歷史風采,不僅使人驚嘆,也令人叫絕。
為了保護古城風貌,維護傳統特色,溫州城區已劃定了幾塊歷史文化保護區,從而使唐宋以來形成的老溫州街巷裡弄顯得既古老又年輕,古城風貌與現代風姿在這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古城溫州變得更加絢麗多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