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六盤山片區覆蓋寧夏西海固地區、陝西橋山西部地區、甘肅中東部地區及青海海東地區61個縣、15.27萬平方公里、2031.8萬人、鄉村人口1837.7萬人,甘肅有40個縣區列入,陝西、青海分別有7個縣區列入。寧夏有原州區(固原縣)、海原、西吉、隆德、涇源、彭陽、同心7個縣區劃入六盤山片區。 2017年1月21日上午,六盤山片區脫貧攻堅部省協調推進會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召開。

簡述

本規劃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明確了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依據。

本規劃規劃期為2011-2020年。

基本情況

自然條件

規劃區域國土總面積為16.6萬平方公里,地處黃土高原中西部及其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形破碎,溝壑縱橫,山、川、塬並存,溝、峁、墚相間。氣候類型主要為溫帶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176-667毫米。該區域位於黃河流域,黃河幹流及其湟水、洮河、渭河、涇河等重要支流流經本區。植被稀疏,森林覆蓋率18.8%。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豐富,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潛力大;鉛鋅礦、石灰岩、岩鹽等礦產資源儲量較大。

經濟社會發展

2010年末,總人口2356.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968.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390.1萬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621.8元,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為328.9元,分別是2001年的3.7倍和3.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43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分別是2001年的2.9倍和2.6倍。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27:37:36調整為21:45:34;城鎮化率由2001年的17.7%提升到25.5%。引大入秦、寧夏扶貧揚黃等重大水利工程取得明顯效益;隴海、蘭新、包蘭、蘭青、寶中等鐵路,京藏、連霍、青蘭、福銀等國家高速公路貫穿本區域,初步構成交通運輸骨幹網路。

2001至20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從87.9%提高到99.2%,青壯年文盲率從5.3%下降到1.3%,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從5.7年增加到7.8年。每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為143人。所有鄉鎮都建立了衛生院,89.4%的村建立了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0%。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推廣,2010年參保人數達335.1萬人。農村低保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貧困狀況與特殊困難

乾旱缺水嚴重,貧困面廣程度深。人均占有水資源367.6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7%。會寧、同心、循化等21個縣區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超過1500毫米。乾旱缺水是該區域發展的根本矛盾,嚴重製約工農業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提高。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4.7%;1274元扶貧標準以下的農村人口有313.1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5.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3.1個百分點,比西部地區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差。鐵路運輸能力不足,高速公路"斷頭路"多,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偏低。還有2.4%的鄉鎮和53.4%的行政村不通瀝青(水泥)路,8.8%的行政村不通等級公路。水利設施薄弱,骨幹水利工程支撐城鄉發展的能力明顯不足。城鎮供水保障程度低。39.3%的農戶存在飲水困難,60%的農戶尚未解決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為23.2%。3%的自然村不通電,15.4%的行政村未完成農網改造。部分民眾住房困難。

社會事業發展滯後,人才支撐不足。人均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三項支出僅為1447.6元。教育設施落後,師資力量不足。醫療衛生條件差,婦幼保健力量弱,基層衛生服務不足,有合格醫生的村衛生室僅為88.3%。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套用水平低。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經營管理人才短缺,專業技術人員不足,人才隊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產業發展乏力,縣域經濟薄弱。產業發展基礎差,經營組織形式落後,市場體系不完善,科技、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務保障能力明顯不足,創新能力弱,開放程度低。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經營方式落後;工業總量小,結構單一;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商貿流通潛力未能充分發揮。縣域經濟活力不足,主導產業尚未形成,龍頭企業少,城鎮化水平低,中心城鎮集聚產業和人口的能力弱。2010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2.4%;城鎮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4.2個百分點。

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氣候乾旱,地形破碎,土質疏鬆,植被稀疏,土壤肥力下降。乾旱、冰雹、霜凍、沙塵暴、土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脆弱、恢復難度大,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區域內水土流失面積達12.9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7.7%,有64個縣屬於全國嚴重水土流失縣。

發展機遇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加快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二是國家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等檔案,明確了相關支持政策措施,為加快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西寧經濟區和寧夏沿黃經濟區的加快建設,為該區域發展營造了良好區域環境;四是國家全力推進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著力建設陸路開放國際通道,為推動區域內生產力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重大意義

加快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步伐,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有利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貧困民眾脫貧致富,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有利於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目標;有利於黃土高原生態修復,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充分發揮歐亞大陸橋紐帶作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切入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基本思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夯實發展基礎;著力開發人力資源和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內生髮展能力;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強化生態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和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努力開創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

基本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相結合。通過加快發展為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扶貧攻堅重點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民眾的發展能力,為加快發展提供內源動力。

堅持加快發展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廣旱作節水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綜合治理水土流失,促進生態修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保障可持續發展。

堅持加快發展與改革開放相結合。把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創新作為推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的強大動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促進區內外、國內外合作發展,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統籌協調與突出重點相結合。著眼長遠目標,全面夯實發展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針對突出困難和瓶頸制約,著力解決最緊迫問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作發展。

堅持國家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加強規劃引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財政投入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開發。充分發揮廣大幹部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強不息,艱苦奮鬥,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戰略定位

