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走廊

海上走廊是台灣海峽連線東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呈東北一西南走向,長400千米左右,寬約190千米,最窄處約130千米。中國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就經過這條“走廊”。

在我國台灣省與福建省之間,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寬闊水道,它就是我國最大的海峽,因它瀕臨我國第一大島台灣,人們稱它為台灣海峽。台灣海峽,縱貫我國東南沿海,由南海北上,或由渤、黃、東海南下,必須經過這裡,俗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
台灣海峽也具有國際航行價值,東北亞各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各國間的海上往來,從這兒經過比較近便。但台灣海峽屬我國管轄海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從這兒經過的外國船艦,必須實行無害通過,不能影響我國的和平與安全,不得損害我國人民的生活與勞動秩序
台灣海峽北端,以福建省平潭島到台灣北頭的富貴角連線為界,它的南端以廣東的南澳島到台灣南頭的鵝鑾鼻連線為界。南北長約300公里,東西寬約170公里,面積6萬多平方公里。
台灣海峽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里,經歷了多次的滄桑變化。大約在7000萬年前,台灣海峽還是華夏古陸邊緣的海槽。到了距今4000萬年時,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這裡便從海槽上升變成陸地,台灣島與大陸相連。那時,海峽地區是一片平原。從這以後,海峽地區有時候升起,有時被水分開。距今約l.5萬年時,我國正處在大理冰期,冰川擴大,海平面下降,海峽又變成陸地,生長著茂盛的野草和森林,遍地是成群的牛、馬和羊群,猛獁象也跑到這裡尋食。這種光景過了約5000年,在距今l萬年時,氣候又變暖了,冰川融化,海平面再次上升,海峽又由“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變為魚蝦歡游的海洋。直到今天,還是波濤洶湧。
海峽兩岸地貌形態差別挺大。西岸,多為岩石海岸,岸線曲折多灣,懸崖峭壁,奇石異峰,海洞岬角,海島密布。福建省有大小港灣30多個,海島600多個。海峽東岸多為沙岸,岸線比較平直,地勢較為低緩,沙灘淤淺明顯,深水區離岸較遠,天然良港較少。由台灣山地下來的河流,挾帶大量泥沙入海,形成濱海沖積平原,不斷向海峽擴展。目前,台灣地殼仍處綏慢上升時期,台灣島陸地面積還在逐漸擴大。
台灣海峽處在亞熱帶氣候區,西北部受大陸和沿岸冷海流的影響較大,東南部受海洋和台灣暖流影響較多。冬季,海峽氣溫低於兩岸,東岸氣溫又高於西岸,平均氣溫約15℃;夏季,溫度較高,可達28℃ 。台灣海峽風浪比較強烈,尤其在冬半年,偏北季風的勢力大,幾乎三天兩頭颳大風;大風吹起巨浪,高達6—9米。夏季多偏南風,風力較小,海峽比較平穩。但在七八月份,颱風盛行期。遇到颱風經過這裡,就會帶來暴雨巨浪和風暴潮。如果恰遇天文大潮,沿岸水位暴漲起來,能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我國登入的颱風中,約有一半要襲擊台灣海峽和兩岸。
台灣海峽資源豐富。這裡暖寒水流交匯,水交換暢通,魚蝦種類多,是我國重要漁場之一。主要漁產有:鯕魚、鯊魚、魷魚、鯛魚、鮪魚、鯔魚、虱目魚等,其中鯕、鮪和鯊為這裡三大漁產。鮪魚,每條平均50多公斤,味道極好,又可生食。海峽兩岸人工養殖牡蠣與虱目魚很多。相傳,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曾倡導人們飼養虱目魚。這種魚,體長可達l米多,肉白色,味鮮美。現在的養殖面積約上百萬畝。另外,兩岸還養殖了各種貝藻類,其中連江縣曉沃是著名的花蛤之鄉。這裡的石花菜、紫菜、龍鬚菜等也很多,尤以澎湖列島的石花菜最為有名。紫菜以海譚島的最好。

中國的三大走廊

河西走廊 位於祁連山脈北山山脈之間,是中國西部甘肅省西北部的一個盆地。它因地勢較低、形狀狹長,並在黃河以西而得名,全長約1200公里。走廊里有山嶽區、戈壁區、綠洲區,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通過河西走廊,進入塔里木盆地,再通過西亞到達歐洲的。
遼西走廊 位於中國東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在渤海沿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原。平原的寬度從兩公里到十幾公里不等,稱為“遼西走廊”。中國古代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陸地交通,就主要通過這裡。
海上走廊 台灣海峽是連線東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稱為中國的“海上走廊”。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是南北航行要衝。中國明代(1368~1644年)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從台灣海峽經過,據說還曾在澎湖島上休息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