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華起義[陝西人民革命起義]

渭華起義[陝西人民革命起義]
渭華起義[陝西人民革命起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渭華起義發生在陝西東部,以華縣高塘鎮中心的渭華原上。這次起義是在黨的“八.七”會議的號召下,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由黨所掌握的一部分地方武裝和一部分軍隊——許權中旅,並和當地農民民眾相結合舉行的。起義從一九二八年四月開始,到六月中旬失敗,當時約兩個月左右,是當時陝西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起義,也是全國比較大一次起義。

基本信息

起義背景

渭華起義指揮部舊址渭華起義指揮部舊址
一九二七年春夏之交,正當北伐戰爭勝利前進的緊要關頭,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集團叛變革命,發動了“四·一二”大屠殺,背信棄義地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突然襲擊,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蔣介石反動派在國內依靠封建買辦勢力,在國外依靠帝國主義,用極端殘酷毒辣的手段鎮壓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革命遇到了嚴重的困難。針對蔣介石的反革命進攻,中國共產黨召集了“八七”緊急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號召各地發動民眾舉行農民暴動和武裝起義。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各地先後舉行了多次武裝起義,其中規模大、影響深的有“八一”南昌起義,湖南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這些起義給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叛變暴行以英勇回擊。

在陝西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一九二六年秋冬之交國民聯軍打敗了盤踞陝西、圍攻西安的直系軍閥劉鎮華後,陝西的革命運動在我黨領導的影響下,迅猛地發展起來。一九二七年六月馮玉祥進軍河南,先後在鄭州、徐州同汪精衛、蔣介石密謀反共,叛變革命。於是陝西地區風雲突變,馮玉祥的部下宋哲元,大肆搜捕共產黨人,解散農民協會和工會等革命民眾組織,建立了屬於蔣介石國民黨中央的反動政權。在反動政權支持下,曾經在大革命時期被打倒的地主豪紳、官僚政客又東山再起,猖狂地向革命民眾反攻倒算。黑暗代替了光明,黨的組織和革命活動完全轉入秘密狀態。

時局的突然變化,在黨內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亂。我們的黨畢竟還是幼年時期的黨,陝西地方黨組織更是這樣,建黨時間不長,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還很不充分。有些人經不起考驗,如魯迅所說,退伍者有之,落荒者有之,頹唐者有之,叛變者有之。但是多數黨、團員還是要繼續革命的。他們對蔣介石、馮玉祥的叛變非常仇恨,但對大革命失敗的原因還缺少分析,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危害還缺乏認識,對革命前進的道路有些茫然,弄不太清楚。“八.七”會議傳達到陝西以後,在黨內開展了一場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鬥爭,撤銷了忠實執行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省委書記耿炳光。通過這場鬥爭,使大家認識了右傾機主義的嚴重危害,也開始認識到武裝鬥爭的重要性,解決了革命的出路問題。那時,黨員們由於對反動派屠殺政策的仇恨和對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痛恨,革命熱情很高,組織性、紀律性很強,黨叫到那裡就到那裡,不畏艱險,不講價錢,不怕犧牲。但是,就在這種革命熱情之中,卻蘊藏著一種“左”傾情緒,這就是後來出現的“左”傾錯誤的思想基礎,它在武裝起義中時有表現。這種情緒對幼年時期的黨來說,是難免的,反映了黨在政治上、思想上還不夠成熟。

那時馮玉祥雖然跟隨蔣介石叛變革命,但是馮部(宋哲元)在陝西的統治,並不是鐵板一塊,除了馮軍之外,在陝西各地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地方軍閥,如盤踞商雒(即商洛)一帶的陝軍李虎臣,盤踞陝北的井岳秀,陝南的吳新田,西府的黨拐子,東府的麻老九(麻振武)等等,他們之間充滿著矛盾,摩擦不斷,甚至演成區域性的戰爭。這就使我們有可能利用矛盾,進行革命活動。另外,雖然許多地方,由於敵人殘酷鎮壓,革命力量受到了挫折,但有些地區革命的條件仍然相當好,黨還掌握著一部分武裝力量,革命鬥爭在這些地區還繼續進行著。所以省委決定,首先在革命影響較深,民眾基礎較好的渭華地區舉行起義。

