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種習俗

農業生產習俗。普寧等地在水稻浸種時要舉行擇吉、驅邪和祭神三樣儀式。早造浸種的時間一般選在正月初四之後的吉日,水稻種子用清水洗乾淨後,要鄭重其事地噴灑七色花水(七種吉祥花草浸過的水),以驅魔瘴、辟邪氣、祈求稻種能在潔淨的環境中發芽成長,免受病蟲害的侵擾。以上儀式完成之後,人們要帶著祭品,到培育秧苗的田頭,擺上祭品,燒香祭拜土地伯公,祈求土地神保佑稻種粒粒發芽,豐調雨順,豐收大吉。

習俗

普寧縣農村,在有關水稻生產上,流傳著這樣的俗話:“豬母肥,豬仔乳(壯)。”“種芽吐得粗,秧苗長得壯。”為確保一年二造的水稻生產豐收,農民在選擇優良種籽的基礎上,十分重視抓好浸種這個首要的生產環節。

步驟

擇吉。即是選擇風和日麗的良好日子浸種。特別是早造生產,浸種時,一定要在正月初四之後擇吉浸種。傳說這一天,上天述職眾神,都回歸地上崗位就職,故農民在正月初四後選擇吉日浸種,就能得到神的保佑。
驅邪。即把水稻種籽用清水沖洗乾淨後,鄭重地噴灑“七色花水”(採摘七種象徵吉祥花草浸過的聖水),驅魔瘴,辟邪氣,以祈種籽能在潔淨的環境裡,萌發粗壯種芽。
保溫。把噴灑過七色花水的種籽裝在竹籮里,上面復蓋上稻草,反覆幾次浸在水裡,後撈上來再用60~80%的熱水沖淋,消毒加溫,爾後放置於溫度適宜的地方或陽光下,保持適應種籽育芽的溫度,加速種籽破殼吐芽。
祭神。以上三個環節辦妥之後,人們便帶著祭品,到選為培育秧苗的田頭上,擺上祭品,燒香祭拜土地伯公,祈求土地伯公保佑種籽粒粒萌發粗芽;播種後,落地生根,指日繁殖成葉綠莖壯的好秧苗。
解放後,隨著科學知識的傳播,浸種俗儀中那些迷信色彩成份逐步被摒棄,代以科學的方法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