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調整農業結構,最佳化農業布局,增強農業效益,發展優質、高效、生態的現代旱作農業。加強農業科技研發與套用,培育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節水灌溉。探索西北地區現代旱作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循環經濟創新區。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科技和管理創新為支撐,以建設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和有色金屬等循環經濟基地為重點,大力推進資源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和廢棄物無害化排放技術及管理創新與運用,延長循環經濟產業鏈,形成一批資源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堅實、高效循環利用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屬、能源等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和社會體系。

文化旅遊重要目的地。發揮紅色文化和絲路文化、史前文化、始祖文化、河湟文化以及佛道教文化、回教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主題旅遊。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密切區域旅遊協作,提高旅遊綜合效益,推進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

國家向西開放重要樞紐。大力弘揚古絲綢之路對外交流傳統,發揮區位優勢,依託歐亞大陸橋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圍繞能源、服務貿易、商貿流通和民族特需產品等產業發展,推進同中亞南亞、西亞北非及歐洲等地區經貿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加快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

黃河流域生態修復重點區。以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為核心加強生態建設,促進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繼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封山育林育草、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坡禁牧、防風固沙,開展植樹造林、淤地壩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山、水、林(草)、田、路綜合整治,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進一步弘揚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優良傳統,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發展目標

到2015年,現代旱作節水農業、能源化工業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循環經濟發展初見實效,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到2020年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和經濟總量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扭轉,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空間布局

功能分區

根據資源環境條件,按照整體保護、點狀開發、集聚發展的原則,將該區域劃分為重點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重點發展區。主要包括地市級城市、縣城等重點城鎮和單獨設立的經濟開發區、項目區。充分利用城鎮空間和產業基礎條件,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人口集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逐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

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河谷、塬地和低山丘陵地區。以農業生產空間和農村聚居空間為主,大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生態保護區。主要包括森林、濕地、草地以及由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組成的各級各類禁止開發區域。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種養業、生態旅遊和必要的科學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結合生態建設和扶貧開發,逐步減少人類活動,有序推進人口易地安置。

空間結構

依託鐵路、高速公路等運輸通道,加快區域內中心城市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推進與關中-天水經濟區、蘭州-西寧經濟區、寧夏沿黃經濟區的融合發展,加強與西安、蘭州、西寧、銀川以及寶雞、鹹陽、吳忠、中衛等城市的經濟聯繫,構建"八中心四走廊"經濟發展格局,形成布局合理、聯繫緊密、特色突出、城鎮體系完善的空間結構。

專欄2 "八中心四走廊"空間結構

"八中心":慶陽、平涼、天水、定西、白銀、臨夏、固原、海東(樂都)。

"四走廊":

寶雞-天水-定西-蘭州-武威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30(連雲港-霍爾果斯)和隴海、蘭新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業、裝備製造業、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現代農業。

銀川-白銀-蘭州-西寧、臨夏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6(北京-拉薩)和包蘭、蘭青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業、有色冶金業、新能源、現代服務業、設施農業。

慶陽-平涼、固原-定西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22(青島-蘭州)和國道309、312為依託,重點發展能源化工業、鹽化工業、煤電鋁業、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產業、旅遊業、旱作節水農業。

西安、寶雞-平涼-固原-銀川經濟走廊。以國家高速公路G70(福州-銀川)和寶中鐵路為依託,重點發展能源化工業、旅遊業、農產品生產加工業、特色農業。

城鎮布局

中心城市。重點建設慶陽、平涼、天水、定西、白銀、臨夏、固原、海東(樂都)八個中心城市,完善增強城市功能,規範新城新區發展,拓展城市空間,促進人口集中和產業向園區集聚,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升並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圖1 "八中心四走廊"空間結構示意圖(略)

專欄3 中心城市

慶陽。重點發展能源、化工、商貿物流、特色農產品加工和文化等產業,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

平涼。重點發展能源、特色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新型建材、文化與生態旅遊等產業,建設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和生態文化名城。

天水。重點發展裝備製造、電工電氣、醫藥食品、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產業,建成裝備製造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旅遊和生態城市。

定西。重點發展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物醫藥、新能源、商貿服務等產業,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中心和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白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精細化工、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建設循環經濟創新城市。

臨夏。重點發展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文化旅遊、穆斯林特色產品生產加工等產業,建設面向藏區物流中心、回藏風情旅遊節點城市、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

固原。重點發展鹽化工、煤電鋁、通用航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建材、特色農產品加工、紅色旅遊等產業,建設寧南生態城市。

海東(樂都)。重點發展裝備製造、建材、現代服務、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建設生態城市。

重點城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拓展城鎮空間,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高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能力,帶動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農民增收。推動城鎮道路、供排水、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運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

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區域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突破水資源和交通瓶頸制約,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交通

交通運輸主通道。加快推進國家鐵路、國家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強化鐵路擴能改造,加強國省幹線公路改擴建,打通公路"斷頭路"。規劃建設"兩縱、兩橫、兩聯"交通運輸主通道。構建天水、固原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加快慶陽等機場改擴建。加強主通道互聯互通與運能提升。形成東引關中-天水經濟區、西融蘭州-西寧經濟區、南達成渝經濟區、北聯寧夏沿黃經濟區的交通運輸大通道。