起義準備

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
為了在渭華準備起義,陝西省委在一九二七年冬選派了不少幹部來到渭華,如肖明、何寓礎楊崇嶼等到渭南,王林、喬國楨、張子文王之鼎等到華縣,充實和加強了渭華黨團組織的骨幹力量。在省委領導下,一九二七年冬天,渭南和華縣黨團組織的中心工作就是準備起義。兩縣縣委共同和分別召開了多次會議,討論了如何貫徹“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關於渭華起義的規劃,積極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的。

(一)整頓黨的組織,加強黨的領導。兩個縣委根據中央和省委在大革命失敗以後關於整頓黨組織的決定和要求,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整頓和改組了各級黨組織。在組織整頓中,首先是檢查和批判了過去領導工作中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解決領導思想與方針路線問題;其次是嚴密組織紀律,使黨組織能夠適應秘密環境和戰鬥狀態;再次是改變黨員和領導的成份和質量,淘汰動搖和不忠實、不堅決鬥爭的分子,大量吸收和提拔貧苦農民出身的堅定勇敢的積極分子,並在所有黨團員中進行了政治思想、積極鬥爭、遵守紀律和保守秘密的教育工作。在整頓和改組中,雖然犯有唯成份論的缺點,但經過整頓,黨的組織純潔了,並且有所發展,大大地提高了黨團組織的戰鬥力,加強了黨的領導。

(二)恢復民眾組織,開展民眾鬥爭。從一九二七年年底起,渭華兩縣黨組織即在青年學生和農民民眾中,進行反對國民黨叛變革命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宣傳活動,動員農民起來恢復農民協會,反對土豪劣紳,進行抗糧、抗捐、抗稅、抗租的鬥爭。在這些鬥爭中,影響和震動最大的是一九二八年二月渭南“二·二九”宣化事件。當時,以劉銘初為首的渭南縣的反動豪紳,乘大革命失敗之機,向我党進行兇惡的進攻。他們操縱渭南樂育國小,同反動校長田寶豐相互勾結,把我黨黨員趕出樂育國小,繼而又糾合反動分子,搗毀我黨的活動據點宣化國小(內設黨的區委)。反動分子的進攻激起了全體師生和當地農民的極大憤慨,堅決要求對敵人進行鬥爭。渭南縣委為了保護黨的組織不被破壞,並為了進一步開展民眾鬥爭,決定對劉銘初之流堅決回擊。一九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在黨的領導下,渭南縣中和東關國小的學生及一部分農民,去支援宣化國小師生的鬥爭。在民眾情緒激憤的情況下,打死了豪紳劉銘初,打傷了反動校長田寶豐,狠狠地打擊了土豪劣紳的反動氣焰。但是這場鬥爭也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某些困難,使革命受到一定的損失。因為這一行動引起了敵人的注意,對我們進行了瘋狂的反撲。封閉了渭南縣中、渭南東關國小等黨團活動的據點;在滑華一些學校先後捕去黨團員和革命民眾四十多人,有些人後來被敵人殺害了;接著,敵人又在一個晚上,突然襲擊,收繳了黨所掌握的高塘自衛團的武裝,又從高塘、孤堆兩個國小捕了七、八個同志。在這種情況下,渭南縣委轉移到東原農村,黨團工作都轉入地下,繼續為武裝起義進行準備。

(三)建立地方革命武裝。宣化事件後,敵我鬥爭逐步激化。根據省委指示,渭、華縣委著手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開始組織的少量武裝,新式武器很少,人員也沒有經過軍事訓練。因此,縣委決定派了二十多個黨團員和積極分子,由當地農民領袖薛自爽同志帶領,秘密到雒南(即洛南)三要司許權中旅(黨領導的部隊)中學習軍事技術。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於三月間帶著武器回到渭華。這支革命的武裝回來以後,先是在晚上領些農民進行游擊活動(打土豪),後來在白天也活動;先是在原上活動,後來也在原下活動。這支武裝力量,不時地出沒於渭華各地,有力地支持了農民民眾的革命鬥爭,使土豪劣紳們心驚膽戰。雖然這只是一支不甚強大的非正規武裝,但是它在渭華起義中卻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它在發動民眾對敵鬥爭,摧毀地方反動武裝,配合正規軍反擊敵人軍事進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

