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河

浯河

古稱浯水、浯汶,濰河支流,沂水第三大河,在沂水縣境內長23.1公里,流域面積225平方公里。浯河發源於沂水縣圈裡鄉太平山,有東西中三個源頭,東源頭為上二郎峪,中源頭為紅石峪,兩源水在小弓河村南匯合;西源也是主源在太平山西麓大官莊村西,自西北流至圈裡村南與中、東二源匯合,後沿沂水圈裡鄉、富官莊鄉(朱雙村)、諸城-安丘邊界東北流入濰河,沿途接納漫流河、林頭河、大苑河、官莊河、磨山河、柳子河(鵪子河)、閘河、雹泉河等支流,流域面積1000餘平方公里。

浯河東北流至安丘市景芝鎮西古河村南(諸城市裡丈村北)時,河道因為齊桓公“堰浯入荊”發生改變。古浯河在西古河村東北流,經臨浯街東南、芝畔村北、、伏流村、景芝鎮區,至王家莊鎮區東匯入濰河。新河道則自西古河村南改道東流,至鬥雞台(平昌故城)東北納荊河後又叫渠河,東北流經城陽村北、逄家嶺村西、於家莊村東入濰河,鬥雞台以下河段實為荊河故道。原東古河村以下浯河故道,因古“浯水堰”影響逐漸淤積,與主河道漸隔,平日以主河道滲水為源,在水豐時與主河道相通,納洪溝河、小浯河等支流後,在原王家莊鎮東入濰河(峽山水庫),現在當地仍沿用舊名稱作浯河。故道前段西古河村至景芝村之間亦稱運糧河,傳韓信與龍且大戰濰水時,韓信通過古浯河運輸糧草,現西古河村至芝畔村間故道已闢為良田,尚有人工修建的一條渠道大致沿故道東北流至伏留水庫。這就形成了一條上游叫浯河下游叫渠河的河流和它北邊另一條叫浯河的河流。

“堰浯入荊”,是齊桓公時代的一項水利工程,最終改變了浯河和荊河的河道,並且誕生了渠河。《太平寰宇記·河南道·密州》中稱:“浯水堰,《三齊略記》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荊水,灌田數萬頃,今尚有餘堰,而稻田、畦畛存焉。”浯河發源於沂山以東山區,降雨量較大,河流水量豐沛(運糧河的稱呼可知古時能通航),荊河則發源於諸城西北的低矮土嶺,源短水少,不敷下游灌溉需要,古人發現兩河最近處相隔僅僅5公里,就在兩河之間開渠,並在浯河上築壩攔水--這就是“浯水堰”,浯河水通過渠道流入荊河,灌溉了荊河下游大片良田。年深日久,渠道漸漸擴大成為主河道,浯河奪荊河入濰,荊河成為一條支流,當地人叫這條因修渠引水形成的新河為“渠河”(因渠成河),渠河最後在景芝東北入濰河(今峽山水庫上游)。原浯河故道仍然叫浯河,在今天與源頭的浯河已基本不通且相隔十餘里了。

浯河流域自然資源豐富,白沙潔淨蘊藏量大,現在基本枯竭。其餘石灰岩、玄武岩、白雲石等也儲量非常豐富。古蹟也甚多,主要有沂水縣何家莊子的姑子庵文化遺址、諸城錫山子公冶長墓、安丘市召忽村的召忽墓、安丘石埠子鎮的姑幕城遺蹟、石埠子鎮的公冶長書院、諸城市裡丈村浯河北岸的梁祝墳、都吉台村的鬥雞台(龍台)和平昌故城遺蹟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