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湖北省荊門市金龍泉大道。是一家啤酒產銷量連續8年名列全國行業十強、位居湖北榜首的大型企業,旗下擁有孝感、當陽、荊州、南漳四家全資子公司,擁有固定資產15億元,年啤酒生產能力達60萬噸。

基本信息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一、集團簡介:

湖北金龍泉集團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所屬啤酒企業除本部外,下轄孝感、當陽、枝江、公安、武穴、鹹寧、襄樊、南漳、房縣等九個分公司,固定資產已達15億元。主要產品有金龍泉、金龍王系列啤酒、曼思萊乾紅葡萄酒、金龍泉純淨水、楚原系列白酒、金龍泉玉液、玻璃瓶、瓶蓋、紙箱等。

“團結、認真、拼搏、領先”是金龍泉集團的企業精神。集團自1978年擇業發展主業啤酒至今,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加速發展,走出了一條“以素質促質量,以質量促市場,以市場促規模,以規模促效益,以效益促發展”的健康發展之路,企業的各項經濟指標連續20多年以50%以上的速度遞增。啤酒產銷量連續五年位居湖北榜首。

“產品永遠讓顧客滿意”是金龍泉集團的質量方針。1996年,集團率先在全省輕工行業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順利通過轉版複評工作,並先後榮膺42項國際國內大獎。1999年10月,主導產品金龍泉——金龍王啤酒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香飄國宴盛會,被確定為建國50周年慶典國宴用酒。2002年9月,金龍泉啤酒被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成為湖北人民培育的第一個中國名牌產品。

“建國際集團、創國際品牌、育國際人才”是金龍泉集團的發展目標。面對群雄逐鹿的中國啤酒市場,金龍泉人將進一步弘揚“乾求更好、勇奪一流”的企業理念,致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科技強業、質量興業,奮力拚搏,銳意進取,力爭在2010年實現年產啤酒100萬噸,為中國啤酒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輝煌歷程:

1981年夏天的一個早晨,一位年輕人來到荊門啤酒廠,這年,他剛滿三十歲,是縣工辦年輕的共產黨員,他被任命為啤酒廠擴建5000噸工程的工作組長。在後來200多個日日夜夜,這個年輕的組長几乎天天和工人們摸爬滾打在一起,終於打造出郝郝有名的金龍泉集團。這位年輕人名叫李大紅。歷史選擇了李大紅,而李大紅和他的同事們創造了歷史。李大紅多次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及其
職能部門以及工會組織的表彰,1998年4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荊門竹皮河畔一家小白酒廠,有職工30餘人,1978年轉產啤酒,經過兩年的奮鬥,規模達到2000噸。李大紅1982年從縣經委調入啤酒廠後就親自主持制定了以素質促質量、以質量促市場、以市場促規模、規模促效益、以效益促發展的辦廠方針,始終把握住發展壯大企業是根本的道理,千方百計尋找機遇發展,當年經過技術改造,將啤酒產量提高到7000噸。1983年,他們又一鼓作氣地將產量徒增到15000噸,產品並率先在湖北省同行業獲省優質產品稱號。

金龍泉歷經三次飛躍。1984年實現第一次跨越,國家輕工部決定拿出30億元的貸款在全國新增200萬噸的啤酒生產能力,分72個預算項目。李大紅得知信息後,九上京城,憑著同行業優質產品證書,使一個現代化的50000噸/年啤酒廠經過2年零4個月的艱苦奮戰矗立起來了,使“金龍泉”的生產能力提高到65000噸,不僅質量達到技術要求,而且還節約資金600多萬元。1994年,金龍泉實現第二次飛躍。李大紅看準了市場,經過科學論證,自行設計安裝另建5萬噸,金龍泉的生產能力從6.5萬噸躍為8萬噸。1995年,金龍泉實現第三次飛躍。為提高企業競爭力,李大紅決定與馬來西亞以金龍泉商標、企業名稱、企業組織機構三不變的合資新模式合作,外方現匯投入3.35億元,於1997年形成了年產30萬噸的生產能力。