圖2 "兩縱、兩橫、兩聯"交通運輸主通道示意圖(略)

專欄4 "兩縱、兩橫、兩聯"交通運輸主通道

"兩縱":

中寧-平涼-西安、寶雞通道。增建寶雞-中衛鐵路二線,建設銀川-西安鐵路、西安-平涼鐵路;改造升級國道G211(銀川-西安)甜水鎮-慶陽-鹹陽段。

寶雞-天水-蘭州-武威通道。建設西安-蘭州客運專線;建成國家高速公路G30(連雲港-霍爾果斯)永登-古浪段,升級改造國道G312(上海-霍爾果斯)蘭州-永登段。

"兩橫":

中寧-白銀-蘭州-西寧通道。建設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擴能改造包蘭鐵路銀川-蘭州;建設國家高速公路G6(北京-西藏)西寧-日月山口段,升級改造國道G109(北京-拉薩)民和-湟源段、劉寨柯(寧甘界)-蘭州段。

慶陽-蘭州-臨夏通道。建設蘭州-合作鐵路,規劃研究西寧-合作-成都鐵路,開展黃陵-慶陽-平涼鐵路、蘭州中川機場鐵路論證工作;建設國家高速公路G22(青島-蘭州)東山坡-毛家溝段,升級改造國道G312(上海-霍爾果斯)永壽-定西-蘭州段及國道G309(榮成-蘭州)慶陽段、寧夏段、白銀段、定西段、蘭州段,規劃建設蘭州-永靖-臨夏高等級公路。

"兩聯":

平涼-天水-隴南武都通道。規劃建設平涼-天水鐵路。

蘭州-臨洮-岷縣通道。建設蘭州-重慶鐵路、蘭州-成都鐵路;建設國家高速公路G75(蘭州-海口)臨洮-岷縣段,升級改造國道G212(蘭州-重慶)蘭州-臨洮-岷縣段。

區域內交通運輸網路。加強與國家公路、鐵路網路聯接,加快省道、專支線鐵路及主通道聯絡線規劃與建設,構建白銀、平涼、定西、慶陽、臨夏、樂都等區域性交通運輸樞紐,加快公共客貨運樞紐場站建設,提高縣際及通縣公路的技術等級,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和行政村通班車工程,完善區域內部連通網路。加強具有航運價值和具備條件的黃河航道整治,提升航運能力。

新建一批通用機場。形成布局科學、乾支結合、結構合理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路。

專欄5 交通建設重點項目

鐵路。同心-紅會鐵路、西安-平涼鐵路增建二線、天水-哈達鋪鐵路,規劃研究區域性城際鐵路。

公路。彬縣-麟遊-扶風-眉縣、正寧-寧縣-長武、渭源-武都、靜寧-莊浪、莊浪-張家川-麥積區、調令關(陝甘界)-寧縣、華池-環縣、華池(打扮梁)-慶城、通渭-隴西、會寧-靖遠、古浪大靖-武威豐樂、雙塔-黃羊-金山、臨洮-渭源、臨夏-合作、景泰-中川、白銀-中川機場、彭陽-鎮原(北石窟)-肖金、西吉-靜寧、涇原-六盤山-西吉-須彌山-海原、中川-永登-互助-海晏、臨夏-共和、天祝-樂都-化隆、川口-大河家、湟源-互助-平安-湟中-湟源、日月-化隆-永登、固原-彭陽等國省幹線公路。

航運。黃河等航道整治,規劃建設臨夏、蘭州、白銀碼頭,黃河貴德-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大河家-寺溝峽河段通航設施與配套工程建設。

機場。蘭州中川、西寧曹家堡、慶陽等機場改擴建,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規劃建設一批通用機場。

水利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根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開發現狀和潛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序調配流域水資源;推進自然降水的收集、儲存;合理分配工農業用水、城鄉用水,嚴格用水總量控制。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高效利用。全面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建立水權交易市場,完善節約用水機制。

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堅持全面節水和適度調水相結合,完善甘肅引洮供水二期等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積極推動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設,提高工業能源基地及城鎮用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區末級渠系配套,實施渭河、洮河、湟水和涇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綜合治理。加強城鎮防洪體系建設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

加強節水設施建設。大力推廣使用先進節水技術和節水設施,提高水重複使用率和灌溉有效使用率。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進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建設高效輸配水設施,因地制宜推廣滴灌和渠道襯砌、管道輸水等節水措施。積極建設循環用水系統,加快重點企業節水改造,鼓勵利用再生水。

專欄6 水利建設重點項目

重點水庫工程。規劃建設東莊、普化、馬蓮河、小盤河、三里橋、高窯、盤口、兔里坪、新集、曲溪、楊家、夕昌、西納川、石景河、蔡家溝、石家峽、八隻窯等大中型水庫。

調水、引提水工程。實施引大濟湟調水、引洮供水二期、寧夏中南部地區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等引調水工程。開展白龍江引水、葫蘆河引水、段家峽引水、西吉西部引水等引提水工程和甘寧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靖會工程甘溝改擴建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重要河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實施渭河、大通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涇河、祖歷河、千河、莊浪河、清水河、苦水河、葫蘆河、南川河等列入《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和綜合治理規劃》的中小河流治理。

