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耳

 美國天文學家。1892年任芝加哥大學天體物理學副教授,開始組織葉凱士天文台,任台長。他一生主要的貢獻是在兩個方面:對太陽的觀測研究和製造巨型望遠鏡。

海耳

正文

美國天文學家。1868年6月29日生於芝加哥,1938年2月21日卒於帕薩迪納。海耳1890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1892年任芝加哥大學天體物理學副教授,開始組織葉凱士天文台,任台長。1904年籌建威爾遜山太陽觀象台,即後來的威爾遜山天文台。他任首任台長,直到1923年因病退休(任名譽台長)。1895年他創辦《天體物理學雜誌》。1899年當選為新成立的美國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會(1914年易名為美國天文學會)副會長。他一生主要的貢獻是在兩個方面:對太陽的觀測研究和製造巨型望遠鏡。
1889年,海耳提出了太陽單色光照相儀原理。1892年成功地拍攝了太陽單色像,第一次在非日食時看到日珥,發現太陽上明亮的鈣雲,他稱之為譜斑。1904年,他拍攝了第一張黑子光譜片,證實黑子溫度低於其他區域;1908年,他設計和主持建造的18米太陽塔竣工,發現黑子磁場;1912年,建成45米太陽塔,研究太陽普遍磁場;1923年建立海耳太陽實驗室,第二年製成太陽單色光觀測鏡。他還發現了黑子群磁場極性逆轉的22年周期。
1897年,海耳在葉凱士天文台建成40英寸(1米)折射望遠鏡,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射鏡。1908年,他主持建成口徑60英寸(1.5米)的反射望遠鏡,安裝於威爾遜山;1917年又主持建成口徑100英寸(2.5米)的巨型反射望遠鏡,為星系宇宙學研究作出重要的貢獻。當洛杉磯的燈光影響威爾遜山天文台時,他決定另建帕洛馬山天文台,裝置一架口徑200英寸(5米)的巨型反射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從1928年開始籌建,1948年正式投入使用,後命名為“海耳望遠鏡”。1969年12月,威爾遜山天文台和帕洛馬山天文台重新命名,合稱為海耳天文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