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活動斷陷帶

"渭河活動斷陷帶(Weihe 斷陷帶的發育始於始新世

渭河活動斷陷帶(Weihe active fault subsidence zone)
位於鄂爾多斯塊體南緣,秦嶺以北;主要由渭河斷陷、運城斷陷和靈寶斷陷組成,總體走向近東西,長約400千米,南北寬約60千米。斷陷帶的發育始於始新世,奠定於上新世。斷陷帶內的始新 漸新統以泥質 細砂質堆積為主,總厚度約3000米;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斷陷帶由沉降轉為隆起;自中新世中期開始,斷陷帶進一步擴展並繼續接受沉積;中 上中新統(高陵群)由一套淺棕紅色砂岩、褐色泥岩夾灰白色細砂岩及粗砂岩組成,最大厚度約1500~2000米;上新世斷陷作用加劇,盆地向外擴展,廣泛接受了一套由棕紅色泥質砂岩與灰白色細砂岩互層組成的河湖相堆積,最大厚度為2000餘米;第四紀早期廣闊的“三門湖”留下了數百米三門組湖相堆積,在盆地邊緣地帶開始出現風成黃土;中更新世時湖泊消亡,黃土堆積更為廣泛;晚更新世 全新世以來,斷陷帶繼續沉降,接受沖積物和黃土堆積。渭河斷陷帶總體上南深北淺,內部發育多組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活動斷裂,將它切割為許多個次級凸起和凹陷。斷陷帶的南界為秦嶺北麓斷裂和華山山前斷裂,新生代以來斷裂帶南北兩盤的垂直差異運動幅度近十千米,併兼有巨大的左旋走滑,其構造地貌宏偉;而斷陷帶的北界並不十分清楚,自始新世至第四紀盆地沉積的北界不斷向北擴展,目前一般認為岐山 富平斷裂和雙泉 臨猗斷裂可以作為斷陷帶的北界。著名的1556年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其極震區長軸方向近東西,與華山山前斷裂走向基本一致,該次地震導致80多萬人喪生,是世界上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地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