重點灌區工程。實施寶雞峽、段家峽、馮家山、靖會、興電、洮河、三電、和電、劉川、甜水堡、擁憲渠、北塬灌區、渭惠渠、中泉、旱平川、蘆陽紅光、湟水北乾渠及西乾渠、李家峽水庫北乾渠、公伯峽南北乾渠、積石峽水庫北乾渠、固海、鹽環定、寧南山區庫井等灌區及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湟水流域、黃河沿岸土地開發整理及節水灌溉工程。

能源

完善能源供應體系。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最佳化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有序推進黃河、洮河等水電梯級開發。加大石油、煤炭、煤層氣、天然氣、頁岩氣等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加快煤電基地和坑口電廠建設。積極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進煤層氣資源規模化開發利用。加快城市、重點城鎮和園區氣化步伐,實施重點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與清潔能源改造工程。推進電網和油氣管道建設。加強骨幹電網建設,最佳化電網布局,加快發展送端電網,保障電力供應。加快城鄉電網升級改造,開展電網智慧型化建設,提高區域電力應對自然災害和保障經濟發展的能力。加快石油管道及附屬設施工程建設,加強天然氣管網建設,提高輸送能力,建設城市供氣支線以及輸配站和城市管網工程。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提高農村生產生活用電保障能力。

專欄7 能源建設重點工程

煤炭。建設寧正、甜水堡等礦區,麟遊園子溝、崔木,長武胡家河、孟村,環縣馬福川、毛家川,寧縣新莊等煤礦;勘探環縣、合水、鎮原、寧縣、華池、靈台、涇川、會寧、古浪、同心韋州、原州炭山等煤炭資源。

石油、天然氣。開發慶陽、涇鎮油田等油氣資源和隴縣、千陽、麟遊、靈台、崇信、合水、正寧、環縣、慶城、寧縣等煤層氣資源;勘探長武、彬縣、涇川、崆峒、崇信、彭陽等油氣資源。

電力。建設鹹陽熱電、寶雞熱電、蘭州熱電、正寧電廠一期、武威熱電、天水熱電、西寧熱電、固原熱電等電站項目;建設亭口水庫高壓電站、靖遠黃河靖南、白馬浪、老龍潭、大河家二級等水電站。

電網。建設蘭州東-天水-寶雞、西寧-湟源-格爾木、互助-永登等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研究建設隴東-江西±8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建設定西、臨夏、平涼、白銀、慶陽、蘭州、古浪、固原、湟中、民和、華電海原曹窪等330千伏輸變電工程。

新能源。建設麟遊、千陽、永壽、古浪、通渭、白銀、固原、華電海原等風力發電廠和隴縣、淳化、慶陽、白銀、定西、同心、彬縣太陽能光伏發電及固原、華電海原風光互補發電。

通信和信息化

加快現代通信網路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通信網路,重點建設城鄉寬頻網路、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微波通信、衛星通信等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消除已通電20戶以上自然村和交通沿線通信盲區。積極推進城市光纖接入,推動光纖進社區、通行政村。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建設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縣、鄉、村三級廣播系統。

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以農業與農村信息化、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為重點,不斷延伸經濟社會領域的信息服務,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地理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移動電子商務。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應急網路保障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通信能力和網路信息監測、預警、管控能力。

城鎮基礎設施

加強城鎮道路建設和改造,建設便捷的城鎮道路系統,實現城際、城鄉間互聯互通,改善城市公交和城鄉客運基礎設施條件。完善中小城鎮給排水、供氣、供熱等公用設施。加快城鎮供水管網改造和中水管網建設,完善公共建築和住宅小區節水配套設施,大力普及生活節水器具。開展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城鎮園林綠化。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加強城鎮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建設宜居城鎮。

產業發展

依託優勢資源,堅持市場導向,加快結構調整,最佳化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特色明顯、競爭力較強、生態環境友好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區域發展和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農業

特色農業。依據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特點,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積極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建設一批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圍繞市場需求,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要求,推進地域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馬鈴薯、小雜糧、玉米、中藥材、蘋果、紅棗等地方優勢農產品,加強專用小麥、馬鈴薯和油菜等種子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推進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壓砂瓜、啤酒大麥、釀造葡萄和苦水玫瑰等特色農產品生產。有序發展優質牧草業和牛、羊等畜牧業。合理髮展庫區生態漁業和冷水性特色漁業。推動綠色和有機產品認證及國家地理保護標誌的申請和認證。

農產品加工業。依託特色優勢農產品基地,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初級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進一步發展馬鈴薯精製澱粉、變性澱粉及其衍生物系列產品,提高加工檔次和綜合效益。整合現有牛、羊肉加工企業,培育大型清真牛羊肉加工企業,積極發展牛羊肉細分割和精深加工,大力開拓阿拉伯國家市場。

逐步培育苜蓿草粉、草餅、草顆粒、葉蛋白為主的牧草加工產業,不斷拓展草產品市場。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飲片、製劑、果蔬、魚產品加工等產業,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

