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汕尾市海豐縣]

海豐[汕尾市海豐縣]
海豐[汕尾市海豐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海豐取義於“南海物豐”,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3塊紅色根據地之一。 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縣。清雍正九年(1731年)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劃出沿海7鎮為市城區 。全縣轄16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和3個農林場,總人口80多萬人。海豐又是著名的僑鄉。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47萬人 。

基本信息

歷史

海豐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海豐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戰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海豐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

海豐縣 海豐縣

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於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於揭陽戍管轄的範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政府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海豐何時置縣,史存二說。一說漢置,一說東晉鹹和六年,析博羅置。據[唐]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皆記海豐為“漢舊縣”①。晉成帝六年析南海之東為東官郡,海豐縣改隸東官。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後,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在漢代,海豐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東晉鹹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鹹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雲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海豐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並梁化郡、東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豐改屬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循州改為龍川郡,海豐屬龍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龍川郡復為循州,海豐劃東部置安陸縣(今陸豐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安陸縣復歸海豐縣,隸屬嶺南道循州。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為雷鄉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雷鄉州為海豐郡(郡治在歸善)。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為循州,屬循州。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一帶為南漢所轄。大寶元年(958),改循州為禎州,屬禎州。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禎之諱改禎州為惠州,海豐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元代海豐縣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

明代海豐屬廣東布政司惠州府。嘉靖三年(1524)海豐劃出龍溪都合置惠來縣。

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海豐劃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陸豐縣。海豐存興賢、石塘、楊安、金錫4都。舊志稱:縱橫不過270里,即東40里至白沙,東北50里至伯公凹,東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陸豐;西130里至鵝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柵仔嶺,皆抵歸善(今惠陽)。

民國2年(1913)屬廣東潮循道;民國9年撤潮循道,改屬東江綏靖委員公署;民國19年屬第十區行政視察專員公署(包括6縣),後改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此兩部書均為較早文獻典籍。明嘉靖《海豐縣誌》據《通典》持漢建邑說。括海豐、惠陽、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8縣)。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屬東江專區,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屬粵東地區,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屬惠陽專區,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屬汕頭專區,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屬惠陽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縣區域廢都約,實行鄉鎮建制。

1952年春,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2個建制鄉,劃為海豐縣屬。1958年冬原惠陽縣的高潭區又劃為海豐縣屬,至1962年7月高潭區復歸惠陽縣(今惠東縣)。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定地級汕尾市,並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定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1992年底,市城區設出田墘鎮、遮浪鎮,新建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以上兩區屬市政府派出機構。

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託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海豐縣劃出鮜門、赤石、鵝埠、小漠四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的功能區。

2013年底,汕尾市城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梅隴農場、鮜門鎮四地組合成汕尾紅海灣新區。

行政區劃

1949年11月全境解放,縣下設7個區和1個區級鎮,下轄44個鄉和5個鄉級鎮。

1952年冬,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兩鄉劃屬海豐縣,全縣調整為10個區和2個區級鎮,轄145個鄉。

1953年8月,全縣劃為12個區和1個區級鎮,轄135個鄉和2個鄉級鎮。

1954年,根據憲法規定,縣、鄉鎮政府改稱為縣、鄉鎮人民政府委員會。

1956年冬,全縣行政區劃,設12個區和1個鎮區的範圍不變。但下屬的鄉鎮則調整為50個鄉和7個鄉級鎮。

1957年撤銷區一級建制,改為縣直轄鄉鎮建制,全縣編並為28個大鄉鎮(3鎮25個鄉)。3鎮即:海城、汕尾、馬宮。25個鄉即:守望、公平、平東、梅隴、東港、梅南、鮜門、赤石、鵝埠、紅草、赤坑、沙港、陶河、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聯西、東品、流安、香洲、赤山、三新、黃羌。

1958年9月,全縣撤鄉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建制,公社直轄農業大隊和居民委員會,直至1983年10月。從人民公社的成立至公社的撤銷,歷時25年,建制區劃分分合合,變更如下:

1958年9月,全縣建立14個人民公社:海城、公平、梅隴、鮜門、紅草、赤坑、田墘、捷勝、可塘、陶河、聯安、東涌、汕尾、高潭。下轄135個農業大隊、居民委員會(不包括高潭公社的隊數,下同)。

