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群

海原群

海原群寧夏地質局區調隊1969年創名。位於寧夏海原縣南約12.5km南華山頭岔—三門(下亞群),海原縣西約25km的西華山窩寶溝(中亞群)及海原縣西約30km的西華山主峰附近(上亞群)。

地層名稱:海原群

地層名稱(英文): Haiyuan Gr

階代碼: Pt1hy

地區代碼: 7

命名:

寧夏地質局區調隊1969年創名。命名剖面位於寧夏海原縣南約12.5km南華山頭岔—三門(下亞群),海原縣西約25km的西華山窩寶溝(中亞群)及海原縣西約30km的西華山主峰附近(上亞群)。

沿革:

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西北石油局104隊、寧夏地質局寧南地質隊分別將該低級變質地層時代歸屬於寒武紀、前震旦紀。1964年寧夏地質局區調隊將其命名為海原群,時代歸屬前寒武紀,並劃分為下、中、上三個亞群。1982年霍福臣、鄭昭昌等人將該群解體,另建了3個群,分別歸屬長城系、薊縣系和青白口系。《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寧夏地礦局,1990)認為該劃分方案依據不足,仍採用區調隊對海原群的劃分方案,即劃分3個亞群,時代歸古元古代。1994年寧夏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組將其歸中元古代。

特徵:

出露於寧夏海原南華山、西華山及西吉縣月亮山等地。該群劃分為3個亞群: 下亞群:下部以綠簾陽起片岩、綠簾綠泥片岩、綠泥陽起片岩為主,夾白雲石英片岩;上部為綠泥白雲石英片岩、二雲石英岩和黑雲石英片岩,夾一層含砂質白雲石大理岩。厚度大於1789.4m。 中亞群:下部為厚層狀金雲大理岩夾少量白雲石英片岩和炭質白雲石英片岩;中部以矽質大理岩、金雲大理岩為主,夾少量綠簾陽起片岩;上部以鈣質白雲石英片岩為主,夾多層金雲大理岩。厚度約1476.4m。 上亞群:下部為白雲石英片岩;中部以白雲石英片岩、綠泥白雲石英片岩為主,夾金雲大理岩和綠簾陽起片岩;上部以金雲大理岩和白雲石英片岩為主,夾少量綠簾陽起片岩。厚度約3512.7m。 該群變質作用屬於低綠片岩相黑雲母變質級區域低溫動力變質作用類型。原岩主要為粘土—半粘土和碳酸鹽岩,有少量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在中亞群炭質(或含石墨)白雲石英片岩中採獲有微古植物Trematosphacridium sp., Taeniatum crassum, Leiopsohosphaera solida等。其與上志留統旱峽群為不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 金文山

作者1: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

年份1:1990

系名: 古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