農業服務體系。完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健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檢測認證、農業環境監測、信息技術、農業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機安全監理等服務體系。健全和完善基層農業技術服務網路,改進農技推廣手段,提高農技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推廣旱作品種,促進旱作農業技術套用。

農業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健全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倉儲、物流設施。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馬鈴薯、蔬果、中藥材、畜產品、水產品等集散中心、專業交易市場和跨區域加工配送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推進農產品網上推介、洽談和交易,開闢農產品流通的綠色通道。完善市場中介服務,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村經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參與市場建設。

專欄8 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馬鈴薯生產基地。永壽、長武、安定、通渭、渭源、臨洮、漳縣、會寧、榆中、莊浪、古浪、東鄉、互助、樂都、西吉、原州、海原等。

制種基地。扶風、麟遊、安定、通渭、渭源、臨夏、莊浪、靖遠、景泰、和政、湟中、互助、原州、西吉等。

蘋果生產基地。淳化、長武、彬縣、扶風、永壽、千陽、靜寧、涇川、莊浪、崆峒、慶城、西峰、寧縣、鎮原、合水、正寧、甘谷、秦安、麥積、秦州、靈台、民和等。

高原夏菜基地。千陽、隴縣、長武、榆中、永登、皋蘭、平川、隴西、武山、涇川、慶城、臨洮、臨夏、永靖、靖遠、古浪、白銀、清水、樂都、平安、循化、原州、西吉、彭陽等。

花卉苗木生產基地。扶風、彬縣、永壽、淳化、榆中、臨洮、岷縣、麥積、甘谷、涇川、寧縣、正寧、慶城、臨夏、康樂、永登、湟中、民和、樂都、隆德、涇源、原州等。

壓砂瓜生產基地。靖遠、同心、海原、皋蘭、永靖、會寧等。

啤酒大麥生產基地。永登、皋蘭、景泰、臨洮、通渭、渭源、永靖、廣河、臨夏等。

釀造葡萄基地。千陽、淳化、麥積、同心等。

中藥材生產基地。隴縣、麟遊、永壽、彬縣、安定、通渭、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華亭、甘谷、秦州、會寧、和政、清水、靖遠、康樂、樂都、互助、民和、隆德、彭陽、同心等。

乾果基地。永壽、隴縣、麟遊、長武、彬縣、千陽、永靖、靖遠、甘谷、景泰、平川、華亭、武山、清水、麥積、秦州、慶城、鎮原、樂都、民和、同心、海原、彭陽等。

畜禽產品基地。隴縣、淳化、彬縣、扶風、永壽、千陽、麟遊、臨夏、康樂、廣河、東鄉、靖遠、會寧、安定、隴西、臨洮、岷縣、景泰、白銀、崇信、莊浪、靜寧、崆峒、張家川、清水、秦州、寧縣、正寧、古浪、湟源、湟中、化隆、同心、涇源、彭陽等。

工業

能源化工與鹽化工。加快科技創新和新技術利用,加強企業整合重組,推進隴東、渭北和固原等能源化工和鹽化工集聚發展。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有序發展煤制天然氣、烯烴、乙二醇、甲醇和煤炭間接液化及其衍生物下游產品等現代煤化工,適度發展石油煉化深加工,大力推進石化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延伸產業鏈,發展高效複合肥、農作物專用肥等農用產品和催化劑、生物化工等下游精細化工產品。加快形成純鹼、燒鹼、聚氯乙烯單體及下游產品的鹽化工產業鏈。

冶金與新型建材。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加快有色冶金產業發展,重點推進有色金屬產業技術改造和升級,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有序推進鋁土、鉛鋅、銅等資源開發利用。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型建築材料,重點發展非粘土類空心製品、混凝土砌塊,加快推進以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廢渣為原料的新型牆體材料生產套用。

生物醫藥與加工製造業。依託區域內豐富的當歸、黃芪、黨參、枸杞等中藥材資源,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重點發展中藥飲片加工和成藥製劑加工,積極發展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等相關產業。積極發展電工電氣、太陽能光伏材料等產業和礦山機械等裝備製造產業。大力發展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加工,適度發展製革和皮革製品業。

旅遊與文化產業

壯大文化產業。搶救、整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力度,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申報工作,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加大扶持力度,深入發掘始祖文化、絲路文化、河湟文化和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結合傳統民族節慶,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動。推進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文化產業聚集區發展,做大做強以絲路花雨等為代表的歌舞、影視、戲劇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藝術精品,構建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多層次的文化產業格局。採取政府扶持、社會投入和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多途徑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

專欄9 文化產業發展重點

文化活動。包括法門寺佛教文化節、九成宮隋唐文化節、永壽槐花節、彬縣大佛旅遊節、崆峒文化節、伏羲祭祖文化節、塔爾寺曬大佛、夏宗寺六月六花兒會、天水伏羲大典、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農耕文化節、臨夏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七彩互助花兒會、中國國際藏毯展覽會、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固原六盤山山花旅遊節、隆德民俗文化節、涇源踏腳舞文化藝術節等。

