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電影

混血電影

混血電影,是指將中國和不同國家之間合作拍攝的電影,不同國家的演藝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使得混血電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概況

(圖)《殺死比爾2》《殺死比爾2》

中國最早的一部混血電影是1958年的中法合拍片《風箏》,然後是《馬可·波羅》、《敦煌》,到20世紀80年代貝爾托魯奇來華拍攝《末代皇帝》等等。

2004年廣電總局31號令出台後,中國的“混血”劇組忽然多了起來,中國作為好萊塢大工廠遍布全球的外景地之一。像2008年《黃石的孩子》,這樣的好萊塢餃子還不少。《功夫之王》裹脅了中國傳統神話《西遊記》、《八仙過海》的影子,同時混雜了《白髮魔女傳》的武俠故事。

《木乃伊3》相中中國首位完成統一大業的秦王朝開國皇帝秦始皇。這部投資1.5億美元的電影和非洲埃及說拜拜,不僅把半數資金用於在中國搭景拍攝,還要搭奧運年的順風車,在奧運會開幕前於北京舉辦全球首映。

幾部好萊塢背景的大片在中國扎堆兒拍攝,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越來越濃,混血影片也越來越多,這似乎意味著中國由被動承受好萊塢電影的入侵變為雙方共享資源、互惠互利,從而實現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的成功嫁接。

中國優勢

成本優勢

國外劇組中國拍攝,最初看上的,當然僅僅是中國的資源。徐聞說:“《殺死比爾2》最先找的是日本的東寶,對方出了一個報價,價錢足夠拍半部上集或者半部下集了。來中國後發現非常便宜,人員也相對專業。”

環境優勢

張進戰《追風箏的孩子》里擔任了中方導演,他說《追風箏的孩子》之所以將阿富汗的故事全部移到新疆喀什,是因為阿富汗在多年戰亂中幾乎破壞殆盡,書中描寫的那種戰前的富庶生活場景不復存在,而且劇組的安全也可能得不到保障。

互補共贏

(圖)《面紗》《面紗》

對中國來說,合作拍攝本身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很可觀,劇組的吃住行就是一大筆費用,據說《面紗》拍攝時,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旅館,索性把當地一家旅館改造成了四星級。拍攝地黃窯本是個很小的小鎮,只有一條街,到後來因為老外太多,這條街全部開張,成了臨時的飯館一條街。

與國外劇組的對接,無形中對國內電影工業水平也是一種提升。張進戰後來成為《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的大場面導演,使用的就是從國外劇組裡學來的經驗。而徐聞《殺死比爾2》之後,擔任了《夜·上海》的日方製片人。

國外電影工作者對中國的認識也在深入。“昆汀回去對大家說中國很好,才會有後來這些電影。”徐聞說。中國與國外劇組合作,慢慢地也不僅是協助拍攝或作為外景地。《面紗》在美國是獨立製片電影,它的獨立製片公司帶著這個項目找到華納下屬的專拍藝術片的華納獨立電影公司尋求合作,看是否華納在中國有資源,那時候剛好中影華納橫店成立,於是華納就決定與中影華納橫店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