李大紅自調任金龍泉任廠長(總經理)近二十年來,執著追求,超前創新,將一個員工近百人、資產近百萬、產量近千噸的小廠發展成為擁有資產十億元,年產啤酒40萬噸,年創利稅1.5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他為公司的成長和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塑造了“金龍泉”品牌。他使金龍泉、金龍王系列啤酒榮獲36項國際國內大獎,成為“兩會”特供酒,並於1999年榮登建國五十周年人民大會堂慶典國宴。據權威部門評估,金龍泉品牌價值達20億元,是中國馳名商標。
他培育了“金龍泉”文化。他大膽創新,親自組織制訂了以素質促質量,以質量促市場,以市場促規模,以規模促效益的辦廠方針;力求更好、勇奪一流的企業理念;熱情、周到、誠懇、耐心的服務方針;優質、高產、低耗、高效、安全、文明的經營方針;總結制定了“看、想、論、定、安、施、查、處、高”十字工作法。

他提升了“金龍泉”隊伍素質。他組織進行崗位描述、制定員工招聘標準,通過創建職工學校、請專家講課、輸送員工到院校和國外學習、興辦文獻中心等途徑大力提升了員工思想、文化、技術素質。有中高級職稱近300人,並培養了碩士研究生十名。他身先士卒,平時無任何節假日,即使幾次因公受傷後,仍帶病堅持工作。

他構建了“金龍泉”管理模式。“嚴管出人才,嚴和出效益”,通過完善制度,使公司呈現出“工作有目標,人人有任務,事事有制度”的有序格局,實現了物流有序、管理到位的制度化管理。

他創造了“金龍泉”效益。20年來,他使金龍泉啤酒的產量、產值、利稅平均每年以50%的速度遞增,國有資產以10%的速度增值,職工收入以20%的速度增長,產銷率和回款率均達到00%,企業規模擴大近200倍。連續2年名列全國啤酒行業八強。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世紀,李大紅提出新的發展戰略:目前立足啤酒,本部適度發展,省內實行“四不”,省外擇地兼併,控股中型企業;設法籌措資金,上購借貸並舉,經營資本品牌,擴大食品範圍,廣納高智人才,涉足科貿領域,開發內外市場,十年完成“3IS”,力爭在2010年實現主業啤酒生產能力達100萬噸,銷售收入達100億元,實現利稅10-20億元的目標。

1976年6月7日
荊門城關酒廠啤酒生產車間破土動工

1977年7月
啤酒生產車間土建工程竣工

1978年11月
荊門城關酒廠啤酒生產車間正式投產,12月25日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金龍泉"啤酒

1983年12月
荊門市啤酒廠年產量達10024噸

1985年10月
金龍泉6度、10度、12度、14度啤酒獲全省第一名

1986年3月10日
第一期五萬噸啤酒擴建工程在荊門市長寧大道玉帝碑奠基,出席奠基儀式的有食品工業協會會長韓文卿、副會長韓澎、省一輕局食品公司經理龍臘梅及荊門四大家領導、市計委市經委負責人,廣州設計院馮曉鴻工程師、中建三局一公司歐白駒副經理等領導

1987年3月
省經委授予啤酒廠為"6.5"湖北省技術進步先進企業稱號

1988年7月1日
第一期5萬噸/年擴建工程一次性試車投產獲得成功

1988年12月27日
金龍泉10度、11度啤酒參加湖北省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的評比,被授予博覽會銀獎

1989年1月7日
啤酒廠生產的"金龍泉"10度、11度啤酒參加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被評為銀獎

1989年3月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和啞劇演員王景愚來荊演出時,專程赴廠品嘗"金龍泉"啤酒,並題詞"荊門金龍泉一絕",並免費為金龍泉做廣告

1989年6月2日
金龍泉11度啤酒在1989年全國行業質量評比中,被評為優質產品,並榮獲銀質獎章

1989年12月
金龍泉啤酒被批准為1990年度亞運會科學大會專用產品

1991年2月4日-7日
啤酒廠召開第四屆職工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議通過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試行方案,並確定了荊門市啤酒廠廠徽圖案

