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學報

湘學報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報刊。江標、唐才常、蔡鍾睿等創辦於湖南長沙,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4月22日發刊。旬刊。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派創辦的報刊。江標、唐才常、蔡鍾睿等創辦於湖南長沙,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4月22日發刊。旬刊。初名《湘學新報》,自第21冊起改名。設史學、時務、輿地、算學、商學、交涉、格致等欄目。唐才常、易鼐、陳為鎰等為撰述。主要介紹西方近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維新變法。對於開通湖南的社會風氣起了很大作用。戊戌政變後停刊。至1898年8月8日共出刊45冊。 繼上海《時務報》、澳門《知新報》之後不久,1897年4月22日(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湖南的維新黨人創辦了《湘學新報》旬刊。唐才常、陳為鎰任主編。主要撰稿任有唐才常、陳為鎰、易鼐、胡兆鸞等人。《湘學新報》以倡導新學、開啟民智、培養人才、鼓吹變法為宗旨。專講實學、認為學術為政治之本,學術明則人才出,故以系統地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為主,同時也宣傳湖南新政,傳播維新派的主張。該報大致設“掌故學”、“史學”、“時務”、“輿地學”、“算學”等欄目。出到半年後的第20期,改名為《湘學報》,直至1898年8月被封禁,前後發行約45期。

創刊背景

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

政論報刊的勃興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緊密相連,辦報是維新派編髮主張的一個重要內容。變法期間,光緒皇帝發布了“準許自由開設報館、學會”的詔書,由此,在維新派人士的帶領下,辦報活動在全國興起。知識分子與報業的結合,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社會產生了重大作用,而且對中國報紙的發展方向也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中國近代報業蓬勃發展起來。資產階級政治改良派的維新運動,在19世紀就是年代發展到了高潮,政論報刊的勃興則是從1895年起,最初限於京、滬、津等大城市,隨著維新運動的深入展開,政論報刊遍如雨後春筍,布全國及海外華僑聚集的地方。據《中國新聞事業通史》載,從1895年到1898年,全國出版的中文報刊有112種,其中80%左右是中國人自辦的。其中也包括《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湘報》《國聞報》等的鼓吹變法的政治性報刊。[1]

《時務報》與梁啓超

《時務報》時維新派的重要言論機關報。1896年8月9日創刊於上海,黃遵憲、汪康年、梁啓超等合作創辦,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啓超任主筆。《時務報》全面地提出了變法維新地要求和主張。《時務報》出版不久,就因其文體新穎。議論獨到,見解精闢,很快風靡海內,最高發行量達1.7萬份,為當時發行量最高的報刊。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時務報》的主筆梁啓超使報刊政論文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梁啓超始,通俗自由、自成一格的政論文隨著《時務報》暢銷全國,新學士子們愛其語言之妙,均效仿之,遂使一種新的報章文體應時而生,因這種文體是梁啓超主辦《時務報》時所開創,故又被稱作“時務文體”。《時務報》的發行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載《時務報》的宣傳影響下,改良派政治團體在全國紛紛建立,維新運動在各省市先後開展起來,各地的維新報紙頁紛紛創刊,《湘學報》也是其中一個。[2]

湖南維新運動

戊戌變法時期,在北京、上海的影響下,湖南長沙也成為維新志士又一集結中心。在這裡活動的有譚嗣同、唐才常、梁啓超、熊希齡等著名維新人士。他們在長沙開辦時務學堂,培養維新骨幹;創辦報紙,鼓吹變法維新;組織“南學會”,講求“新學”、“實學”;推行新政,創辦輪船公司、電燈公司和新式工廠。一時間,湖南逐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這也為維新派報刊的出版創造了有利條件。《湘學新報》就是湖南維新派的第一份報刊。[3]

創刊

在《時務報》的影響下,各地維新、愛國人士紛紛辦報,形成了歷史上中國人辦報的第一次高潮。在這一時刻,1897年4約22日湖南的維新黨人創辦了《湘學新報》旬刊。江標和徐仁鑄、黃遵憲先後擔任該刊督辦,蔡仲浚任總經理,唐才常任總轉述。[4]

辦報和停刊

《湘學新報》是旬刊,每10日出版一期,每月出3期。每期約40頁,木刻印刷。第21期改名為《湘學報》。《湘學報》以倡新學、開民智、育人才、圖富強為宗旨,設定了固定的六大欄目:“曰史學(綜貫古今中外諸史,以明興衰治亂之由)。曰掌故之學(切述朝野典故,及夫中西制度之何以通行,各國人心風俗之有無同異,俾學者知所鑑別)。曰輿地之學(分地誌、地文、地質三種。賓家言附焉)。曰算學(簡明淺近,取便初學)。曰商學(專明各國盈虛衰旺之理,及夫內地宜否講求製造,及生利分利之別,以拓利源)。曰交涉之學(述陳一切律例、公法、條約、章程、與夫使臣應付之道若何。間附譯學以明交涉之要)。”其中“掌故”專欄後改名為“時務”。[5]《湘學報》在唐才常的主持下,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學說和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抨擊封建君主專制,鼓吹民權思想,促進了湖南新政的實行,也為全國各省的變法維新開創了新局面。該報刊髮型很廣,每冊售價100文。在上海、漢口、宜昌等地設有分銷處。《湘學報》共出45期後在1898年8月8日停刊。

主要人物

唐才常

《湘學報》的主筆唐才常(1867年-1900年),字紱丞,號佛塵,湖南瀏陽人。與譚嗣同並稱“瀏陽二傑”。他不僅是傑出的報刊活動家與政論家,還是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甲午戰爭後,他與譚嗣同等人積極宣傳編髮維新。其文抨擊舊學,宣傳西學及西方議會制度,宣傳民權思想。他的宣傳對湖南的學者由很大的影響。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日本,與愛國志士聯絡,次年回國,準備起事。1900年在湖北漢口英租界組成自立軍機關,密謨起兵勤王,事敗,被張之洞殺害。[7]唐才常是《湘學報》中出力最多的刊物人員,他要主筆政,還要負責三個重要欄目(“史學”、“時務”、“交涉”)的編輯及撰稿工作,“其品學才氣,一時無量[8]”。在撰稿過程中,他以“洴澼子”為筆名,發表了一系列介紹西方政治經濟、議會制度以及國際關係的文章,宣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億兆京垓人之天下”的資產階級“民權思想”,如《論最古各國政學興衰之理》、《君主表》、《君民共主表》、《論各國變通政教之有無公里》、《各國種類考》、《各國交涉源流考》、《外交論》等,提出要求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指出中國必須自上而下實行改良,發展民族工業,走資本主義的道路,才有可能成為獨立富強的國家。[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