1959年,增設圓墩、遮浪、馬宮3個公社。全縣為17個公社216個農業大隊。

1960年,撤銷圓墩公社,改置鵝埠、赤石2個公社,全縣為18個公社,248個農業大隊。

1961年,全縣設海城、汕尾、高潭3個大區,1個鎮(汕尾鎮)和30個公社(除原設公社外,增設赤山、附城、聯河、三新、漁業、黃羌、平東、香洲、芳榮、寶溪、大河、守望12個公社),481個大隊(420個農業大隊,44個漁業大隊,17個居委會)。

1962年7月,高潭區所屬的高潭、寶溪、天河3個公社劃歸惠東縣,又增設淺沙、倉刀、陳厝陂3個公社,全縣為1個鎮30個公社478個大隊。

1963年合併公社,全縣改設為1個鎮、18個公社,即:汕尾鎮、海城、三新、公平、黃羌、梅隴、鮜門、鵝埠、赤石、紅草、馬宮、赤坑、田墘、遮浪、捷勝、可塘、聯安、陶河、東涌公社,167個農業大隊,32個漁業大隊,23個居委會。

1964年春,增設香洲公社。

1965年,撤銷三新公社,增設小漠、蓮花山、大湖3個公社。

1966年,增設海城鎮,全縣為2個鎮,21個公社,231個農業大隊,26個漁業大隊,21個居委會。

1974年,增設城東公社、平東公社,全縣為2個鎮、23個公社,288個農業大隊,23個漁業大隊,20個居委會。

1983年10月,香洲公社並人汕尾鎮,全縣為2個鎮和22個公社,331個農業大隊,30個漁業大隊,37個居委會。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後,至1983年新憲法公布前,農村的基層政權一直是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轄大隊、生產隊。1968年後,公社、大隊管委會改為公社、大隊革命委員會。1982年中央提出政社分開,1983年憲法規定:農村基層政權為鄉、鎮。海豐於1984年3月撤銷公社體制,設鎮建鄉,建立鎮、鄉政權,原公社管理機構設為區公所,作為縣政府的派出機構。全縣劃為22個區和4個區級鎮,225個鄉和9個鄉級鎮,4個國營農林場,1個縣直大型水庫(區級);不需設立鄉政權的4個區級鎮和梅隴農場下轄20個居委會、25個農業管區、9個漁業管區。

1987年,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全縣撤區建鄉(鎮),除保留原有的海城、汕尾、梅隴、公平4個鎮建制外,新設定小漠、鵝埠、赤石、鮜門、聯安、紅草、馬宮、陶河、田墘、東涌、捷勝、遮浪、赤坑、可塘、黃羌、平東、大湖17個鎮和蓮花山、城東、附城3個鄉建制。原各區所轄區劃分別由新設定的鄉(鎮)管轄。

2011年底,全縣轄16個鎮。16個鎮是:海城鎮、梅隴鎮、附城鎮、聯安鎮、陶河鎮、可塘鎮、赤坑鎮、公平鎮、城東鎮、黃羌鎮、平東鎮、鵝埠鎮、赤石鎮、鮜門鎮、小漠鎮、大湖鎮。有232個村民委員會、4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另外,黃羌林場4個村委會,梅隴農場7個管區、1個科研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海豐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沿海,東與陸豐縣毗鄰,西北與惠東縣、紫金縣接壤,北倚蓮花山脈,南臨南海。地理坐標在東經114°54′~115°37′,北緯22°37′~23°14′之間。縣治在海城鎮。公路,從縣城至廣州290公里,至深圳197公里,至汕頭177公里,至香港227公里;水道,從汕尾港出海至香港81海里(150公里),至廣州179海里(332公里)。