一九二八年三月,陝西省委為了加強對渭華起義的領導,決定成立省委代表機關——陝東特委,派劉繼曾、李昌英(大章)、彭明(肖明)、王林、徐振化為委員,劉繼曾任書記。陝東特委成立後,在渭南崇凝鎮附近召開臨、渭、二華。(華陰、華縣)縣委領導人會議,討論了省委關於起義的指示和當時的形勢,擬訂了一個“準備暴動的計畫”。這個計畫指出“反動勢力實不穩固,而潛伏待發的民眾鬥爭一觸即發,只要我們加緊工作,努力成熟主觀條件,敢想將來,陝東大暴動必然爆發”。計畫要求,在各項準備成熟的基礎上,四月底儘可能地成立蘇維埃或農協,把蘇維埃作為號召組織民眾和指導鬥爭的機關,在暴動勝利的地區,蘇維埃即成為政權機關。特委特別說明,這個計畫是“準備暴動的計畫”,是“要在最短時間內完全實現的”。

在這些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有名的渭華起義就在一九二八年四月中旬全面爆發了。

起義經過

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
一九二八年四月中旬,黨所創建的地方武裝力量更加壯大了,人數將近百人,槍有五、六十支。陝東特委決定對這支武裝進行整頓和編制,成立陝東赤衛隊,並派李大德同志來加強領導。四月中旬的一天,在渭南縣城以南的湭河川望崗嶺上,舉行了命名與授旗典禮大會,陝東特委的代表把一面鐮刀斧頭紅旗授與赤衛隊,宣布陝東赤衛隊正式成立。陝東赤衛隊編制為一個大隊,共產黨員李大德、薛自爽任正副大隊長,下編四個中隊,張緒昌、徐漢儒等任中隊長。另編一個大刀隊,由青少年組成,潘樹藩任隊長。赤衛隊里成立了黨支部,馮養浩為支部書記。

陝東赤衛隊的成立,實際上是渭華原上八萬農民民眾舉起了革命紅旗,公開地向渭華地區的反動勢力,向國民黨反動派,表示了堅決的決裂和英勇的宣戰。

赤衛隊的兩個大隊長,都是英勇善戰的指揮員,也是衝鋒陷陣的戰鬥員。特別是農民出身的薛自爽同志,他一心一意投身革命,鬥爭非常堅決勇敢,在當地農民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如有情況,他一號召,就可以迅速地集合民眾參加戰鬥。

陝東赤衛隊成立不久,即由望崗嶺移駐塔山(渭南東原南山上),並在山上山下修築了工事,建立了小型修械所,準備對付敵人的進攻。這支武裝同當地農民民眾密切聯繫,有力地支持了農民民眾的鬥爭,嚴重地打擊了地方反動勢力,在渭華兩原形成了武裝割據的局面。

一九二八年四月,為了壯大渭華起義的力量,發展起義的成果,根據省委指示,劉志丹(景桂)、唐澍同志率許權中旅開赴華縣高塘鎮。

許權中旅原屬駐陝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保衛部的直屬部隊,史可軒任保衛部部長兼任中山軍事政治學校的校長,許權中任該校總隊長。一九二七年六月馮蔣合流以後,馮玉祥為消滅異己,派他的部屬宋哲元主持陝政,命陝軍離開陝境,命保衛部移駐洛陽。在省委指示下,史、許所部拒絕東移,遂即由草灘過河,轉移到臨潼、渭南等地。史可軒在轉移途中為地方軍閥殺害,這支部隊由許權中率領,歸屬於南路軍(陝軍)副司令李虎臣部下,編為混成旅,許權中任旅長。先後移駐於藍田、雒南境內的許家廟、黃村、三要司一帶。

一九二八年春,省委派劉志丹、唐澍、廉益民、吳浩然、謝子長等同志陸續到雒南,充實許權中部隊的骨幹力量。劉志丹任旅黨委書記,唐澍任旅參謀長。

一九二八年四月,李虎臣和馮部宋哲元在潼關發生戰爭,許權中旅奉命開到潼關原上,同馮軍作戰。四月下旬,省委指示,不能參加軍閥混戰,要部隊離開潼關,開往高塘,參加渭華起義。旅黨委經過討論,命令部隊連夜急行軍,於第二天上午到達華縣瓜坡鎮。華縣黨組織和高塘地區民眾熱烈歡迎這支人民武裝的到來。民眾敲鑼打鼓,表現了對黨所領導的這個部隊的熱愛。當天在高塘街召開歡迎大會,華縣縣委代表致歡迎詞,軍隊代表劉志丹講了話,都表示要團結一致,決心把渭華起義的革命事業進行到底。