1991年4月
啤酒廠開發麥飯石啤酒和果樂啤酒新產品

從小作坊到大集團:機遇,只惠顧智者

1978年,荊門城關一家手工作坊式的白酒廠轉產了,他們用象山腳下清冽的龍泉水養育出了一條金黃的“小龍”——龍泉啤酒。冒著冽骨的寒冷,到竹皮河裡打撈冰塊代替制冷機;帶著乾糧,踏遍大江南北收購麥芽;三赴青島討教技術……終於,他們生產出了10噸啤酒。

儘管這酒有些酸澀,但他們卻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機遇:當時,湖北僅有一條千噸啤酒生產線。

為此,金龍泉人拽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擴張機遇。

1985年到1988年,他們抓住國家貸款在湖北擴建啤酒生產線的機會,完成了年產5萬噸的啤酒生產線建設;1993年,第二個5萬噸擴建工程竣工,金龍泉成了鄧小平南巡講話後的首批受益者,進而組建湖北金龍泉啤酒集團公司;

1995年到1997年,兩條年產5萬噸的啤酒生產線相繼投產,馬來西來金獅集團注入3.3億元入股擴建,年產能力達到30萬噸,一座現代化的啤酒城在荊門市北效傲然崛起。

從10噸到5000噸,從5000噸到5萬噸,從5萬噸到30萬噸,每一步都是幾何級數的跳越。

進入1999年,金龍泉人伴隨著中國即將跨入WTO門檻的腳步聲,開始逐鹿荊楚,著手改變湖北省“一盤散沙”的啤酒工業現狀。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採取兼併、租賃、收購等方式,將孝感、當陽、南漳、房縣、赤壁等10家中小啤酒廠吸納到自己旗下,年啤酒生產能力猛增到60萬噸。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下來,“金龍泉號巡洋艦”已悄然造就。集團一躍成為湖北啤酒行業的老大,在中國啤酒行業的十強榜中列入八強。

從“不註冊”到“牌子是命”:品牌,只垂愛強者

從當初那個作坊里加工出來的啤酒,只有一個乳名叫“龍泉”,而且根本不註冊。

1981年,廠里到工商部門辦商標註冊手續,一瓢冷水迎頭潑來:“‘龍泉’?這個牌子多得不得了!”後來,他們在“龍泉”前面冠以“金字”(隱含荊門之“荊”的諧音),正式登記註冊了“金龍泉”。至此,金龍泉人明白了一個道理:品牌,就是企業的“命牌”。從此,他們從產品的經營者,轉向做經營品牌的強者,並開始打造金字招牌和產品純金般的品質。因為落後的設備和近乎原始的工藝,轉產後生產出來的啤酒,用消費者的話說,“看起來像茶,聞起來像醋,喝起來像藥”。從1981年開始,金龍泉以壯士斷腕的氣概開始淘汰老裝備,引進新設備。

不鏽鋼糖化鍋、硅藻土過濾機、美國PE公司的氣象色譜分析儀、奧地利ANTONPOAR公司的全自動啤酒分析儀、斯坦尼克全自動糖化生產線、德國KHS公司的灌裝線……一大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進廠投入使用。一流的設備需要一流的技術。1996年7月,原青島啤酒廠總工程師徐祚菊女士和該廠前任廠長被特聘到金龍泉,德國DAB等一批跨國公司與“金龍泉”建立了緊密型的技術合作關係,10多名外派學習的碩士歸來,武大生命科學院等院校在這裡建起了教學實踐基地……一大批科技人才成了“金龍泉”比黃金還要珍貴的財富。

儘管如此,在企業擴張的初期難免有次品,但他們決不以劣充好。金龍泉人對那個“麥汁事件”刻骨銘心。

1991年夏季的一天,生產一線報告:一批麥汁因操作不慎竄進了少量鹼水!時任廠長的李大紅來糖化車間,凝視著那竄進了鹼水的50噸麥芽汁,輕輕地吐出了兩個字:“放掉。”“放掉?!”車間主任哭了:“廠長,這麥汁經過處理還可以用,這一放就是幾萬塊錢哪!”

