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里方村

溪里方村

溪里方村位於象山牆頭鎮南部,為第二批寧波歷史文化名村。這裡是明代大臣、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後裔聚居地。保存很多民族風格的古建築。

基本信息

溪里方村位於象山牆頭鎮南部,背靠大雷山,坐望西滬港,因為村東西兩側有溪,自源頭蜿蜒流過村莊,村民以方姓為主,故而村名為“溪里方”。為第二批寧波歷史文化名村。

這裡是明代大臣、學者、文學家、思想家方孝孺的後裔聚居地。如今,還有昔日文官武將留下的數十棟考究的古建築,依稀可辨當年的雄渾氣勢。空曠的大院子,霉濕的木板,點綴著鳳仙花的石板路,細細走來,俯仰之間,每一處角落都經得起深究,頗可玩味。

香火盞的傳說

李清照有一首家喻戶曉的詞《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方氏宗譜里,也有一首詞牌名為“一剪梅”的詞,名叫《香火盞》。沒有標點符號,對照著李清照的《一剪梅》:

層巒突兀出重霄,沒有塵囂,只有蘭笤。兩旁岩壁自幽寥,風也難飄,雪也難飄。威靈赫濯德音昭。聞者歌謠,見者魂銷,春秋報賽雜笙簫。來把香燒,去亦香燒。

關於香火盞,當地還有一個老少皆知的傳說:

溪里方村有座屏風山,整座山像一匹靜臥的駿馬,山上有個岩洞,洞裡有尊佛,佛前有個香火盞。村民們世代燒香拜佛,祈求村裡的老少平安。傳說當年日本人上山的時候,洞裡的佛祖顯靈,山下的草叢、樹葉,瞬間變成一條條毒蛇,一隻只螞蝗,把日本人嚇得屁滾尿流,不敢進山殺戮百姓了。

九房三堂

溪里方村 溪里方村

溪里方村最大的特色,便是保存完好的民居群,雕樑畫棟,精緻大氣,有“九房三堂”之稱。這些古建築連成一片,別具一格,匯聚成100多戶人家。大戶人家居住的屋子稱為“房”,中戶人家居住的地方稱為“堂”,小門小戶人家的屋子沒有名頭。

九房,是方恭房、方德房、方賢房、方安房、方信房、方懷房、方仁房、方義房,以及老大房。這中間鑲嵌的這個字,連起來就是,恭、德、賢、安、信、懷、仁、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一個家族家規的彰顯。

三堂,是積善堂、承志堂、福壽堂,堂名也寄託著先族的厚望與心愿。

如今的方義房,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門,門楣正中雕刻著“瑞靄門闌”,高聳入雲,仿佛真有祥雲環繞其間。門的左右兩旁雕刻著兩句詩,“竹韻梅香宅,山園水繞家”,字是晚清書法家、詩人王蒔惠題的,詩句像是為整個村做的註解。

溪里方村 溪里方村

溪里方仁三房,屬於方仁房。這座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老宅,如今是象山縣文物保護點。牆上的爬山虎攀援纏繞,躥得很高。踏進門檻,地面是由石板鋪就的,長條形的一塊一塊,拼接而成。對著門的石板是橫放的,兩側的是豎放的。

仁三房裡還有一件寶貝,是一頂雕漆鍍金的紅木花轎。這可不是黃花閨女坐的,而是寡婦再嫁,或者改嫁婦女結婚時坐的轎子。花轎上有一副對聯,上寫“喜見紅梅多結子,笑看綠竹又生孫”,這是對結婚夫婦的祝福,也算是一句民間俗語。

走出仁三房,庭院裡立著一口水井,井口圓形,井深4米,是這戶人家的飲用井。因為井下有坑道式轉彎,又稱坑井。方家先祖方伯禮,從寧海遷居到這裡時,就是在這裡選擇水源,鑿挖水井,紮根繁衍。後來,村民們將多個地下活水源頭以坑道形式連成一片,井水便常年不枯。井內泉水甘冽,冬暖夏涼,四季不枯,如今還有源頭活水來。

與“仁三房”相隔一條弄堂的是“仁二房”,八字式的大門,進門後是一個三合院民居,五間兩弄兩層,據說當年是國學生住的。

來到方恭房,一道照壁立在門前。三合院幾近坍塌,用兩根纖細的棍子支撐著,移步向前,到了信大房。又是一座三合院。堂前屋內板壁上,貼著的數份官府考中科舉的榜單,大多字跡可辨,其中不少榜單被幾次覆蓋。

信大房建於清代道光年間,主人名叫方錫光,學名可欽。而其中一張榜單上就寫著“貴府大老爺方可欽,欽授布政司理問、吏部註冊,欽受貢元……辦理團練,當加軍功五品……”

另有“貴府大老爺方可欽戊寅科院榜,入泮第三名”,可知房主人是“光緒戊寅”,即清光緒四年(1878年)省院試第三名,五品官。一張皇榜,字跡已模糊不清,只約略看到“方城”的字樣,以及龍的圖案。

所謂皇榜,也就是金榜,是成為進士後張貼的布告,說明這個屋子裡曾走出過進士,金榜題名,顯赫一時。

古村特色

走出成片連排的老屋,竟是碧綠澄澈的溪田,連綿橫亘的青山。方才是一片瓦疊一片瓦,現在是山疊山,水錯田。方氏宗譜里的一首古詩:

一溪迥繞抱村流,棲止多年景象幽。月影清波憑短檻,風鳴急湍聽高樓。

西橋散步閒方好,東澗觀瀾淡自求。無數落花隨水逝,何如溪里樂幽幽。

溪里方村緊傍市鎮,交通便捷。改革開放以來,現代文明迅速進入古村,新農村建設更促使村貌村容變革,而該村採取先保護修繕,後開發利用,確保村莊建築古蹟和諧融入村莊規劃,保護明清特色古村落,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