接著,按省委指示,召開軍事擴大會議,討論了部隊名稱、編制和人員配備等問題。會議決定,部隊名稱定為“西北工農革命軍”;成立軍事委員會,主席為劉志丹;設立總司令部,總司令唐澍,政委劉繼曾,參謀主任王泰吉,軍黨委書記高克林,政治部主任廉益民,副主任吳浩然,經濟委員會主任楊曉初,衛生部主任劉運堂,司令部赤衛隊隊長張漢泉。全軍共有五、六百支槍,編了四個大隊,第一大隊隊長趙雅生,駐澗峪口一帶;第二大隊隊長武培謀,第三大隊隊長謝子長,駐高塘街周圍;第四大隊隊長雷天祥,駐箭峪口一帶。另設一個騎兵分隊,分隊長許權中。

四月二十七日,在高塘街舉行了盛大的軍民聯歡會,參加大會的有高塘地區的農民民眾,有軍隊和陝東赤衛隊,有各學校的學生。大會宣布正式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打起了武裝起義的紅旗。劉志丹、唐澍等同志在大會上講話,動員農民民眾起來,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為改變自己被剝削被壓迫的貧苦地位而鬥爭;動員軍隊支持民眾鬥爭,軍民團結大幹革命,努力使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這次大會是一個軍民團結的大會,也是一個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誓師大會。

西北工農革命軍正式宣告成立後,即以總司令部的名義頒發布告,號召勞動人民團結起來,打倒貪官污吏,剷除土豪劣紳,自己當家作主,建立蘇維埃政權。

從此,西北工農革命軍幫助農民民眾進一步開展了反對地主豪紳的鬥爭,進一步推動了渭華起義的發展,把武裝起義推到了高潮。

民眾鬥爭的發展,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在軍民合作進行鬥爭的條件下,特委決定以分配土地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為目標,廣泛深入地發展民眾運動。一九二八年五月一日,在渭南東原崇凝鎮舉行了千人大會,紀念“五一”勞動節。大會痛斥了國民黨軍閥和馮玉祥的反動統治,控訴了土豪劣紳壓榨勞動人民的罪行,提出“打倒軍閥”“打倒土豪劣紳”,“大家吃,大家乾,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等口號,大會宣布成立陝西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崇凝區蘇維埃。崇凝區蘇維埃由主席和六個委員組成,下設四個委員會,即人民委員會,土地分配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糧食分配委員會。隨後,在渭華交界的赤水鎮,渭南西原的陽郭鎮,三張村,華縣的高塘鎮,廣大農民和市民都舉行了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會,並計畫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成立蘇維埃政權。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陝東赤衛隊也分別參加了各地的民眾大會,全力支持民眾的革命鬥爭。整個五月間,渭華兩原以及原下部分地區,到處燃燒著鬥爭的烈火,民眾的革命熱情不斷高漲。民眾起來之後,燒毀了一些地主豪紳剝削農民的文約、地契,沒收和分配了他們的糧食、財物和農具,同時打擊了一些反動民團(當時叫做“踏團”),懲治了一些民憤大的豪紳、官吏、反動分子和壞分子,還燒了一些反動豪紳的房子。在起義民眾和人民武裝的鐵拳下,反動派人人喪膽,地主豪紳威風掃地,紛紛外逃,大戶逃往西安,中小的逃往渭華縣城或赤水鎮。偽政府的官吏、差人,誰也不敢再上渭華原。

當時省委和特委一再號召建立蘇維埃政權,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這些號召雖然在發動民眾方面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並沒有實現。個別地方雖然建立了蘇維埃,但組織不健全,也沒有真正行使職權;分配土地就根本沒有進行。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個新問題,我們過去根本沒有搞過,大家對這個問題還認識得不很明確,加之渭華原上自耕農居多,對土地要求不那么迫切,在沒有造成穩定的革命根據地的時候,有些農民還不敢要地主的土地。另一方面,起義全面爆發後,敵人很快對我們發動了武裝進攻,我們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到軍事上去了,在時間上和力量上都還來不及深入地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渭華起義對敵人震動很大,對他們在陝西的統治極為不利。渭華處於陝西通往河南的交通要道上,直接威脅馮軍的運輸線,影響他們在河南的地位。因此,敵人力圖用軍事進攻來撲滅渭華起義。從五月上旬到六月上旬,敵人先後發動了三次大的進攻。

第一次進攻約在五月上旬。渭南縣偽保全團,由渭南縣城東南方向的龍尾坡向東原進犯,企圖經崇凝鎮攻占塔山。在塔山腳下和我陝東赤衛隊發生激戰。我高塘駐軍謝子長部得訊後,急往增援,兩面夾攻。我軍戰士個個爭先,猛衝猛打,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倉惶逃去。此役敵人傷亡較大,我軍僅有個別戰士傷亡.