氣候

海豐縣地處北回歸線南緣,屬南亞熱帶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常年氣溫宜和、雨量豐沛、光能熱量充足。夏季長,溫高雨多且濕度大,多盛行西南風,常有雨澇、颱風等氣象災害出現;冬季短,稍冷,雨少且較乾燥,無雪少霜;夏前秋末氣溫適中,宜於作物生長。一年四季,綠葉常青。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縣境植被屬南亞熱帶季風常綠林植被。自然植被組有:闊葉林植被組、針葉林植被組、灌叢植被組、草叢植被組及沼澤水生植被組。人工植被組有:農業植被組、果林植被組、用材林植被組、竹林植被組及沿海防護林植被組。其類型有常綠闊葉林植被、落葉闊葉林植被、針葉林植被、灌木狀竹叢植被(山間赤竹、掃帚竹、甜竹、封菁、苦竹、石竹)、草叢植被、藤本植被、草甸植被、沼澤植被、水生植物植被等。

其分布為:西部及西北部的山地區植被類型較多,且覆蓋率高;東南部稍為差些,中部平原地區以農業植被居多。海拔250米以上的自然植物為馬尾松、杉木、紅花荷、荷木、黃杞、青崗、毛櫟、石柯、竹葉櫟、大頭茶、香港楠、鈍葉樟等組成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林、混交林;人工植被有杉木、麻櫟、竹、油茶、棕櫚等經濟林。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人工植被以杉木、濕地松、茶樹、柑桔、桃、李、梨、梅、海棠、芒果及農業作物等為主;自然植被有馬尾松、崗松、鷓鴣草等組成的灌木叢。沿海港灣灘涂生長有紅樹林植被、草本植被等。水生植物以昆布、馬尾藻、羊棲菜、海帶、海蘿、水浮蓮等為主。

動物資源

一、獸類

家養的主要有豬(長白、杜洛克、盤克等引進品種)、牛(水牛、黃牛)、羊、騾、犬、貓、兔(日本大耳兔、“美國白”、華系“安哥拉”等)、水貂等。野生的主要有野生羊、獾、鼬、水獺、野兔、刺蝟、山豬、箭豬、黃猄、黃狼、豺、豹狸、果子狸、蘇門羚、鼠(家鼠、田鼠、鼴鼠)、松鼠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豺、蘇門羚等。

二、禽類

家養的以雞(石岐雜、紅布羅、蒲田雞等良種)、鵝、鴨(麻鴨、瘤鴨、泥鴨、松香黃、北京雜交等)、鴿、鵪鶉等為主。野生常見的有喜鵲、烏雅雁、蒼鷺、鷹、鶴、百舌、雉、鶩(野鴨)、翡翠、麻雀、啄木鳥、白鷳、杜鵑、貓頭鷹、鶚、黃鶯、雲雀、燕子、草鴞、鷓鴣、斑鳩、夜遊鶴、鸕鶿、海鵝、岸鵝、海鷗、海燕、山雞、紅腳水鴨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海鸕鶿、鳶、鴉鵑等。

三、爬行類

毒蛇有竹葉青、蝮蛇、尖吻蝮(又名五步蛇)、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無毒蛇有赤鏈蛇、三線錦蛇、廣蛇、索蛇、草游蛇、翠青蛇、魚游蛇、蟒蛇等。其他還有黃蟮、壁虎、石龍子,蝸牛、蜴蜥、蚯蚓以及平胸龜、烏龜、黃喉水龜、三線閉殼龜(金錢龜)、花龜、黿、鱉、鱟等。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黿和蟒蛇等;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穿山甲、三線閉殼龜、虎紋蛙等。

四、昆蟲類

常見的有蠶、蜜蜂(包括義大利蜂、中國蜂、喀蘭阿蜂)、蚱蜢、蟋蟀、蛄螻、蒼蠅、蚊子、蚱蟬(知了)、螳螂、蜈蚣、地鱉蟲、白蟻、螞蟻、蝴蝶、蜻蜓、蝗蜓等。

人口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總人口升至43391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57571人。新中國成立以後33年間,人口發展之快是任何歷史時期都無可比擬的。這種增長是自然增長為主體,平均每年遞增2.11%。到1987年,全縣人口為884460人。38年間,年均遞增為2.243%。人口翻番時間為31年。

2014年末戶籍人口83934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411173人,男性436771人,女性402573人。全縣常住人口為81.37萬人,增長6.8‰,城鎮化率為62.49%。據計生部門統計年報顯示,全年出生人口9305人,出生率為12.07‰;死亡人口4275人,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2‰ 。

