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會

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

漢語詞典解釋

詞語解釋

消寒會xiāo hán huì
1.舊俗入冬後,親朋相聚,宴飲作樂,謂之"消寒會"。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會。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三。

詳細解釋

消寒會xiāo hán huì
舊俗入冬後,親朋相聚,宴飲作樂,謂之“消寒會”。此俗 唐 代即有,也叫暖冬會。見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卷三。 清 黃景仁 《冬日憶城東諸子》詩:“東城舊有消寒會,幾輩依然共往還。”《紅樓夢》第九二回:“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裡必是箇老規矩,要辦‘消寒會’,齊打伙兒坐下,喝酒說笑。”

消寒會的由來

歌酒會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富貴人的聚會

消寒會是舊時貴族豪富、高人雅士們冬日消閒取樂的一種集會,北京較為
流行。清闕名《燕京雜記》說:“冬月,士大夫約同人圍爐飲酒,迭為賓主,謂之‘消寒’。好事者聯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義。余都,冬月亦結同志十餘人飲酒賦詩,繼以射,繼以書畫,於十餘人,事亦韻矣。主人備紙數十幀,預日約至某所,至期各攜筆硯,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蟲,隨意所適。其畫即署主人款。寫畢張於四壁,群飲以賞之。如臘月硯凍不能畫,留春暖再舉。時為東道者多邀集陶然亭,遊人環座觀之,至有先藏紙以求者。”方浚頤《夢園叢說》也說:“又有花局,四時送花,以供王公貴人之玩賞。冬則唐花尤盛。每當氈簾窣地,獸炭熾爐,暖室如春,濃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會’。煮衛河銀魚,燒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樓之佳釀,南烹北炙,雜然前陳,戰拇飛花,觥籌交錯,致足樂也。”直到近時,北京地區的某些人士仍保留著消寒作光的遺風。
《紅樓夢》第92回就有記載
第九十二回寫賈平派丫頭跟襲人說道:“老太太說了,叫二爺明兒不用上學去
呢。明兒請了姨太太來給他解悶,只怕姑娘們都來家裡。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
都請了,明兒來赴什麼‘消寒會’呢。”

消寒會祭天活動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消寒會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里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余”,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桿子”,其桿設於院中,高達10米。桿頂製成葫蘆形,稍下有一斗拱,謂之“刁斗”,斗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余。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