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耳天文台

海耳天文台

海耳天文台(Hale Observatory),成立於1969年,是對帕洛馬山天文台、威爾遜山天文台、大熊湖太陽觀測台組成的一群天文台的總稱,為紀念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耳而命名。

簡介

海爾天文台海爾天文台

海耳天文台(Hale Observatory)是美國大型天文台。1969年12月,為紀念美國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耳威爾遜山天文台帕洛馬山天文台合併,命名為海耳天文台。同年建成的大熊湖太陽天文台也屬於海耳天文台。

構成

帕洛馬山天文台

威爾遜山天文台威爾遜山天文台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東北80公里,海拔為1706米,是在海耳的領導下,洛克菲勒基金會捐款,於1928年建成的。該天文台擁有1948年建成的反射望遠鏡——海耳望遠鏡,口徑為5.08米(200英寸),在此後二十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此外還有1.86米/1.22米口徑的施密特望遠鏡、1.52米口徑的反射望遠鏡各一台。

威爾遜山天文台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西北32公里處,海拔1742米,是1904年在海耳的領導下,由華盛頓卡耐基研究所建立的。該天文台擁有1917年落成的2.54米口徑的反射望遠鏡,在此後三十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望遠鏡,直到1948年紀錄由帕洛馬山天文台的5.08米口徑海耳望遠鏡打破。此外該天文台還擁有口徑為1.52米和1.01米的反射望遠鏡各一台。1970年安裝的一台60英寸反射望遠鏡,用來觀測暗天體

大熊湖太陽天文台

位於洛杉磯以東160公里(北緯34°15′14″,西經106°54′45″),海拔2042米。

天文發現

帕洛瑪天文台5.08米口徑海爾望遠鏡帕洛瑪天文台5.08米口徑海爾望遠鏡

天文學家們利用海耳望遠鏡第一次直接測量了恆星直徑;測量了仙女座大星雲M31的距離,這個天文台還繪製了北天全天域星圖。

1963年,馬丁·施密特和他的同事第一次發現宇宙中存在類星體這種天體。

1993年,這個天文台發現了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隨後計算並預告了這顆彗星將於木星相撞,這次相撞也是人類第一次觀測到的天體大規模相撞的天文現象。

埃德溫·哈勃使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100英寸望遠鏡完成了他的關鍵的計算。他確定許多所謂的“星雲”實際上是銀河系外的星系。在米爾頓·赫馬森的幫助下他認識到星系的紅移說明宇宙在膨脹。

相關人物

喬治·埃勒里·海耳喬治·埃勒里·海耳

喬治·埃勒里·海耳,天文學家,是葉凱士天文台、帕洛馬山天文台和威爾遜山天文台的創建者,他最早籌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遠鏡,在他的組織下,美國安裝過不少巨型望遠鏡,包括在葉凱士天文台安裝的1.02米折射望遠鏡,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安裝了2.54米胡克望遠鏡,在帕洛瑪山天文台安裝的5.08米反射望遠鏡。

1938年2月21日,海耳逝世,人們稱他為“現代太陽觀測天文學之父。”海耳天文台也是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而命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