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陽樂大道中段。該館成立於1961年,1962年5月在萬載仙源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進行原狀陳列。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衝擊停止開放,機構癱瘓。1983年3月,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得到恢復,同時成立萬載縣博物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簡介

館藏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全館占地面積1880餘平方米。展廳主體建築為四合院仿古磚混結構,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內設有兩個陳列:“湘鄂贛革命鬥爭史”基本陳列分3個部分介紹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形成和發展的鬥爭史。陳列200餘件革命文物,真實地再現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騰代遠、黃火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湘鄂贛邊區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的戰鬥歷程。
1991年增設的“萬載籍老紅軍將士革命業績陳列”介紹了17位萬載籍老紅軍的革命生涯。館內還建有文物庫房、辦公樓等配套設施,收藏革命、歷史文物數千件。

地理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位於平江縣城關三犢源花果山上,始建於1987年。館舍分別由主館、門樓、廣場、台階、草坪構成。主館展廳依時序共分《序廳》、《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史》、《平江英豪》、《平江文化事業發展成果展》四大部分。館舍景觀別具一格,環境幽雅,莊嚴肅穆,宏偉壯麗。與有一百三十年歷史的天岳書院——“平江起義”舊址隔河相望。

歷史

肇自上世紀初葉,平江既得風氣之先,故鼎革新,文人蔚起,英雄輩出。先進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出洋求知者60人之多。以李六如為典型代表人物,他們於辛亥革命前即參加反清革命運動。武昌起義後,李六如曾授民國陸軍中將,他卻棄之如敝屣,東渡扶桑,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歸國回鄉後,辦工廠,興學校,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實施以實業救國的夢想。
1921年,毛澤東親自培養發展了李六如、余賁民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平江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1923年,平江成立黨的支部,為湖南最早的黨支部之一。星星之火,在這片土地上熊熊點燃。
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後,平江淪入白色恐怖之中,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慘遭殺害,革命陷入低潮。英雄的平江人民沒有被反動派囂張氣焰所嚇倒,他們前仆後繼,發起暴動,開展武裝鬥爭。在時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的毛簡青、李六如、夏明翰等人的領導下,由三支半槍起家,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八百人的紅色革命武裝。1927年9月,平江工農武裝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次年3月,平江20萬農軍發動著名的“三月撲城”,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聲勢浩大的農民武裝鬥爭,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囂張氣焰。
1928年7月,圍剿蘇區的國民黨當局湘軍獨立五師一團,在共產黨員、團長彭德懷和中共湘東特委書記滕代遠的領導下,發動“平江起義”,創建平江蘇維埃政權和中國工農紅軍紅五軍。在強大的反動勢力圍攻下,紅五軍主力被迫向井岡山轉移,並成立中共湘鄂贛邊特委,堅持在縣境東南鄉一帶,領導蘇區人民的革命鬥爭。
1930年初,蔣、馮、閻大戰爆發,紅五軍回師湘鄂贛蘇區,在蘇區黨組織和地方武裝的配合下,一舉攻克縣城,全殲守敵一個團。蘇維埃政府駐城辦公。旋即,全縣區鄉一級革命政權相繼成立,並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制訂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平江蘇區進入一個全盛時期。在後來蘇區“圍剿”與“反圍剿”的血腥歲月里,平江人民與反動派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主力紅軍轉移,湘鄂贛蘇區和紅軍同樣遭受嚴重挫折,根據地的鬥爭進入三年艱苦游擊戰時期,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平江蘇區人民用生命和鮮血保存下來的湘鄂贛紅軍,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開赴抗日前線,匯入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戰鬥的偉大行列。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平江有20萬人為革命犧牲了生命,解放後追認的革命烈士為21600人,占湖南全省烈士的五分之一;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中,8萬平江英雄兒女參加正規紅軍,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輸送100多名省軍級以上幹部、400多名師團級以上幹部。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出61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省部軍級以上幹部74人,以及一大批科技、文化界精英。在平江革命英雄史上:李六如、胡筠、張震、傅秋濤、鍾期光、蘇振華、劉志堅、方強、喻傑、李銳、曹瑛———無論是生者和逝者,他們的名字和光輝事跡,如閃光的星座,構成這片紅土地的英雄光譜。文化燦爛,將星閃耀;其風流所及,榮臻當代。