藝術精品。包括盛世法門、印象九成宮、黃帝問道、西王母樂舞、夢回隴西堂、王駱賓花兒情、青海平弦、天域天堂等。

特色手工藝品。包括洮硯、刻葫蘆、水車模型、剪紙、皮影、香包、磚雕、漆雕、刺繡、紙織畫、泥塑、排燈、布藝、金石、保全腰刀等地方特色藝術精品的創作與生產。發掘旅遊資源。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以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重要歷史文化古蹟、陝甘寧革命舊址等為依託,以六盤山、麥積山、崆峒山、法門寺、塔爾寺、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等為重點,加大旅遊景區開發力度。突出主題旅遊,大力發展紅色經典、民族風情、佛道教文化、生態休閒旅遊,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形成特色品牌。加強旅遊資源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增強旅遊產業的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繼續支持六盤山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

專欄10 旅遊組團和精品線路

陝甘寧紅色旅遊組團。長武亭口革命舊址、淳化爺台山革命舊址、彬縣龍高革命舊址、會寧紅軍長征會師舊址、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通渭榜羅鎮革命遺址、蘭州八路軍駐蘭辦事處舊址、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即南梁政府舊址)、環縣山城堡戰役遺址、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界石鋪紀念園、固原六盤山長征紀念館、西吉將台堡一、二方面軍會師紀念碑、西吉興隆單家集紅軍長征遺址、涇源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同心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舊址、彭陽任山河烈士陵園、紅軍西征紀念園、豫旺堡紅軍總指揮部舊址等景區。

精品路線:蘭州-定西-白銀-固原-慶陽-鹹陽;銀川-吳忠-固原-平涼-寶雞。

回藏風情、草原風光旅遊組團。蓮花山、臨夏穆斯林風情園、岷縣洮河-迭藏河風情線、湟源日月山文成公主廟、循化街子撒拉族駱駝泉和十世班禪故居、互助土族風情園、海原民族古鎮、原州同心民族風情街、隆德紅崖老巷子民俗文化村等景區。

精品路線:西寧-湟中-湟源-互助-西寧;西寧-循化-臨夏;蘭州-臨洮-康樂(岷縣)-蘭州;固原-同心-吳忠-銀川;蘭州-臨夏-合作-九寨溝。

著名佛教道教名勝旅遊組團。崆峒山、麥積山、須彌山、南華山、法門寺、塔爾寺、大佛寺、炳靈寺、雲崖寺、昭仁寺、瞿曇寺、夏宗寺、慈善寺、龍門洞、金佛溝等景區。

精品路線:寶雞-天水-平涼-固原-銀川;西寧-湟中-樂都-蘭州-永靖-蘭州。

古絲綢之路旅遊組團。涇川大雲寺-王母宮和北石窟、南石窟、大佛石窟、崆峒山、麥積山石窟、天水伏羲廟、甘谷大象山、武山水簾洞、秦州南郭寺、玉泉觀、隴西李氏祠堂、炳靈寺石窟、須彌山石窟、民和古鄯東溝瀑布群、固原博物館、隴縣大震關和秦漢蕭關、隋唐石門關等景區。

精品路線:蘭州-定西-隴西-甘谷-武山-天水;西寧-民和-永靖-蘭州;鹹陽-彬縣-長武-涇川-平涼-固原-白銀-武威。

歷史文化旅遊組團。麟遊九成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彬縣公劉墓、扶風周原遺址、千陽秦漢帝王行宮遺址、淳化甘泉宮和秦直道遺址、天水伏羲廟、秦安大地灣遺址、秦州三國古戰場、李廣墓、慶陽周祖陵、臨洮馬家窯文化、漳縣汪氏文化、皇甫謐文化園、永登魯土司衙門、榆中青城古鎮、明長城、民和喇家遺址、樂都柳灣彩陶遺址和古南涼遺址、固原戰國秦長城和開城安西王府遺址、彭陽朝那城、隆德宋金古城等景區。

精品路線:寶雞-隴縣-張家川-天水-臨洮-蘭州;鹹陽-淳化-彬縣-慶陽-平涼-固原-銀川;蘭州-永登-民和-樂都-西寧。

生態休閒旅遊組團。淳化涇河大峽谷、彬縣侍郎湖、千陽千河濕地公園、隴縣龍門洞、關山草原、麟遊安舒莊森林公園、榆中興隆山和官灘溝、永靖黃河三峽、和政松鳴岩和古動物化石博覽園、漳縣貴清山、遮陽山、景泰黃河石林和壽鹿山國家森林公園、渭河源國家森林公園、太統山森林公園、子午嶺、靈台荊山森林公園、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涇源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森林公園、隆德白樺林大峽谷等景區。

精品路線:鹹陽-淳化-彬縣-千陽-隴縣-靈台-平涼;蘭州-永登-互助-西寧;天水-武山-漳縣-渭源-臨洮-和政-臨夏;平涼-涇源-固原-中衛-白銀。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加強重點景區與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聯接線建設,形成以鐵路、公路和航空相結合的旅遊立體交通系統,加強區域內外旅遊線路的銜接。健全景區道路、供水供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通信、景區標識、安全防護設施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服務和管理體系,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提升"食、住、行、游、購、娛"等環節整體服務水平。

