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病原體污染

海洋病原體污染是由於人類活動使致病性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進入海洋水體、底質和生物體而造成的污染。

海洋病原體污染

正文

由於人類活動使致病性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進入海洋水體、底質和生物體而造成的污染。它降低或破壞海水和海產品的使用價值,並經一定途徑造成對人體健康及海洋生物的危害。
來源與傳播 海洋環境中的病原體主要來源於未經消毒處理的人畜糞便等排泄物、城市生活及醫院污水、工農業及養殖業廢水等。進入海洋環境的病原體,大部分因不適應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很快死亡,但有一部分能存活一段時間,條件適宜時甚至可以繁殖,成為疾病的傳染源。此外,海洋中一些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可因人為造成的環境條件變化,大量繁殖而成為危害海洋生物或人類的病原體。海洋病原體進入人體的途徑是生食或食用烹調不當的染菌海產品,或在海水浴時接觸了受病原體沾污的海冰。至於病原體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除接觸傳染外,攝食是一個重要的途徑。病原體的致病作用主要取決於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能力、機體的抵抗力以及環境條件等因素。
種類與危害 目前已知的海洋病原體主要有:
細菌 ① 沙門氏菌屬。包括傷寒、副傷寒、鼠傷寒及腸炎沙門氏菌等,通過人畜糞便排泄物沾污海水或因加工及儲運不當而造成魚、貝類二次污染。由於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染菌海產品以及接觸污染的水體後能引起傷寒、副傷寒以及沙門氏菌腸胃炎等疾病流行。
② 志賀氏菌屬。人糞等排泄物及生活污水中的志賀氏菌進入海洋環境後,可在沿岸海水中存活較長的時間(水溫13°C時生存25日,37°C時生存 4日),並可污染海洋中的魚、貝類。人接觸污染的海水或生食污染的海產品後,可引起症狀輕重不等的腹瀉或急性痢疾,有時甚至引起水型痢疾暴發流行。
③ 霍亂弧菌。能引起人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霍亂,它是“國境衛生檢疫傳染病”之一。因接觸污染的水體或經口進入人體而傳播流行。沿海和港灣附近的居民發病率較高。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R.R.科爾韋爾等在切薩皮克灣、路易斯安那州沿海等水域,多次分離到霍亂弧菌。該菌能生存在水體和貝類等海洋生物中,值得重視。
④ 副溶血弧菌。是海洋環境中正常的菌群之一,在沿海水域和魚、蝦、貝等海洋生物體內經常分離到。當環境條件不利,如養殖密度過高、水溫突然變化時,該菌可大量繁殖而引起生物病害或大量死亡。人們生食或食用烹調不當的受污染海產食品後,能引起急性胃腸炎。1950年曾在日本大阪,從吃過的沙丁魚和病人屍體腸內容物中首次發現本菌。1958年在上海,從死於食物中毒病人的腸內容物中也分離到此菌。副溶血弧菌是沿海居民食物中毒的最常見病原菌。
⑤ 龍蝦加夫基氏菌。在美國和加拿大沿海一帶,曾發生此菌從龍蝦破損的殼體侵入肉體引起龍蝦患敗血症而大批死亡的事例。
⑥ 假單胞桿菌。天然存在於海洋環境中,是魚、蝦、貝等海洋生物體內的正常菌群之一。如當養殖條件惡化,此菌即可引起黑鯛等海洋生物體表潰瘍和敗血症,它是海產養殖生物的重要病原菌。
病毒 一些引起人類傳染病的病毒,可隨著糞便等排泄物污染海水並能存活於牡蠣等海洋生物體中,成為疾病的傳染源。海洋環境中的這類病毒主要包括: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或B型肝炎;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小兒麻痹症;腺病毒引起咽喉炎、肺炎或結膜炎;輪狀病毒和諾瓦克病毒引起嬰幼兒及成人胃腸炎等。這些病毒經常在沿岸水體中分離出來,如美國德克薩斯海灣經常有數以百計的人,因在污染病毒的海水中游泳或吃了染毒的海產品後而發病。中國上海等地也有因食用染毒毛蚶而發生A型肝炎流行的報告。
寄生蟲 寄生於海洋魚類(如鱈、鮭、鮐魚等)體內的一種線蟲(Anisakis mifina),除能感染魚及其幼體外,尚能通過生食或食用烹調不當的鮭魚等方式,進入人體引起嗜伊紅細胞增多性貧血。
監測與防治 水體中病原體污染目前常以大腸桿菌總數表示,也可以人體體表存在的葡萄球菌和綠膿假單胞菌作為指示菌,大腸桿菌噬菌體可作為水質病毒污染的指標。由於受分離和計數方法的限制,選擇這些微生物作為水體污染的指標只有相對的意義,如某些腸道病毒就不能完全被指示出來。防治措施應以預防為主,對含病原體的醫療污水、生活廢水和養殖廢水等,必須經過處理和嚴格消毒後,方能排入海域。提倡不生吃海產品,對含有病原體的海產品,按《食品衛生法》,進行檢疫和處理。對漁業區域和海濱風景及海水浴場區域,定期進行衛生監測,都是必要的防治措施。
參考書目
 J.M.Sieburth,Sea Microbes,Oxford Univ. Press,New York,1979.
 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79。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