海豐是廣東僑鄉之一。早在宋朝、明朝,海豐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數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國時期仍絡繹不絕。時至今日,居住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豐屬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有53.7萬人,相當於國內本縣總人口的60%。華僑、華人、歸僑、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屬在海豐人民的經濟及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為發展海豐文化教育事業,振興海豐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華人華僑組織有:惠州十屬公會、香港海陸豐同鄉會、澳門海陸豐同鄉會、新加坡惠州會館、檳城惠州會館、蘇利南中華會館、香港海豐商會、印尼棉蘭惠州會館、新加坡海陸豐會館、森美蘭海陸會館。

海豐歷史上就是屬於廣東惠州府的大家庭,是惠州十屬,海豐人屬於廣義上的“惠州人”,海外的海豐華人一般加入當地的惠州會館,認為自己就是惠州府海豐縣人。當今海豐傳統活動中仍然保留惠州府的文化身份認同,比如,在祭祀時會說自己是惠州府海豐縣哪個鄉里人。

交通運輸

如今,該縣一條條水泥路進村到戶,農產品貨暢其流;紅城大道、二環公路、三環公路、梅隴西環公路、海麗大道、蓮花大道、四環北路和海豐連結紫金的S242省道等各條主幹道路寬闊暢通,如巨龍盤踞、星羅棋布;國道S324線海豐段在升級維修中煥然一新;一條條通往縣外的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深汕高鐵在境內飛架而過,道路交通發展如巨輪揚帆起航。

海豐縣 海豐縣

該縣以服務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為重點,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縱深推進“城鄉發展、平安出行”主戰略的實施。瀋海高速和潮惠高速穿境而過,走瀋海高速到深圳中心區域只需2個小時,到廣州天河站只需4個小時,去年12月開通的潮惠高速公路拉近了海豐到惠州和潮州的距離……這些,均歸入廣深、潮汕等沿海城市4小時交通圈,實現了國道S324線海豐段與高速互通的區域優勢互補戰略發展效應。

為破除交通瓶頸制約,該縣積極主動向上級爭取了一批打基礎、管長遠、提升海豐核心競爭力的交通項目:繼續完善縣鄉道網規劃調整工作,確定調整的縣道1118.572公里、鄉道1138.922公里、村道265.603公里。建成通車的梅隴西環路緩解了當地的交通壓力,破解了海豐向西部發展的交通瓶頸,助推城鎮擴容提質。該公路全長6.88公里,工程總投資1.08億元,設計時速為每小時80公里,主路面寬度為25.5米。蓮花大道擴建工程起於二環路與海銀路交界處,終於蓮花山度假村,全長約10公里,設計時速為每小時60公里,雙向六車道,達到一級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標準,工程總投資約為4.5億元。目前,蓮花大道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預計年底可建成通車。

該縣迅速啟動“公交便民”工程,在縣城地區全面投放新能源汽車,並加緊建設候車亭,讓老百姓安全便捷舒適出行。同時,努力實現城市公交轉入農村運行,實現0至50公里公交化,解決民眾出行難問題。此外,對客運站場、客運車輛進行全面整治,禁止“髒、亂、差”車輛上線出站,確保站場乾淨整潔,運營車輛外觀靚麗。

經濟

綜合

2016年,海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45.0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9億元,增長3.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第二產業增加值 104.0億元,增長7.7%,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6.9%;第三產業增加值109.2億元,增長8.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7.3%。三次產業結構為13.0:42.4:44.6。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606元,增長7.6%。

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稅收收入5.4億元,同比增長18.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56.9億元,同比下降1.6%。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1.3%,按工程用途分,商品住宅投資18.6億元,增長215.3%,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9億元,增長480.0%;其它投資3.3億元,下降13.2%。全年房屋施工面積180.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6%;全年房屋竣工面積14.8萬平方米,下降60.4%%;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6.1萬平方米,增長64.1%。

第一產業

2016年,海豐縣累計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2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31.4億元,增長3.2%;林業產值1.5億元,增長8.4%;牧業產值6.5億元,下降0.9%;漁業產值10.7億元,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1億元,增長9.3%。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1646.6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07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7380.1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46338噸,下降5.9%;水稻產量129497噸,下降6.7%;油料產量5987噸,增長0.6%;蔬菜產量473545噸,增長4.6%;水果產量70463噸,增長5.3%。

