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勉雙

1989.07―1991.06 1991.06―1994.06 2009.03―政協蓬溪縣第八屆委員會黨組書記;

基本信息

簡介

溫勉雙,男,漢族,生於1966年10月,四川蓬溪人,研究生文化程度,1989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政協四川省蓬溪縣委員會主席。

簡歷

1985.09―1989.07 四川大學經濟系讀書;
1989.07―1991.06 遂寧市軸瓦廠(四川飛虹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1991.06―1994.06 中共遂寧市委辦公室二秘書科工作(1994.03任副主任幹事);
1994.06―1995.09 中共遂寧市委辦公室一秘書科工作;
1995.09―1997.11 中共遂寧市委辦公室秘書科副科長(主持工作);
1997.11―2000.06 中共遂寧市委辦公室秘書科科長;
2000.06―2001.09 遂寧市鐵建辦(重點辦)副主任;
2001.09―2004.04 遂寧市計委黨組成員、市能源辦主任;
2004.04― 2009.03 中共蓬溪縣委副書記(2006.06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
2009.03―政協蓬溪縣第八屆委員會黨組書記;
2009年3月18日當選為政協蓬溪縣委員會主席。

《蓬溪文獻叢書》總序

《蓬溪文獻叢書》總序
溫勉雙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長久性、基礎性。物質有可能曇花一現,而文化將永久不滅。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而不潰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這條血脈作紐帶,代代相傳。
蓬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優秀歷史文化。世世代代的蓬溪人,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蓬溪重教興學,人才輩出。從宋至清,蓬溪有四十餘人考中進士,故有“ 梓東鄒魯,文獻名邦 ”之譽。他們中“或以才略冠時,或以文章見志。”明代席書,學術純正,才識優長,乃嘉靖時名相。清代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為傑出的治河專家,時稱賢相,乃有清一代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其玄孫張問陶,號船山,不僅是清代蜀中詩冠,亦是乾嘉詩壇泰斗、書畫名家。張氏一門,風雅相繼,著書滿家,極一時之盛,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後人贊曰:“風雅之集,薈於一家,海內所罕有也。”清代張氏家族與宋代眉山蘇氏家族、明代新都楊氏家族,構成了巴蜀地區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家族。由此可見: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資源積澱,形成了極大的比較優勢,即使把這些放到全省全國的背景上看,也是毫不遜色的,極具開發前景,特別是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更具有現實意義。
地方文獻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事業發展及風俗、民情、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等的綜合反映。一部完整的地方文獻,就是一部地方精神文明發展史,一部地方人文教育的教材,是後人豎起的地方精神標桿。文化是層累而進的,正是這些地方文獻,以一地匯之,則成就一地之文化的輝煌,並成為文化再創造可借鑑的資源;以一國匯之,則見證民族文化之演進,成為華夏文明的巨大財富。挖掘與利用地方文獻,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的意義和重要價值,正在於此。2009年5月,我縣成立了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開展以家譜、方誌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獻的蒐集、整理,宣傳、研究和開發利用蓬溪家族文化,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
《蓬溪文獻叢書》的編輯出版,是蓬溪地方文獻挖掘與利用的一大成果,是對蓬溪地方歷史文化的一次全方位的系統梳理,讓人們看到了蓬溪歷史文化家底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蓬溪縣誌》之外,便有了一座鮮活生動、足以讓尋常百姓涉足感受的蓬溪地域文化殿堂,巴蜀文化的大局,也便有了更加踏實的基礎。從保存文獻的角度看,又仿佛是一部蓬溪地方的《四庫全書》,其功甚偉!
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是一項浩繁的系統工程。我希望大家,特別有關方家和廣大讀者,貢獻你們的聰明才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我們的工作中來,推動蓬溪縣政協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並期待著蓬溪地方文獻的循環利用之花,一定會盛開在蓬山溪水間。
2009年8月初稿、2011年10月修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