第二次進攻發生在五月中旬的一天。當時,我工農革命軍第二大隊隊長武培謀率領百餘人,前往赤水沿公路一帶進行游擊活動,第三大隊隊長謝子長率領一部分戰士到瓜坡、閻岩一帶執行任務,高塘我軍力量比較空虛。當天晚上,敵田金凱騎兵師(實為一個旅)由華縣出發,經瓜坡、大明寺,直驅高塘鎮。由於我軍對敵情掌握不夠,防範疏忽,致使敵軍一直衝到我軍司令部附近,才被哨兵發覺。赤衛隊隊長張漢泉同志隨即率三十多人和敵人展開激戰。張漢泉同志受傷後,唐澍、王泰吉同志指揮赤衛隊繼續抗擊。駐高塘附近之我軍一部聞訊趕來,兩面夾攻,始將敵人擊退。當敵軍撤到瓜坡時,適逢謝子長、高克林同志率部歸,中途偶然遭遇,敵人以為中伏,驚慌失措,狼狽逃竄。

第三次進攻是在六月十九日(農曆五月初二)。敵宋哲元驅使魏鳳樓、田金凱、孫連仲三個師,並以地方偽團隊李振山、王佐等部為前驅,分三路向我大舉進攻。東路,一個師,從華縣出發,經瓜坡向高塘進攻。中路,一個師,從赤水出發,分兩股向高塘進攻。一股從赤水東川上來,向我司令部前沿陣地攻擊。我軍兩個大隊在劉志丹、唐澍同志指揮下,與敵激戰多半天,終因眾寡懸殊,掩護司令部退到牛峪口。敵之另一股從赤水西川上來,向高塘西邊的魏家原進攻。防守在這裡的我軍一個中隊英勇反擊,反覆衝殺,打退了敵人一個團在大炮掩護下的多次進攻。敵軍在正面受阻後,又分兵從側面圍攻,戰鬥非常激烈。在情況十分緊急時,薛自爽同志帶領民眾數百人,從敵軍背後襲擊,才使我軍陣地轉危為安。但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我軍最後也隨高塘主力撤進峪口。在西路,敵人從渭南出發,經崇凝向塔山進攻,我陝東赤衛隊與敵激戰。敵軍用迫擊炮向塔山下面的半截山瘋狂轟擊,燒掉了赤衛隊營房,赤衛隊被迫退出南山。當天晚上,我軍夜襲高塘,但未奏效。

第二天上午,敵人分途向我駐地澗峪口、牛峪口、箭峪口發動全面進攻,企圖一舉消滅我西北工農革命軍和陝東赤衛隊。我軍雖然進行了英勇阻擊,狠狠地打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在當天晚上退出渭華地區,進入南山。在這次戰役中,有不少同志壯烈犧牲了。廉益民、吳浩然同志戰死在牛峪口陣地,李大德同志在塔山陣亡,薛自爽同志在箭峪口西邊一個山溝里光榮犧牲。這些同志為中國革命事業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

六月二十二日(農曆五月五日),我軍翻越秦嶺,進駐雒南縣兩岔河、保全一帶。但在我軍立足未穩時,陝軍李虎臣就以五旅之眾向我進攻,唐澍、趙雅生等同志壯烈犧牲,我軍被迫轉向藍田山區,七月初,在藍田張家坪,劉志丹、劉繼曾同志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渭華起義失敗的原因,並決定一部分同志離開部隊,分頭進行活動;部隊由許權中帶領,脫離陝境,向河南確山地區進行活動。

渭華起義失敗後,敵人實行了最野蠻的白色恐怖政策,特別是那些捲土重來的地主豪紳,十分兇殘。他們多半都帶著“清鄉團”,殺害了許多農民和共產黨員,使整個地區成為暗無天日的世界。由於敵人的殘酷鎮壓,也由於我們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準備不夠,地方黨組織和民眾組織全部解體,革命被暫時鎮壓下去了。