“放掉!”李大紅口氣堅硬如鐵,“產量是錢,質量是命,我們不能要錢不要命!”

那位車間主任盯著50噸麥芽汁流出車間,眼淚浸紅了雙眼。

從此,“牌子是命”的理念深深植根於每一個金龍泉人的心中。

“自從1996年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認證後,我們的產品合格率已達到100%。也就是說,從車間出來的啤酒,沒有一瓶是次品!”生產調度部部長靳其軍自豪地說。

過硬的質量使“金龍泉”的美譽紛至沓來。

自1983年獲湖北省優質產品稱號開始,已先後42次獲國際國內大獎。1997年10月,“金龍泉”、“金龍王”雙雙被確定為人民大會堂宴會用酒,1999年被確定為建國五十周年慶典用酒,香飄國宴盛會。在去年廣西桂林舉行的全國啤酒新品檢評中,“金龍王”、純生、黑啤、8度“金龍泉”10度“金龍泉”全部獲得“中國優質新品啤酒”證書,是全國啤酒行業中獲獎最多、獲獎率100%的惟一參評企業。

從賣荊門到賣全國:市場,只青睞勇者

馬克思曾說過,從商品到貨幣,是一次驚險的跳躍,這一跳躍必須在市場裡完成。金龍泉人認為,銷售,是生產的第一工序;市場,是企業的第一車間。1984年,當金龍泉準備上一條年產5萬噸生產線時,其產品只在家門口賣,因而荊門人擔心:“這么多的啤酒,我們怎么喝得了?”如今,金龍泉已把“第一車間”延伸到了中國大陸所有省(區)和直轄市。

在1996年〈人民日報〉“‘3.15’讓消費者說好”全國市場調查國產啤酒排行中,金龍泉已進入前10名,其中,市場占有率居第4位,市場競爭力居第8位,市場影響力居第7位。

從“賣荊門”到“賣全國”,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跨越,它記錄了金龍泉人艱難而昂奮行進的跫跫足音。

想起1989年的那場“銷售大戰”,不少人至今還感慨萬千。這一年,金龍泉派出一批中層幹部和一大批業務人員,撒豆成兵,分派到各地,推銷自己的“蛋糕”(啤酒),搶奪別人的“乳酪”(市場),這一年,他們的銷售服務網點一下子增加到500家,銷售量翻了一番。

市場開拓離不開廣告。金龍泉在企業形象的宣傳上,從來都是大手筆,一舉一動,氣勢恢弘,而且總是先聲奪人。

1990年,當商家的廣告意識還十分淡薄時,笑星馬季就開始在央視的黃金時段廣而告之:“來到荊門,品嘗了金龍泉啤酒,味道確實不錯!”從此,一大批明星成為金龍泉的形象大使和宣傳高手。

當其他企業都開始打名人做廣告時,金龍泉卻另闢蹊徑,贊助一些有影響的公益性活動。1991年,公司推出了“全國十佳笑星評選活動”。

當別人開始稿贊助活動時,金龍泉又獨出心裁舉辦自己的啤酒節。1995年在武漢舉辦的首屆啤酒節,挾風帶雨,在中國市場掀起狂波巨浪。在宜昌舉辦的第二屆啤酒節,讓金龍泉與三峽工程一道聚焦,打開了南下北上、東奔西走的市場通道……至今,啤酒節已舉辦了6屆,每一屆都好評如潮。

如今,金龍泉又開始支持公益事業。他們投資500萬元,在武漢建起了人行天橋,與湖北省京劇院聯辦了“金龍泉京劇院”。在家鄉荊門,建起了金龍泉廣場,金龍泉天橋,金龍泉大道……

用濃墨重彩,金龍泉人繪出了一幅斑斕的市場網路圖;用高亢的歌喉,金龍泉唱響了一曲嘹亮的市場頌歌。

產品展示

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金龍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