全年肉類總產量21256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豬肉產量10522噸,下降0.8%,禽肉產量8666噸,增長0.8%。全年肉豬出欄量累計14.1萬頭, 下降1.4%;生豬年末存欄量7.3萬頭,下降2.7%。累計家禽出欄量588.2萬隻,增長0.7%。

全年水產品產量106958噸,比上年增長3.0%。其中,海水產品77485噸,增長3.1%;淡水產品29473噸,增長2.7%。

第二產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39.3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5.8億元,增長11.2%,占全社會總產值的比重由去年76.1%上升為81.0%。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94.7億元,增長7.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7.2億元,增長9.6%。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5.7億元,增長21.3%。虧損企業虧損總額648.6萬元,下降56.8%。資產貢獻率13.4%,資產負債率52.0%,流動資產周轉率7.79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1.65%,產品銷售率97.0%。

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9.3億元,增長6.7%。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8個,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1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922.4萬元。

第三產業

2016年,海豐縣累計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88.4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批發業6.4億元,同比增長10.9%;零售業156.3億元,同比增長9.3%;住宿業0.7億元,同比增長10.7%;餐飲業25.1億元,同比增長10.7%。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5.8億元,同比增長9.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2.7億元,同比增長9.0%。

全年進出口總額73015萬美元,同比下降13.1%。其中,出口42734萬美元,下降13.5%;進口30291萬美元,下降12.6%。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2443萬美元,比上年減少2445萬美元。

契約吸收外資金額3733萬美元,比上年下降2.3%。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533萬美元,下降77.8%。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16.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0%。其中,住戶存款156.9億元,同比增長9.7%;廣義政府存款25.5億元,同比增長38.8%。各項貸款餘額95.2億元,增長14.3%。其中,住戶貸款73.0億元,增長17.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隊貸款23.0億元,增長2.2%。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8.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847萬噸,比上年增長19.0%;貨物運輸周轉量269686萬噸公里,增長19.4%;全年旅客運輸總量1436萬人,增長19.1%;全年旅客運輸周轉量326923萬人公里,增長19.2%。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0340.9萬元,比上年增長42.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含快遞)29191.1億元,同比增長83.9%;電信業務總量61149.8萬元。

全年全縣接待旅客總人數達293.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0%;旅遊收入17.5億元,增長10.8%。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8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527元,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11元,增長7.4%。

全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16904人,比上年末增長0.4%,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16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農村轉移勞動力6474人。

社會事業

教育

2016年,海豐縣各級各類教育招生37572人,比上年增長3.8%;在校學生131183人,下降1.2%;畢業生37378人,下降4.5%。其中,國小招生13736人,增長0.4%;國小在校生73764人,增長5.2%;國小畢業生9939人,增長6.2%。國中招生9700人,增長4.7%;國中在校生27567人,增長1.0%;國中畢業生9048人,下降10.8%。高中招生5257人,下降6.9%;高中在校生17042人,下降9.9%;高中畢業生7037人,下降1.2%。國中招生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99%,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7.0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7.99%。

文化

2016年,海豐縣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各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全縣共有圖書館藏量12萬冊(件)。

衛生

2016年,海豐縣擁有醫院、衛生院27個,醫院、衛生院床位3063張;衛生技術人員284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256人,註冊護士946人。全縣共有鄉鎮衛生院17個,鄉鎮衛生院床位678張,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003人。

社會保障

2016年,海豐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62741人,比上年末增長13.7%。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59848人,比上年末增長2.2%。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459848人,比上年末增長2.2%。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700000,比上年末下降0.5%。參加失業保險56419人,基本與上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32089人,比上年末增長2.8%。全年社會保險基金征繳收入87914萬元,年末社會保險基金累計結餘 72598萬元。
全縣共用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6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床位1200張,收養人員223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245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59個。年末享受低保救濟的困難民眾達35944人,其中城鎮10014人,農村25930人。