失敗原因

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
渭華起義失敗的原因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在客觀方面,敵人力量過於強大,不論是人力、物力或裝備,都占壓倒的優勢。但是為了總結經驗,我們研究渭華起義失敗的原因應該著重從主觀方面來分析。在主觀方面,主要原因是在政治指導上和軍事指揮上,存在著嚴重的“左”傾盲動錯誤,主要表現在:

(一)在政治上,不能正確地分析形勢,因而也就不能制定正確的政策和策略。如說“帝國主義總危機要爆發了”、“反動勢力實不穩固”、“馮玉祥就要垮了”、“潛伏待發的民眾鬥爭一觸即發”等等,常常是主觀地、片面地、盲目樂觀地估計形勢。因而採取了一些過“左”的政策和策略。如對地主富農不加區別,統稱為“財東”“豪紳,提出“有土皆豪,無紳不劣”的口號,一律打擊,以至肉體消滅,發生了一些不適當的燒殺現象。對敵人不懂得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爭取同盟軍,大有打倒一切之勢。如在陝軍李虎臣反對宋哲元的戰爭中,我們沒有利用這個矛盾,認為他們都是反動軍閥,不加區別,一律反對,結果樹敵過多,孤立了自己。在軍事上,使自己處於北有馮軍南有陝軍的兩面夾擊之中。在民眾工作上,由於沒有來得及解決土地問題,沒有健全的人民政權機構,發動民眾還很不充分,很不深入。軍隊指揮一切,也給許多人以局勢不穩的感覺,影響了民眾積極性的發揮。加之其他一些“左”傾盲動的錯誤,也嚇退了一些能夠參加革命的民眾,使一些應該爭取和能夠爭取的民眾沒有發動起來同我們一起進行鬥爭。

(二)在軍事上,沒有全面貫徹“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原則,而是戰略上戰術上一概藐視敵人。不是戰略上以少勝多,戰術上以多勝少,而是戰略上戰術上都是以少對多。不是戰略上的內線作戰,力爭戰術上的外線作戰,而是戰術上也總是內線作戰。不是採取以人民游擊戰為主,以帶游擊性的運動戰為輔的戰爭形式,而是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硬對硬,拼消耗的陣地戰的形式;不但正規軍打硬仗,就連游擊隊也是打硬仗。這樣,就不能利用敵之所短,發揮己之所長,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反而發揮了敵之所長,暴露了己之所短,常常陷於被動挨打的態勢,違反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作戰原則。同時,偵查工作很差,不能掌握敵情,有幾次都是敵人打到家門口,我們才倉促應戰,一開始就陷入被動局面。在軍事指揮上沒有經驗,不懂游擊戰術,是起義遭到失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總之,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加上我們戰術指導上的錯誤,就造成了起義失敗的必然之勢。

(三)在地區選擇上,渭華平原上雖有許多有利條件,但也有不利因素。一是地處交通要道,是敵人統治的要害地區,如果這裡爆發起義,敵人必然拚命掃除。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在這樣的地區於我不利。二是地區狹小,沒有廣闊的迴旋餘地。三是南靠秦嶺,但在秦嶺山區人煙稀少,物資缺乏,不是長久創業之地。這種地區上的不利因素,也不是絕對無法克服的,不能說是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但由於主觀指導上的失誤,地區的不利因素也就發生了作用。歷史已經證明,在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在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革命式裝只有在敵人統治薄弱的廣大偏僻的農村和山區,才能發展壯大,逐步取得勝利。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發現的中國革命的必由之路。

歷史意義

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陝西華縣渭華起義紀念館
渭華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的歷史意義是不可磨滅的。

1.起義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和慘無人道的猙獰面目,打擊了敵人的反革命氣焰,擴大和加深了我們黨在廣大民眾中的影響。

2.在渭華地區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我們黨後來開展工作創造了條件。

3.為劉志丹、謝子長等同志在陝北開展武裝鬥爭,創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經驗。而陝北革命根據地,後來就成了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4.這次起義的實踐從另一方面證明,毛澤東同志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創立了革命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和一整套方針和政策,是完全正確的,這對提高陝西黨組織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水平,繼續開展革命鬥爭是大有裨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