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園寢制度研究(上下)

清代園寢制度研究(上下)

清代園寢制度研究(上下),由宋大川和夏連保編著的一部文集。

基本信息

清代園寢制度研究(上下)
 

 作者:

宋大川//夏連保ISBN:10位[7501023271]13位[9787501023271]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年定價:¥120.00元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清代園寢的研究

目錄

第一章封建社會的清朝第一節清朝的建立第二節清朝的政權機構設定第二章清代宗室封爵制度第一節封建與封爵第二節清代的宗室封爵一後金時期--封爵的肇始--兩種爵號二皇太極時期--敘軍功封爵--爵分九等三順治時期--覺羅封爵僅止其身--宗室王爵嫡承世襲遞降原則--十二等爵四康乾時期至清末--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十四等爵--降封與停俸第三節不同封爵表式的本質區別第四節清代宗室眷屬的封號一與夫權有關的封號二與父權有關的封號三與婦權有關的爵號第五節清代宗室王公及眷屬的特權待遇一俸祿二莊田、官服、儀衛三府第第六節清代對宗室的管理第三章中國古代的宗廟與陵寢制度第一節宗廟與陵寢一宗法與宗廟二陵園與陵寢三中國古代宗廟制度四昭穆制度與陵寢安排五廟、寢、陵的關係第二節陵寢制度的發展一陵寢制度的建立二陵寢制度的衰退三陵寢制度的復興四陵寢制度的變異五明代對陵寢制度的改革第四章清代的陵寢制度第一節清代陵區的選址第二節清初的陵寢建設一東京陵的建設二永陵的建立三福陵的建設四昭陵的建設第三節清代入關後的陵寢建設一清東陵的建設二清西陵的建設第四節清代帝陵陵號的擬定第五節清代陵寢安排的昭穆分列制度第五章清代園寢制度的建立第一節中國古代墓葬名稱的變化第二節清代的"園寢"及其產生的社會背景第三節清代園寢制度的建立第六章清代園寢制度第一節清代宗室的埋葬方式第二節繼統法的改革與清代園寢的立祖問題第三節清代園寢的墓位布局關係第四節後金時期的園寢規制第五節清入關後的宗室王公園寢規制第七章清代宗室王公園寢第一節清代宗室園寢塋地及祭地的來源一恩賜地或劃撥地二"老圈地"三購置地或置換地第二節清東陵附近的宗室王公園寢一黃花山清代宗室王公園寢1.榮親王園寢2.理密親王園寢3.裕憲親王園寢4.純靖親王園寢5.允裎園寢6.恂郡王允襁園寢二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三"用宗室公禮視葬"的追封貝勒永瑾園寢四遵化市西三里鄉愉恪郡王允禍家族園寢第三節清西陵附近的宗室園寢第四節清代宗室園寢中的特例一按帝王禮治葬半途而毀的園寢--"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園寢二清代最大的園寢--怡賢親王允祥園寢三清代規格最高的園寢--醇賢親王奕謖園寢第八章清代公主、格格園寢第一節清代公主、格格的品極第二節清代公主、格格的園寢制度第三節清代公主園寢與北京"公主墳"地名1.固倫端獻長公主園寢2.固倫端順長公主園寢3.和碩恪純長公主園寢4.和碩和順公主園寢5.固倫溫憲公主園寢6.固倫純愨公主園寢7.和碩和惠公主園寢8.固倫和敬公主園寢9.固倫和孝公主園寢10.和碩和婉公主園寢11.莊敬和碩公主與莊靜固倫公主園寢12.慧安和碩公主與慧愍固倫公主園寢13.端憫固倫公主園寢14.壽恩固倫公主園寢第九章清代的妃園寢第一節妃園寢的建立第二節清東西陵中的妃園寢一清東陵中的妃園寢1.景陵妃園寢2.景陵皇貴妃園寢3.裕陵妃園寢4.定陵妃園寢5.惠陵妃園寢二清西陵里中的妃園寢1.泰陵妃園寢2.昌陵妃園寢3.