歷史文化

語言

海豐縣有人口近90萬,其中,除西南部的鵝埠嶺居住著幾十戶畲族居民以外,其餘全部都是漢族居民,漢族居民中包括居住在沿海地區的2萬多名疍民。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與漢人交際時,用當地的漢語方言“尖米語”、“客家話”。疍民通用漢語和漢字。白話疍民講白話(即粵方言)的僅有定居在汕尾和馬宮兩漁港的七八千深水漁民,他們大都是近百年來從粵西陸續遷來的,他們講的白話同廣州、香港的白話有不少差異。甌船疍民講“福佬話”,與沿海居民講的“福佬話”,除了個別語詞和語調上稍有差別,幾乎沒有兩樣。

海豐的方言情況比較複雜。居民講的話有“福佬話”、“客家話”、“白話”和“尖米話”。

•“福佬話”即閩南方言,海豐講“福佬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80%,分布在縣中部、東南部和沿海地區,如海城、鮜門、赤坑、大湖、汕尾、馬宮都講“福佬話”。

•講“客家話”的居民占全縣人口20%弱,主要居住在縣東北部山區,如黃羌鎮、平東鎮,此外,西部的赤石鎮、鵝埠鎮、小漠鎮也有講“客家話”的。

•至於“尖米話”,那是一種既像“白話”,又像“客家話”的混合型方言,“白話”的成分多於“客家話”的成分,講“尖米話”的居民不到1萬,分布在海豐與惠東交界地帶。

飲食

海豐古代飲食為“飯稻羹魚”;明末以後,番薯逐漸成為主食海豐故有“番薯縣”之稱;改革開放以來,主食大米,兼食麵粉等一日三餐,農忙時或加兩餐點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乾飯,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乾飯,各地不一。受省港習俗影響,民國以後,汕尾等城鎮飲早茶之風漸興,改革開放以後更濃。夜間勞作者常結伴到大排檔“宵夜”。

居家食俗較為隨便、節約,菜餚多是時菜、魚肉,儉約者佐以鹹菜、 菜脯、榨菜等。節日食俗和禮儀食俗則豐盛、鋪張,俗稱“食排場”或“食九簋”;為講義氣和體面,戚友交往,常備家宴款待,故有諺謂“頭好做人客,二好過年節”。飲食口味清淡、濃醇並重,生脆、爽口為佳。喜吃蚝鮭、蝦鮭、魚鮭等,傳統菜式有大三仙(豬腳、墨脯、雞)、小三仙(豬肉、鰻魚、蚝)、大粒參、甜扣玻璃肉、鰻魚鹹菜湯、蛤仔湯、三鮮湯、魚丸、肉丸、蒸膏蟹;蒸龍蝦、蒸排骨、炒魷魚、炒鮮蚝、炒絲蚶、白斬雞、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海豐小吃,甜、鹹各有許多款式,常見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漿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湯、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魚粥、蝦粥、肉粥、甜酒糟、餃子、牛肉餅、冬節蛤、小米(薯粉餃)、扁食(雲吞)、甜丸、鹹丸、豬腸粿、重糕粿、菜包粿、扎頭粿(碗仔 )、印桃粿、菜頭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發粿、松粿、涼粉粽、牛腳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條、油角、煎堆、薄餅、月餅、剪酥、豆酥、紙牌糕、麻寶、蛋糕、蛋卷和各類包點等。

婦女傳統日常飲料是“牙缽茶”,把茶葉、薄荷放於茶缽內,擂至成糊狀,放些適量的鹽,將開水衝下即可;或用菝仔葉、芒果葉、苦刺心等代茶葉均可。稍高級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於“牙缽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菜茶”過去於每年元宵節才品嘗,步入21世紀,一般人家閒時也做菜茶,以豬肉、鮮蝦、魷魚、魚脯、菠菜等為料,置於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豬骨湯,再以胡椒粉調味,便成噴香可口的菜茶。公平等地還盛行“飯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飯。也有飲“功夫茶”的習俗,但不如潮汕地區那樣講究和普遍。家中遇有值得慶喜的事情,如嬰兒出生、病人出院、喜遷新居等等,泡茶請親鄰戚友; “食茶”成了一種溝通鄰里親友感情的好方式。

小吃

海豐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海豐人所做出來的小吃也極盡地方特色,其傳統小吃品種眾多且家喻戶曉、遠近聞名,比如小米(餃子)、牛肉餅、菜粿(菜包粿)、韭菜餃、冬節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鹹茶、扁食等等。

