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石

浮海石

浮海石是一種由火山噴發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質構成,偶然含少量結晶質的礦物。但總的化學成分和流紋岩相似,以SiO2為主,其次為Al2O3、K2O等。非晶質。一般為白色、淺灰色,偶而呈淺紅色。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窠,有時具管狀構造。表面暗淡或具絲絹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故名。

基本信息

中藥屬性

藥材概述

浮海石-性狀浮海石-性狀

本品為石珊瑚類的骨骼(石花)或火山岩漿形成的石塊(浮石)。

非晶質。一般為白色、淺灰色,偶而呈淺紅色。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窠,有時具管狀構造。表面暗淡或具絹絲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故名。

1.今市售浮海石有2種,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浮石乃江海間細沙,水沫凝聚,日久結成者,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蛀窠。白色,體虛而輕,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紗。海中者味鹼,入藥更良。"根據上述應為前述之浮石,以前大部分地區均採用此種,現在多數地區改用石花當浮海石。按石花始載於"唐本草",日華子稱"此即綱目中石乳滴下者","圓經本草"附於石鐘項下,但均未詳述形狀。"本草衍義"對石花形狀有詳細敘述:"石花白色,圓如復大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枝,如鹿角,上有細文起,以指搔之,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據此可知石花實與產於石洞中的石鐘乳不同類,而是海中產物,所述形狀亦與今作浮海石套用之石花完全一致。

2.除黑浜珊瑚(Porites nigrescens) 作浮海石用外,尚在市場上發現有數種石蠶屬(Acropora)動物的骨骼作浮海石入藥。

3.少數地區尚銷一種浮海石,呈不規則的小塊狀,灰白色,加鹽酸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泡。此種浮海石可能為天然沉積碳酸鈣。

浮海石浮海石

別名:石花,浮石,海浮石(山東)、浮水石(廣東)、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拼音:fú hǎi shí

英文名:CORAL

藥材基源: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及瘤分胞苔蟲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2.Cellporina costazii(Audouin)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採收加工

1.石花:6~12月間自海中撈出,用清水洗去鹽質及泥砂,曬乾。

2.浮海石:四季皆產,以夏秋季為多,自海中撈出,曬乾。 [炮製]

3.生浮石:洗淨曬乾,碾碎即成。

4.煅浮石:取洗淨的浮石,置砂罐內,在爐火中煅透,取出放涼,碾碎即成。

藥材來源

1.脊突苔蟲,營固著生活的海生群體動物,雌雄同體。個蟲很小,為囊狀,前有口,口緣有馬列蹄狀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數觸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連線口與肛門,肛門亦在體的前端。體外分泌石灰質及膠狀物質,形成樹枝的群體骨骼,蟲體死後,殘留灰白色或灰黃色的珊瑚狀骨骼。

2.瘤分胞苔蟲,群體瘤狀、豌豆狀或分叉狀,淡黃色或黃褐色。個蟲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長為0.5-0.62mm,排列不規則,口圓形或略方形,下緣具顯著小腔,原生口位於群體外表,個體漸老,原生口漸向深處下陷,其表面逐漸由圍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兩側圍口膜形成一對柱形物,其上具小的側鳥頭體,彼此斜著相對而生。在口的下緣圍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長舌;伸向次生口內。;圍口膜的發達程度隨年齡而不同。卵室大則寬,長0.13-0.15mm,寬0.25-0.28mm,凸出或下陷,外卵室為窄圓圈形;內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狀排列孔道。

野生分布

生態環境:

1.常 附著于海濱岩礁上。

2.為太平洋兩岸很普通的品種,但群體的外形、個蟲及卵室的結構等均異很大。常附著于海藻、貝殼、珊瑚岩礁上,或水螅蟲小枝及多毛類的棲管上。

資源分布:

1.我國分布於南部沿海。

2.我國自山東半島、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性狀鑑別

1.石花:呈珊瑚樣不規則的塊狀,或略作扁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一,基部略平坦。灰白色或灰黃色,有多數細小孔道。質硬地脆,易砸碎,斷面粗糙,有多數細小孔道。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腥,味微鹹。 以個整、體輕、灰白色、細花(分枝細)如球狀者為佳。

2.浮石: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通常直徑2~7厘米,有者可達20厘米。灰白色或灰黃色,表面粗糙,有多數大小不等的細孔。質硬而鬆脆,易砸碎,斷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絹絲樣光澤或無。體輕,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氣微弱,味淡。以個勻、體輕、灰白色、乾燥不碎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味:鹹、寒

