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東大寺

清真東大寺

東大寺坐落於濟寧南關回族聚居區內,是魯西南伊斯蘭教活動中心,1992年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

東大寺座落於濟寧南關回族聚居區內,是魯西南伊斯蘭教活動中心,1992年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考,寺院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1426-1435)。部分古建專家認定寺院建築的偉大壯麗,確是前所少有的,為全國清真寺建築之最。明朝以來歷代均有修葺,清朝乾隆年間敕建始成最後規模。1980以來,政府撥款,民眾樂捐55萬元,進行了全面修整,古寺面貌煥然一新。
東大寺規模宏偉高大巍峨,全寺面積62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518多平方米,坐西朝東,主體建築石坊、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後門牌樓,排列在東西軸線上,左右為南北講堂,水房等等。重重迭落,布局嚴密,結構合理,做密集形處理,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大殿建築面積1057平方米,最寬27.5米,進深41.5米。大殿基座高1.3米,殿內以40根光亮照人的朱紅通天木柱和12根石柱支撐。全殿有卷棚殿、前殿和後窯殿三部分,以勾連搭形式組成,後窯殿為3層樓閣,上復6角傘蓋形樓頂,高30米,頂嵌青銅質鎦金寶頂,在山東省眾多的清真寺中,此寶頂別有特色,且歷史悠久,逢勁風相摩,則亮度倍增,光亮躍目。
大門、邦克亭、大殿、望月樓、後門牌樓頂部復以黃、綠琉璃瓦,頂脊及齊山牆均飾以龍紋鴟尾及幾何圖案琉璃飾物。 寺院石坊,雕龍石柱、雕鳳石柱及雕花抱鼓石,石工在中國清真寺建築裝飾方面堪稱一絕。
東大寺修復後,先後接待國內外貴賓多人,其中有:伊朗誦經團、黎巴嫩、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國的國際友人,港澳同胞,及中央和兄弟省市、自治區的有關領導曾先後來寺參觀交流。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坐落在山東濟寧市小閘口上河西街。因寺門臨京杭大運河西岸,故俗稱“順河東大寺”。該寺建築年代,據寺內清同治六年(1867)碑記載,在明天順時即有一古寺,在濟寧台東棉花街。後在明成化時由當地穆斯林社首馬化龍父子出資將寺遷至今地。又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公建順河東大寺碑記載,寺創建於明朝成化年間,清康熙年間穆斯林集資重建,建築規模宏偉,“洵屬南北回教寺院之冠”。同治元年碑記載,清乾隆年間重修禮拜大.殿等建築。據建築學家考證,該寺大門為明代遺構,其他建築造型為清乾隆時所建。
該寺全部建築高大巍峨,布局嚴密,結構合理,工藝精湛,是中國伊斯蘭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寺院坐西朝東,建築面積達4134平方米。寺門朝大運河,共有4道門,第一道門是木柵欄式。柵欄後立有石質碑坊,浮雕有獅子、羊、麒麟、山水、花卉等,大小額枋上全刻卷草,石坊左日右月分飾兩旁,故稱“日月坊”。石坊後有大門3間5檁,屋頂歇山造,用綠琉璃、黃剪邊,有跑龍脊。大門左右有抱鼓石、盤龍柱和盤花柱等雕飾,門兩邊為八字牆。二門為重檐圓頂,下檐帶垂柱,形似樓房,為“邦克樓”。南北講堂各6間。禮拜大殿7間15檁,由24根粗兩圍的木柱支擎,上為卷棚式,由黃綠色琉璃瓦覆頂,頂脊和8條垂脊飾以龍紋鴟尾,殿頂嵌著銅質鎦金寶瓶。大殿四周窗欞,全用金絲楠木作阿拉伯文組成的花紋圖案。阿訇住室和沐浴室,設在殿外兩側。大殿後有望月樓,是一座3層閣樓,上覆六角形蓋式樓頂。後門樓和後牌樓重重疊落,為木構建築,高大雄偉。20世紀80年代又經多次維修。已恢復原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