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焦兩山記

[10]輒:就,即。 [22]釜:指鍋。 [26]江渚:江邊。

作品信息

名稱:游金焦兩山記

年代:明代

作者:王叔承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丙寅五月[1],同陳貞甫、范伯楨、仲昭兄弟為金山游。自京口渡江而西[2],數里及山。由修廊左折入寺,廊壁嵌古今碑題數十百,虛敞臨江。寺中,觀中泠泉亭[3],而井之水,經品為天下第一雲。又左右三四折,數百步,至吞海亭。又上則留雲亭。亭立絕頂,所謂妙高峰也。東顧海門[4],南絕吳、越[5],上游北襟淮、揚[6],長江自岷、夔、湘、蠡涌天西來[7],分下山足[8],兩岸商舟萬計,檣立如林[9],江山奇勝,飄然神爽。下峰而南,至江天閣,懸空俯江,大可憩望,輒倚欄觴詠[10]。可二時許,見月出江上,輒徒酌寺門,面石簰山地飲[11]。山即郭璞墓[12],釃酒吊之[13],則暮潮明月作白[14],如大雪垂天,江寒逼人,不知為夏。又漁舟明滅波際,如畫工寫意家素縑飛灑水墨也[15]。忽憶異時同商任叔、陸伯玉游此。今商生客死,陸生病,不果來。死生離別,覺江水悠悠者。山有日照崖、頭陀崖、朝陽洞、龍池,會暮夜,不及游。水有善財石[16],亦曰鶻山,分狀證之[17],蓋兩肖也。月下捫張清河詩碑[18],指識其字。議者謂張後無詩。或又誦杜少陵“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句雲[19]。

游金之明日游焦。焦山去金山下流十五里。是日風大逆,舟人揚帆就風,橫折而下,倍直道六七[20],乃抵山。其半有關侯祠[21],飯焉。去祠左折,上登佳處亭,榴花甚吐,童子折一枝,佐飲。見山下江船亂流,僧曰:“漁鰣魚者,斤可十八錢,買而及釜[22],猶鱍鱍生動也[23]。”右折而上,至吸江亭,則亭對金山而高倍,留雲山亦大於金。金山峻絕,當津渡要衝者易;焦有田可稻麥,山根多巨奇石,如亂獸臥草中,草樹四垂,如衣女蘿衣者[24],固幽僻藏勝。夫金、焦,伯仲山也,乃坐焦而金雲[25]。頃之,客有買鰣魚來者,果鮮活色青,鰓微開合,遂烹魚,酌水晶庵、石庭庵,瞰江,又面隔江石壁,不減金之長廊耳。會日暮雲垂,且雨,乃擢足江渚而去[26]。按東漢焦光隱此,三詔不起,山以名。今嘉靖中楊繼盛又大書“椒山”二字於壁[27],及其名氏日月。椒山,楊所自號也,蓋焦、椒同音,或其自負。楊後竟以劾奸論死。忠臣處士,名節略等。陳子曰[28]:“焦山亦云椒山矣。”

作品注釋

[1]丙寅:公元1566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2]京口:地在今鎮江市。

[3]中泠(líng)泉亭:因中泠泉而築的亭,因以為名。

[4]海門:明時海門在今江蘇南通市。

[5]絕:窮盡。吳、越:時國名。這裡泛指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

[6]淮、楊:這裡泛指安徽、江蘇的長江北部地區。

[7]岷:古岷州為長江支流岷江的發源地,今甘肅岷縣一帶。夔:古夔州為長江流經之地,今四川奉節一帶。蠡:彭蠡,即今江西鄱陽湖。

[8]分下山足:分流於金山腳下。

[9]檣(qiáng):桅桿。

[10]輒:就,即。觴詠:邊飲酒邊詠詩。

[11]石簰(pái)山:在金山西邊江中。

[12]郭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作家,博學多才,任王敦記室參軍時,因借卜筮諫阻王敦謀反,被殺。

[13]釃(shī)酒:斟酒。

[14]暮潮:猶晚潮。

[15]素縑(jiān):白色細絹。

[16]善財石:在金山東邊的江中。形似佛家的善財童子。

[17]分狀證之:分別按善財和鶻的形狀來驗證。

[18]張清河:指晚唐詩人張祜,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晚年隱居丹陽。

[19]杜少陵:指杜甫,自稱“少陵野老”。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見杜甫《登岳陽樓》詩。坼(chè):分開。

[20]倍直道六七:相當於走直道的六七倍。

[21]關侯:指三國時蜀將關羽,因封漢壽亭侯,故稱“關侯”。

[22]釜:指鍋。

[23]鱍鱍(bó):魚跳躍的樣子。

[24]女蘿:地衣類植物,常寄生松樹上。

[25]酻(lèi):以酒灑地以示祭奠。

[26]江渚:江邊。

[27]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人。嘉靖進士,歷南京兵部右侍郎、刑部員外郎。劾嚴嵩十大罪,嵩構墜陷下獄,被殺。

[28]陳子:指同游者陳貞甫。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吳越游編》。金焦指金山和焦山。金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明時尚在長江中,後由於泥沙淤積,遂與南岸相連。焦山在鎮江市東北長江中。王叔承此游在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文章亦當作於此時。全文主要是紀游,但與弔古、懷舊、表忠融為一體。筆中有畫,畫中有史,增強了文章的史感與深度。

作者簡介

王叔承(1537—1601)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晚年又更字子幻,自號崑崙山人,吳江(今屬江蘇)人。少孤,棄舉子業,貧贅婦家。後入都客大學士李春芳所。性嗜酒,春芳有所撰述,往往到酒樓找他。後謝歸,縱游吳越山水。其詩極為王世貞兄弟所稱許。卒於公元1601年(萬曆中),年六十五。著有《吳越游編》、《荔子編》、《楚游編》、《岳游編》、《壯遊編》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