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剪紙

歷史淵源

“疳娃娃”是流行病的一種,古代醫家把疳病列為兒科四大要證之一,在舊時的醫學條件下,兒童夭亡率特別高,於是人們希望能“燒死”這種病,而剪紙娃娃則是疳病的化身,所以叫“疳娃娃”。可見,涇川剪紙在民間套用是非常廣泛的,既能為喜慶添彩,又能驅害辟邪。

技藝傳承

21世紀初,涇川借“西王母”文化,大力推廣“西王母”系列剪紙。在2005年涇川舉辦的“海峽兩岸西王母研討會”上,《西王母傳》剪紙博得了海內外民俗專家的讚揚,並被台胞批量帶回了自己的家鄉。經甘肅省美協會員、涇川縣文化館美術館員劉文君的剪紙圖案設計和涇川縣優秀民間藝人的剪紙工藝形成的剪紙作品,成為具有厚重文化內涵和高度藝術的涇川特色禮品,產品一經推出即備受各界青睞,產品供不應求。推出的《柳毅傳書》剪紙四條屏,在全國剪紙產品中,率先把民間的剪紙藝術與高雅的書法藝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顯現出巨大的市場收藏潛力。在涇川一中校慶時定向開發的《歷代名人詠涇川》剪紙紀念冊,以歷代名人吟詠涇川的絕句佳作和現代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涇川主題作品為藍本,立意高古、製作精美,受到校友的喜愛和好評。

成績榮譽

2007年“五一”前夕,涇川縣開發的西王母系列剪紙、西王母朝聖紀念卡和縣郵政局開發的《柳毅傳書》剪紙四條屏紀念冊同時躋身由平涼市人民政府冠名的“平涼市首批文化旅遊紀念品”之列,占平涼市文化旅遊產品冠名總量的30%,冠名產品數居全市各縣區第一。文化產業開發工作也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6月底,西王母剪紙被平涼市委宣傳部、平涼市文化出版局確定為代表平涼參加省文博會的主要文化產品,並在蘭洽會期間展出。先後被確定為西王母浴苑更名、涇川一中校慶、海峽兩岸西王母論壇等縣內大型活動紀念品。

傳承人物

剪紙是涇川最具有民眾基礎的民間技藝之一。有很多家庭婦女,閒暇的時候,常坐在家門口相互交流剪紙藝術,觀看別人的剪紙手藝。涇川縣豐臺鄉通爾溝村民間剪紙藝人武桂英老人,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家中的老人學習剪紙,剪紙技巧純熟高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