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先甲

湯先甲(1712年-1778年),字萼南,號辛齋。江蘇省蘇州府宜興縣(今無錫市宜興市)人,清朝政治人物、詩人、史學家、書法家。

基本信息

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順天鄉試舉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第二甲第八名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
十七年(1752年)十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纂修《欽定續文獻通考》。
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以編修充丙子科貴州鄉試正主考。
二十二年(1757年),考選陝西道監察御史。
二十三年(1758年)十二月,乾隆帝因日食而求諫言,湯先甲應詔奏陳四件事,其中反對將彭家屏收藏野史視為大案、特意搜羅,乾隆帝當天召湯先甲入殿對談,針對奏摺中所列事項詰責辯論、剴切訓斥,聲音響徹宮殿,總共十餘刻鐘時間,湯先甲逐條對答明確清晰,語氣謙沖平和。乾隆帝認為湯先甲有諫言的責任,不加怪罪,嘉獎湯先甲忠誠正直。
二十四年(1759年)閏六月,以監察御史充己卯科浙江鄉試副主考。擢鴻臚寺少卿。九月,以鴻臚寺少卿差任河南學政。
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改差貴州學政。
二十七年(1762年)貴州省苗學,舊例不設廩膳生、增廣生名額,六月,奏請添設,與其他各省府相同,先於都勻府荔波縣開設廩生、增生各二名,自乾隆二十八年歲試實施,初補廩生,十年後方準出貢生,以後每四年一貢生,峒夷受鼓舞而嚮往教化。十二月,學政任滿回京。
二十八年(1763年),改光祿寺少卿。
二十九年(1764年)三月,遷通政使司參議。升內閣侍讀學士,入直上書房,陪侍皇八子永璇讀書。
三十年(1765年)五月,以內閣侍讀學士充戊子科四川鄉試正主考。
三十三年(1768年)五月,以內閣侍讀學士充乙酉科廣東鄉試正主考。
三十五年(1770年)五月,皇八子永璇擅自由圓明園進京城,湯先甲與觀保都遭訓誡,降級調用。隨即授翰林院編修,仍直上書房。
三十九年(1774年)五月,以翰林院編修充甲午科福建鄉試正主考。
四十年(1775年)六月,以編修差廣東學政。
四十二年(1777年)秩滿離任,因積勞患風痹疾,未回京覆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卒於回京途中。
湯先甲前後督三省學政、典五省鄉試、六次充鄉會試同考官,甄拔了許多名士。工於詩、古文辭,晚年想刪輯歷朝《會要》,編輯成一部《續政典》,未能完成。朝中官員談及正直大臣,必推湯先甲。書法工整清秀,曾經手書趙執信《談龍錄》一卷,並刊刻付梓。梁敦書〈蓬壺朝旭為湯少光祿賦文石〉詩中有句:“書法恰與光祿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