開發多元化旅遊產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養生旅遊、森林旅遊、會展旅遊、戶外運動探險等項目,培育地方品牌旅遊節慶活動。重點開發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製品、土特產品、工藝品等旅遊商品,滿足不同消費需求。

現代服務業

現代物流業。以中心城市、產業園區為核心,大力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構建通往中亞、中東,連線西北與內地、覆蓋該區域的綜合性物流網路。重點完善與物流相配套的運輸場站、倉儲、商品配送、信息網路服務等設施,加強物流中心建設。大力發展專業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培養一批服務水平高、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物流企業。

商貿服務業。發揮區位優勢,加快構建布局科學、業態多元、運行規範、管理有序、特色突出的商貿服務體系。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服務,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商貿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批發零售貿易市場,打造特色商業街區和專業市場,推進縣城超市、配送中心和鄉村連鎖農家店流通網路建設,最佳化城鄉商貿服務網點布局。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引導住宿餐飲業規範發展。金融服務業。提高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擴大服務範圍,完善城鄉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培育發展地方金融機構,鼓勵股份制銀行在區域內設立分支機構。增加農村金融網點。培育多元化農村金融機構,加快推進村鎮銀行建設,探索發展新型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完善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形式,拓展扶貧開發融資渠道。開展農業保險和貸款擔保業務。

高技術服務業。圍繞能源、化工、礦產資源、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需求,提升研發設計服務能力,完善科技中介體系,促進國內外科技成果向區域內轉化。以涉農服務為重點,大力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生物農業技術的推廣套用。依託農村通信系統,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業市場體系,積極發展涉農信息服務。健全農產品檢測服務體系,完善基層服務網路。

第五節 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協作

發展循環經濟。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節約優先的原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節能減排科技示範工程,推廣低碳技術。以能源基地為重點,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示範推廣工程,建設一批循環經濟基地。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嚴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產業,提高企業水平,加快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承接產業轉移。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承接東中部較發達地區和周邊大城市相關產業轉移。引進一批就業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採取多種形式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把承接產業轉移與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結合起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

促進產業園區集約發展。統籌規劃產業園區,科學確定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大力推進園區整合發展,加強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最佳化、產業集聚、用地節約、配套完善、特色突出的產業園區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園區適當擴區升級。

建立健全產業協作發展機制。促進產業最佳化布局,重點建設慶陽、定西、白銀、固原、樂都等特色產業聚集區,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形成優勢資源共同開發、產業園區共同建設、發展利益共享的產業協作發展格局。支持異地興辦產業園區,建立健全資源互補、基礎共建、產業共有、利益共享、環保共擔的機制。推進跨省跨區域產業協作。

產業化扶貧

扶持特色優勢產業。立足資源特點、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重點支持馬鈴薯、草畜、果蔬、經濟林、中藥材和旅遊等覆蓋面大、帶動力強、比較優勢突出、扶貧效益明顯的產業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強化基地建設,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

創新產業組織形式。按照產業化扶貧要求,重點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和扶貧龍頭企業、小微企業等能夠直接帶動貧困農戶增收的產業組織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新型產業組織發展。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產業組織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農戶積極參與產業化全過程並分享收益,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形成穩定利益關係,實現共同發展。支持扶貧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效對接。鼓勵企業在區域內建立產業基地,帶動貧困農戶增收。支持企業優先吸納安置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積極探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新形式。

第六章 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城鎮布局,加快小城鎮與村莊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不斷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

第一節 小城鎮與村莊建設

小城鎮建設。加強小城鎮建設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商貿流通、加工製造、民族文化、旅遊度假等特色城鎮,支持一批交通區位優、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城鎮發展成為中心鎮。加大小城鎮道路、電力、供水、供氣、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和設施建設,完善城鎮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小城鎮人口集聚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適度集中。

專欄11 重點建設小城鎮

商貿流通。潤鎮、東南、召公、常寧、兩亭、草碧、車塢、洪家,驛馬、和平、中川、康家崖、河畔、巉口、文峰、首陽、會川、甘泉、龍山、灘歌、南湖、威戎、四十里舖、和盛、永和、達板、三甲集、三岔、土橋、甘溝驛、東灣、大河家、青城、石洞、上沙窩、內官營、菜子、郭城,多巴、攔隆口、城關、峽門、李二堡、碾伯、丹麻、五十、巴燕、扎巴、積石,三營、開城、三河、張易、聯財、沙塘、興仁、新營、將台、古城、寨科等。

加工製造。亭口、絳帳、相公、崔木、水溝、東風,連城、大靖、新窯、肖金、折橋、金集、東華、策底、榆林子、喜泉,上新莊、甘河灘、川口、壽樂、雨潤、威遠、甘都,頭營、王窪、白陽、吉強、太陽山、樹台等。

民族文化。固關、磐安、蓮花、朝那、安口、平泉、紅水、隴城、什字、河灘,古鄯、高廟、加定、群科,海城、豫海、西安、興隆等。

旅遊度假。法門、九成宮、永平、溫水、方里,什川、土門、榜羅、閭井、新添、洮陽、松鳴、麥積、洛門、悅樂、太白、曲子、鹽鍋峽、蓮麓、四龍、董志、水川、中泉、界石鋪,魯沙爾、官亭、瞿壇、南門峽,六盤山、涇河源、香水、預旺、下馬關、平峰等。

