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文廟

清江文廟

明時為清江書院。後以河道總督駐節清江浦,乃建學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清河縣治清江浦,又為清江縣學。至此,已有兩房、齋房、戟門,規模大備。道光三年(1823年),總河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工成。是時學宮的範圍很大,以大成殿為中軸線。

簡介

清江文廟位於淮安市清浦區輪埠路173號。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70米,總占地面積約14000平方米。
清江文廟位於裏運河文化長廊濱水景觀帶中段,與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慈雲寺相鄰,隔裏運河與若飛橋、御碼頭街、中洲島、古清真寺、大運河文化廣場、淮揚菜美食一條街等眾多景觀隔河相望,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歷史人文景觀。

歷史沿革

明嘉靖九年(1530年),工部主事邵經濟在此處建崇景堂,始稱清江書院。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改為文廟。時因清江浦隸屬山陽(今淮安),山陽縣設訓導駐此,又稱山陽縣學。
道光三年(1823年),河總黎世序移向正南重建,二年方成。是年大成殿、大成門、東西廡、神庫、燎爐、名宦祠、忠孝祠、泮池、環橋、欞星門、東西齋、崇聖殿、尊經閣等建築鱗次櫛比,排列有序。其大成殿五楹,龍脊魚尾,飛檐翹角,黃瓦朱牆,崇台石欄,十分壯觀。
鹹豐年間(1860年)毀於兵燹。
同治四年(1865年),漕督吳棠重建大成殿。

景點介紹

清江文廟現存大成殿和崇聖殿等核心建築。大成殿位於文廟中軸線的中心,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南面有月台,四面有迴廊,單檐歇山頂,龍脊魚尾,飛檐翹角,面闊五間24.6米,進深3間9檁13.7米,脊高15米,建築總面積520平方米。崇聖殿位於文廟後部,硬山頂,面闊5間21米,進深3間9檁11米,脊高11米,檐高8米,建築面積231平方米。該組建築為蘇北地區所存不多的典型遺存寺廟建築。清江文廟門前照壁有“宮牆數仞”四個大字,筆力雄健,乃汪敬所書。
大成殿是學宮的主要建築,重檐廡殿頂,龍脊魚尾飛檐,殿柱均施連磉覆盆式石礎,檐柱礎柞狀石木質,上檐柱礎為金柱礎加合盆式木鼓墩,下檐斗拱用三硒單昂,上檐用五硒重昂,坐斗後尾出翹一跳,跳頭上施三福雲與上昂相交,昂之上端則交於挑桿之下。整個建築用料粗壯,風格古樸莊重。大成殿前為月台,環以石欄。左右為東西房。前為戟門,即大成門,硬山頂,簡花屋脊,簡瓦屋面,面寬5間,進深4架。大成門內左為神庫,右為燎爐,名宦祠在大成門東,鄉賢祠在門西,更衣廳在門外之左,忠孝祠在門外之右,泮池在大成門之前。池上有環橋三,其南為欞星門。明倫堂在大成殿之後,東西齋房分列於明倫堂前左右,祟聖殿在明倫堂之後,再後為尊經閣,黎公祠在欞星門之西。外泮池在欞星門之前,東西皆有石欄,其南為映壁,左右皆有坊,坊外有樹柵。教諭宅在明倫堂之東,訓導宅在堂西。清鹹豐十年(1860年),捻軍攻破清江浦,焚毀大成殿等諸多建築。同治四年(1865年),漕運總督吳棠重建大成殿,並大修其它被焚建築,包括名宦祠、明倫堂、崇聖殿等。同治十一年(1872年),潛運總督文彬又修建尊經閣5間,左右齋房10間。
清末廢科舉興學校,於此改辦孔廟國小。後迭經戰亂和改朝換代,這裡或為軍營,或為糧庫、器房,其建築也漸傾圮,或被改建。現文廟僅尚存大成殿及祟聖殿。大成殿石基高台,歇山頂,單檐飛角,面寬5間24 . 6米,進深3間9檁13 . 7米,脊高15米,四周有迴廊,前有月台面積590平方米,為典型的清代建築,內柱有六角高石礎兩個,刻有人物浮雕。祟聖殿,硬山頂,面寬5間21米,進深3 間9檁 11米,脊高11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