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大學

湘西大學

湘西大學位於中國湖南省吉首市,創建於1958年9月。

基本信息

簡介

湘西大學原名吉首大學

吉首大學創辦於1958年9月,是辦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湖南省屬綜合性大學,由吉首校區和張家界校區組成,本部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

1960年,湖南高校調整,吉首大學改為師專,保留校名。1978年8月,國務院批准吉首大學改建為省屬綜合性大學。1979年學校開始招收本科學生。2000年8月,原吉首衛生學校併入吉首大學,組建醫學院。2002年10月,原張家界市武陵高等專科學校併入吉首大學。2003年,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6年6月,湘西州人民醫院併入吉首大學,成為學校第一附屬醫院。

學校占地119.1萬平方米,校舍40.68萬平方米,生均86.06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9.92萬平方米,生均14.38平方米;學生宿舍12.33萬平方米,生均8.90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0335.85萬元,生均7257元;圖書文獻總量155.39萬冊,生均109.1冊, 其中紙質文獻資料125.68萬冊,生均88.2冊,電子文獻29.71萬冊,生均20.9冊;建有高水平的校園網。

學校面向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招生,湖南西部地區是主要生源地。截至2006年6月,全日制在校本專科學生12901人,碩士研究生112人,少數民族預科生383人,留學生8人,成人教育學生2763人(其中脫產生442人,夜大生465人,函授生1856人),各類在籍學生數16167人。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905人,其中高級職稱37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1%(教授74人、副教授2 49人、其他系列48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365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0.3%(博士57人 、碩士308人)。在讀碩士271人、博士32人。教師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2人,全國優秀教師8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湖南省首屆教學名師1人,湖南省優秀教師3人,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4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人、第三層次 2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獎3人,湖南省勞模1人,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人,湖南省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6人,2000年以來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36人,湖南省教育系統“芙蓉百崗明星”4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佳優秀領導1人,湖南省巾幗建功標兵2人。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42個、碩士點19個,涵蓋除軍事學以外的11大學科門類,省級重點專業8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5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1個。

“十五”期間,學校建成8個省級重點專業——漢語言文學、體育教育、音樂學、物理學、生物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新聞學;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0項。有省級精品課程3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民族傳統體育,聲樂。學生參加國家、省級大賽屢獲大獎,共獲國家級各類獎項48項,省部級各類獎項115項,其中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學術競賽一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電子建模競賽三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特等獎1項;全國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基本功大賽一等獎5項(囊括理論知識競賽的全部第一);國際合唱節銀獎1項;全國大學藝術專業舞蹈大賽表演一等獎、編導一等獎各1項;“用友杯”第二屆全國大學生ERP沙盤模擬對抗賽團體二等獎1項等。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04級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專業英語四級統一考試一次過級率為65.4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1個百分點;日語專業2004級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專業日語四級統一考試一次過級率為85.9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1.86個百分點。近三年本科生年度就業率保持在93%以上。

辦學48年來,學校共培養了50000餘名各類高級套用型人才,絕大部分畢業生紮根湘西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據湘西自治州2006年7月不完全統計,分布在湘西州各條戰線的吉首大學畢業生有30000餘人。全州各類學校教師總數26937人,其中吉首大學畢業生16398人,占60.87%,占中學教師的75.5%,中專教師的60.37%,大專院校教師的39.58%(不含吉首大學)。行政事業單位科級以上幹部11493人,其中吉首大學畢業生5174人,占45%。全州處級幹部1082人,其中吉首大學畢業生597人,占45.4%。在學校歷屆畢業生中,優秀人才輩出,如原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運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湘西州民中教師米立華、上海市“十佳青年”曾六川、著名青年作家彭學明、文化實業家劉文武、著名學者宋守根、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田儒斌等。

“十五”間,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40項,其中國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課題31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0項。成果轉化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美味獼猴桃“米良1號”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扶貧開發項目,在全國16個省(市)推廣栽種,僅湘西自治州種植面積就達10萬餘畝。從獼猴桃中提取的“果王素”經鑑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填補國際空白”,獼猴桃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幫助湘西近10萬農民擺脫貧困。湘西礦產資源和植物資源的研究成果已經孵化出近10家高新技術企業。湘西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帶動了湘西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區域經濟及開發模式研究多項成果被各級政府和企業採納。

長期以來,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十五”期間先後獲得“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優秀事業法人單位”“湖南省依法治校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高校後勤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鎔基、曾慶紅、尉建行、曾培炎、陳至立、楊汝岱、羅豪才等及教育部領導周濟、周遠清、張保慶、柳斌、趙沁平、陳小婭等先後來校視察指導工作。朱鎔基總理稱讚“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曾慶紅副主席充分肯定“吉首大學具有特殊價值”。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視察學校時動情地說“如果不辦吉首大學,湘西會更落後;吉首大學解決了省委、省政府的西顧之憂”。湘西州委、州政府領導說“湘西州的發展離不開吉首大學”。

著名教育學家潘懋元高度評價學校服務地方的辦學成就和辦學特色,並在《中國大學教學》2005年第12期撰文向社會推介。

中央和省級各類媒體將學校譽為武陵山區的“希望大學”,湖南西部地區思想文化的“高地”,人才培養的“搖籃”,科技創新的“基地”和城市形象的“名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