村莊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科學編制村莊規劃。適度集中建設居民住房,免費為村民提供經濟安全適用、節地節能節材的住宅設計圖樣,並提供建設指導。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交通沿線等人口聚集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中心村。

第二節 農業生產條件

農田水利建設。積極實施集雨補灌工程。改善公路、場院、荒山坡面和人工防滲集流面收集雨水的效果,提高水窖、旱井和水池蓄水能力,充分利用天然雨水抗旱補灌、保苗增收。加強以節水灌溉設施為主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縣開展小農水重點縣建設。

土地整治與農田改造。推進土地整治工作,加快災毀耕地復墾。加大山區、高塬區和丘陵區坡改梯建設力度,提高川地、緩坡地基本農田建設水平。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實施鹽鹼地改良、移土培肥、土地有機質提升等工程,逐步提高耕地質量。加強農業生產田間路建設。

鄉村道路建設。進一步實施鄉村通達、通暢工程,實現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推進村級道路向村民小組、居民點延伸。提高道路管理養護水平。加強便民橋建設。

第三節 農村生活條件

積極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繼續建設和完善集雨設施,解決農村飲水困難。支持重點村鎮實現集中供水和配套排水,鼓勵城鎮區域供水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加強村內道路橋樑建設,逐步實現村內道路硬化,改善人行便道路況。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實現農村客運公交化。積極推廣套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推進省柴節煤爐灶炕升級換代,加強技術服務。改進農村沼氣建設,完善沼氣技術服務。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重點解決貧困農戶住房安全問題。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控制面源污染,綠化美化村莊,改善人居環境。

專欄12 農村危房改造

D級危房翻建,C級危房修繕加固,戶均面積為40-60平方米。對於扶貧對象,專項扶貧資金還可給予適當補助。

第四節 整村推進與扶貧搬遷

整村推進。科學編制貧困村整村推進規劃。加大專項扶貧投入,統籌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源,圍繞改善生計、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重點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和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貧困村整體脫貧致富。

扶貧搬遷。堅持自願原則,積極引導生存環境惡劣和缺乏發展條件的民眾通過有土安置、勞務轉移等形式實施扶貧搬遷。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支持後續產業發展,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範圍

省份地市名縣名
寧夏回族自治區 固原市(西海固) 原州區、海原縣、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
吳忠市 同心縣

青海省
西寧市 湟中縣、湟源縣
海東市 樂都區、民和縣、互助縣、化隆縣、循化縣
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市、臨夏縣、
定西市 安定區、通渭縣、隴縣、渭源縣、臨兆縣、漳縣、岷縣
慶陽市 慶城縣、環縣、華池縣、正寧縣、寧縣、鎮原縣
平涼市 崆峒區、靈台縣、莊浪縣、靜寧縣、涇川縣
白銀市 靖遠縣、會寧縣、景泰縣
武威市 古浪縣
天水市 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縣、麥積區
蘭州市 永登縣、皋蘭縣、榆中縣
陝西省 寶雞市 扶風縣、隴縣、千陽縣、麟遊縣
鹹陽市 永壽縣、長武縣、淳化縣

發展歷程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1982年開始實施的“三西”(河西、定西、西海固)地區扶貧開發,是我國扶貧開發史上第一個有計畫、有組織、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行動。

2012年8月23日電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3日在甘肅省定西市召開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啟動會。

2013年5月13日,交通運輸部在固原市召開了六盤山片區扶貧攻堅部省協調推進會。

規劃

總體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六盤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規劃》提出,要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規劃》明確,六盤山片區的戰略定位是“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循環經濟創新區、文化旅遊重要目的地、國家向西開放重要樞紐、黃河流域生態修復重點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規劃》提出了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一是到2015年,現代旱作節水農業、能源化工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得到最佳化,循環經濟發展初見成效,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二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得到扭轉,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規劃》還明確了六個方面的建設任務和基本要求。一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產業發展,三是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四是促進就業與加強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五是推進社會事業發展與公共服務均等化,六是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時,《規劃》還從改革創新、政策支持和組織實施三個方面明確了規劃實施的保障體系。

交通規劃

一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到2020年實現片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其中“十二五”將建設700公里通鄉瀝青(水泥)路、2.5萬公里通村瀝青(水泥)路,同時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資源路、旅遊路的建設和改造。

二是強化國省幹線公路改造,到2020年實現片區所有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其中“十二五”將新改建國省幹線公路2100公里,實現區域內聯通。

三是加快農村客運發展,到2020年實現片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班車。其中“十二五”將改造建設40個老舊縣城客運站,新改建339個鄉鎮等級客運站和8021個建制村汽車停靠點、招呼站或候車亭(牌)。

四是完善交通安保設施,到2020年實現片區公路服務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交通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五是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進一步提高片區普通公路建設的補助標準。其中“十二五”計畫用於片區交通建設的車購稅資金將超過400億元,普通國道、省道升級改造補助標準分別提高近40%和30%,通鄉鎮和建制村瀝青(水泥)路建設補助標準分別提高30%和4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