旅遊風景

方飯亭

方飯亭 方飯亭

位於海豐縣城北面的五坡嶺上(編者註:彭湃中學後面),坐西北向東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層34級台階,台階上面是一幅長20米、寬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攢尖頂,通高9米。亭內後側再置一廡殿頂小石亭,高3.9米,內豎一碑,高2.7米,寬0.9米,刻文天祥畫像。該亭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方飯五坡嶺時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飯亭”。

紅宮紅場

中國紅場 中國紅場

紅場始建於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現保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等建築,大成殿建築面積240.7平方米。1927年10月在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海陸豐人民舉行第三次起義,奪取了政權。11月18~21日在學宮大成殿召開了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這次大會的代表有311名,中共中央委員彭湃同志在大會上作了政治報告,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等在大會上發表演說。會議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8項政治綱領,宣布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當時會場四周和街道牆壁都刷成紅色,會場內用紅布覆蓋牆壁,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在此誕生,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

蓮花山森林公園

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 海豐蓮花山森林公園

蓮花山位於海豐縣北部的蓮花鎮內,蓮花山脈是嶺南四大山脈之一,這裡是山脈主峰,海拔1377m。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蓮花山主峰高聳,雲霧繚繞,旁有銀屏山,形成山巒連綿,峽谷陡峻,飛瀑瀉潭,松林蔥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雞鳴寺

雞鳴寺 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俗稱“半嶺庵”。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4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於今址。寺後群峰疊起,翠秀異常。沿山門踏階而上,徑旁松杉交翠,鬱鬱蔥蔥,涼風習習。周圍有“如來盤石”、“獼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龍噴須”、“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觀;並有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彌勒佛像、東洋古銀幣等文物古蹟;還有生長於山上500多年的長葉竹柏和6.5米仙茶古樹、土沉香、巴戟天等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

故雞鳴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遊覽的著名景區。雞鳴寺歷代均有高僧住持。清光緒年間,著名詩人、書法家江逢辰與該寺方丈唯心法師相善,在寺中品嘗仙茶“龍頭鳳尾”之後,讚不絕口;題詩曰:“寄語山僧好持券,每年須寄數斤嘗。”蓮花山茶遂遐邇聞名。

雲蓮寺

雲蓮寺 雲蓮寺

雲蓮寺,位於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主峰東側海拔800米處,峰巒疊翠,雲霧繚繞,茂林修竹,泉水潺潺,風景優美。初名雲蓮宮,始建於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擴建,易名雲蓮寺。1934年,毀於戰火。

1993年冬,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批准重建並登記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陸續修建了圓通寶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塔、外山門、拜亭、齋茶館、僧舍、蓮花池、放生池、人工湖等。全寺占地27萬平方米。

著名人物

近代名人

陳炯明(1878-1933)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首領、粵軍之父,粵系軍閥,中國致公黨創始人。

陳潮(1882-1911)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陳其尤(1892-1970)原中國致公黨主席、著名民主人士。

彭湃(1896-1929)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傑出的農民領袖;

柯麟(1900-1991)醫學名賢,地下黨員,革命年代中中國共產黨“特殊戰線”的功臣。

黃鼎臣(1901-1995)政治活動家。

鍾敬文(1903-2002)中國民俗民間文學泰斗,民俗學之父,國學大師,詩人,散文家,教育家。

丘東平(1910-1941)中國戰地文學的開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馬思聰(1912-1987)音樂家,小提琴大師。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樂聖”。原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呂以輦(1936-1995)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數學巨星之一”。

當代名人

彭仕祿: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

彭伊娜,中國共產黨的元老彭湃烈士的孫女,《南方周末》創辦人。

羅傳殷中國書畫學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國際孔子文化研究院藝術顧問。

彭實戈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

黃曼丹國家體操隊名將;

中國民謠樂隊“五條人”,樂隊成員阿茂和仁科;

黎耀祥海豐人,香港著名的演員 《巾幗梟雄》中飾演柴九的就是他;

蔡一智、蔡一傑海豐人,香港歌星草蜢組合成員;

林保怡海豐梅隴,香港無線著名演員;

馬浚偉無線電視台小生;

李珊珊前香港小姐冠軍;

其他類別

明朝宰相諫議名卿葉高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