場館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現保存的革命舊址有:中共湘鄂贛省委、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湘鄂贛省委《紅旗》報社、湘鄂贛省軍區等20餘處。舊址群大都分布在以仙源鄉為中心的5公里境內。

舊館原設仙源月山下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新館位於縣城,於1985年建成,江渭清同志題了館標,杜平同志題了詞,館舍坐東朝西,占地1474平方米,是一座磚瓦結構的仿古建築。
四合院式,外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紀念館具有六個展廳,建築面積580平方米,整個陳列室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鬥爭歷史,首為序廳,後分三部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堅持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2001年,該館被命名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傳承意義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即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鬥爭史為基本陳列,反映湘鄂贛蘇區革命鬥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人物。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是宣傳介紹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創建、鞏固和發展的專題性紀念館,於1960年籌備成立,1982年在萬載縣城陽樂大道建新館,館址占地3000餘平方米。紀念館和其所屬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均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井岡山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國防教育基地

自1982年建新館以來,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一直是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採取多種形式深入開展國防教育,不斷強化地方黨政幹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國防觀念,縣委、縣政府領導關心支持國防建設的氛圍濃。
一是深入開展宣講。在宣講重點上,重點宣講我軍發展壯大的歷史、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壯舉。在宣講對象上,每年都組織地方黨政幹部、部隊官兵職工、武警、消防官兵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入伍新兵免費參觀學習,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不斷激發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廣大幹部民眾的愛國熱情。在宣講形式上,結合國防教育日,開展“堅定理想信念,保衛國家安全”為主題的國防教育系列活動;結合重大活動和節假日,組織宣講小分隊深入各鄉鎮、學校、消防、武警中隊宣講革命鬥爭史,講革命故事;每年舉辦二次《雷鋒生平事跡展》、《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圖片展》、《贛水這邊紅一角大型圖片展》、《紅旗獵獵——紀念秋收起義80周年展覽》等專題展覽,深入全市各縣和本縣各鄉鎮巡迴展出。
二是健全機構制度。堅持把宣傳教育納入縣委宣傳教育內容統一計畫、統一安排、統一部署,落實了8名全額撥款事業編制,館長由一名副科級幹部擔任,隸屬縣文化局。健全完善了館內值班、學習、參觀、激勵、試講、培訓、展覽等規章制度,規範管理。
三是盤活傳媒資源。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充分利用報刊、網路、電影電視等傳媒,開展了層次更高、內容更廣、形式更活、效果更好的宣傳教育。如在《中國文物報》、《南方文物》等國家、省市報刊雜誌刊登專題推介文章;與中央電視台、解放軍二炮電影電視製作中心等策劃製作《彭德懷鐵血湘鄂贛》電視連續劇在中央電視台影視頻道播放;創作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的《捕蛇少年》劇本,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出品,在中央電視台影視頻道播放;請中國教育電視台拍攝製作有關反映湘鄂贛革命鬥爭史的《紅色的記憶》電視專題片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播出等。這些活動不僅使廣大觀眾愉悅了身心,受到了教育,湘鄂贛革命紀念館教育基地作用得到充分拓展和延伸,在全國的宣教工作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是注重隊伍建設。堅持把提高隊伍素質,建設一流的宣講隊伍作為發揮其教育功能,增強教育活力的重要手段來抓,從抓隊伍的事業心責任感入手,激發大家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加強業務技能的學習培訓和參觀見學,推薦講解員參加上級組織的業務培訓,適時組織講解員到井岡山、南昌、銅鼓等大型紀念館學習,取長補短。館長和支部書記均為大專以上學歷,從事文博工作20多年,專業素養較高。講解員均為本科以上學歷,經過專業機構培訓,綜合素質較高,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所反應的歷史、人物、事件熟悉,講解生動流利,口語清晰,受到觀眾的普遍好評。
五是落實經費保障。湘鄂贛革命紀念館由萬載縣財政全額撥款,每年財政預算達38萬餘元,主要用於館內設施維修保護和正常工作運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