崇陵妃園寢第十章清代宗室園寢調查第一節景祖翼皇帝系第二節顯祖宣皇帝系一顯祖第二子穆爾哈齊子孫二顯祖第三子舒爾哈齊子孫三顯祖第五子巴雅喇子孫第三節太祖高皇帝系一太祖第一子廣略貝勒褚英子孫二太祖第二子和碩禮烈親王代善子孫三太祖第六子奉恩輔國愨厚公塔拜子孫四太祖第七子和碩饒餘敏親王阿巴泰子孫五太祖第十二子已革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子孫六太祖第十四子和碩睿忠親王多爾袞子孫七太祖第十五子和碩豫通親王多鐸子孫第四節太宗文皇帝系一太宗第一子和碩武肅親王豪格子孫二太宗第五子和碩承澤裕親王碩塞子孫第五節世祖章皇帝系一世祖第二子和碩裕憲親王福全子孫二世祖第五子和碩恭親王常寧(常穎)子孫三世祖第七子和碩純靖親王隆禧子孫第六節聖祖仁皇帝系一聖祖玄燁第二子和碩理密親王允初子孫二聖祖玄燁第三子多羅誠隱郡王允祉子孫三聖祖玄燁第五子和碩恆溫親王允祺子孫四聖祖玄燁第七子和碩淳度親王允祜子孫五聖祖玄燁第十二子和碩履懿親王允裪子孫六聖祖玄燁第十三子和碩怡賢親王允祥子孫七聖祖玄燁第十四子多羅恂勤郡王允襁子孫八聖祖玄燁第十五子多羅愉恪郡王允禍子孫九聖祖玄燁第十七子和碩果毅親王允禮子孫十聖祖玄燁第二十子多羅簡靖貝勒允褘子孫十一聖祖玄燁第二十一子多羅慎靖郡王允禧子孫十二聖祖玄燁第二十二子多羅恭勤貝勒允祜子孫十三聖祖玄燁第二十三子郡王品級多羅誠貝勒允祁子孫十四聖祖玄燁第二十四子和碩誠恪親王允秘子孫第七節世宗憲皇帝系第八節高宗純皇帝系一高宗純皇帝弘曆第一子追封和碩定安親王永璜子孫二高宗純皇帝弘曆第三子追封多羅循郡王永璋子孫三高宗純皇帝弘曆第五子和碩榮純親王永琪子孫四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八子和碩儀慎親王永璇子孫五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一子和碩成哲親王永理子孫六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二子多羅貝勒永瑾子孫七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七子和碩慶僖親王永磷子孫第九節仁宗睿皇帝系一仁宗睿皇帝頤琰第三子和碩悖恪親王綿愷子孫二仁宗睿皇帝顒琰第四子和碩瑞懷親王綿忻子孫三仁宗睿皇帝顒琰第五子和碩惠端親王綿愉子孫第十節宣宗成皇帝系一宣宗成皇帝曼寧第一子追封多羅隱郡王奕緯子孫二宣宗成皇帝曼寧第六子和碩恭忠親王奕訴子孫三宣宗成皇帝曼寧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誤子孫四宣宗成皇帝曼寧第八子多羅鍾端郡王奕詒子孫五宣宗成皇帝曼寧第九子親王銜多羅孚敬郡王奕諄子孫第十一節文宗顯皇帝系附錄清朝帝系表後記……

書摘

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自從蒙古族推翻了由女真族上層貴族建立的金王朝以後,女真遺部散居於長白山一帶。孟森《清史講義》云:“元能滅金,不能滅女真之種,僅驅還女真故地,仍不能直轄其種人,舉其豪酋,世為長率,有五萬戶之設。其中斡朵憐萬戶,後遂為建州女真。清之始祖布庫里雍順,居俄漠惠之鄂多里城,蓋即此始受斡朵憐萬戶職之女真部酋長,故推為始祖。時在元初。”有元一代,散居於長白山一帶的女真各部族之間互相攻伐,明初時,已逐漸合併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其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據孟森《清史講義》研究,建州女真之名,是因為這一支最初居於渤海建州而得名。至明代中葉,女真內部不斷發生戰爭,各部首領皆欲稱王稱長,導致了混戰的不斷加劇。這種混戰的局面,給女真各部族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戰爭恰恰又加速推動了女真內部統一的步伐。明神宗萬曆年間,努爾哈赤在長達三十餘年的戰爭中,統一了女真各部,並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壬申朔,即汗位於赫圖阿拉,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日“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定國號日金”,史稱“後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