功用:清肺熱,化老痰。

主治:肺熱咳嗽、老痰積塊、癭瘤瘰癧等證。

用量:10~16克。

禁用法用量忌:虛寒咳嗽不宜。

貯藏:置乾燥處。

中醫傳承

各家論述

1. 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積塊,鹹能軟堅也。

2.《綱目》:浮石,氣味鹹寒,潤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熱,止咳嗽而軟堅,清其上源,故又治諸淋。

3.《本草拾遺》:水花主渴,遠行山無水處,和苦栝樓為丸,朝預服二十丸,永無渴。

4.《本草衍義》:石花,白色,圓如復大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細文起。錚錚然有聲,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難得。其體甚脆,不禁觸擊。

5.《綱目》:浮石,乃江海間細砂水末凝聚,日久結成看,狀如水沫及鐘乳石,有細孔如唆案,白色體虛而輕。海中者昧鹹,入藥更良。

實用選方

⒈ 治卒咳嗽不止:浮石100克。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飲下十丸,日三、四服。(《聖惠方》)

⒉ 治小兒天哮,一切風濕燥熱,咳嗽痰喘:海浮石、飛滑石、杏仁各20克,薄荷10克。上為極細末。每服10克,用百部煎湯調下。(《醫學從眾錄》海浮石滑石散)

⒊ 治血淋,小便澀痛:黃爛浮石為末,每服10克。生甘草煎湯調下。(《仁齋直指方》海金散)

⒋ 治石淋:浮石,使滿一手,下篩,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過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⒌ 治小腸氣,莖縮囊腫:黃爛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燈心、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億齋直指方》海金散)

⒍ 治諸疝:海石、香附。為末,生薑汁調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⒎ 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本事方》)

⒏ 治渴疾飲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蟬殼(去頭、足)各等分。上細末,用鯽魚膽七個,調三錢服,不拘的候。(《本事方》神效散)

⒐ 治疔瘡,發背,惡瘡:白浮石半兩,沒藥二錢。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濟方》耆老丹)

⒑ 治耳底有膿:海浮石一兩,沒藥一錢,麝香一字。上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濟方》沒藥散)

⒒ 治瘡瘡久不愈:海浮石(燒紅醋淬數次)、金銀花。上海石二停,金銀花一停,同為細末。每服二錢半,如簽茶一般,日用二服。瘡在上,食後;在下,食前服。(《儒門事親》)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浮石一般由鋁、鉀、鈉的矽酸鹽所組成, 亦可含有氯、鎂等物質.石花主要為碳酸鈣, 並含少量的鎂、鐵及酸不溶物質.

臨床報導

1. 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物海藻、昆布、金銀藤、水紅花子各15g, 海浮石、冬瓜皮各30g.水煎服, 每日1劑, 20劑為1療程.治療31例, 總有效率為58%.臨床證明, 本方能使腫物消失或縮小.〖北京中醫1991;(5): 36〗

2. 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柴胡、赤芍、枳殼、青皮、王不留行、莪術、海藻、海浮石、夏枯草各15g, 甘草5g.水煎服, 日1劑, 15天為1個療程.治療96例, 結果: 痊癒81例, 顯效9例, 好轉6例.治療時間最短者1個療程, 最長者4個療程.〖四川中醫1990;8(11): 42〗

3. 治療尿路結石石葦、穿破石、滑石、浮海石各30g, 台烏、路路通各15g, 雞內金、琥珀各10g.隨證加減.治療35例, 除2例中轉手術取石外, 其餘33例服藥後排出結石者14例, 結石位置下移或縮小(經X線照片)者18例, 無效1例.〖實用醫學雜誌1991;7(2): 90〗

配伍效用

浮海石配伍膽南星:浮海石鹹寒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膽南星苦涼 息風清熱、豁痰定驚.二者伍用 其清熱豁痰之功效更著 用於治療痰熱壅肺之煩熱口渴、氣喘胸悶、咳痰黃稠、咯之不爽者;或痰熱蒙蔽清竅之神昏痙厥、驚癇抽搐等症.

浮海石配伍滑石:浮海石味鹹性寒 體輕上浮 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利水通淋之功 以清為主;滑石甘寒質重而滑 清熱滲濕利竅 以利為主.二者合用 共奏清熱滲濕、軟堅散結、利水通淋止痛之功效 用於治療小便困難、淋漓不盡、癃閉;或砂淋、石淋之小便不暢、尿道疼痛等.

浮海石配伍鏇復花:浮海石味鹹性寒 入肺、腎經 清肺降火、潤肺化痰 重在清肺化痰;鏇復花味鹹性溫 入肺、肝、胃經 宣肺平喘、消痰行水、降氣止嘔 重在宣肺消痰.二者合用 共奏清肺宣肺、化痰消痰之功效 用於治療痰熱咳嗽、痰稠咳吐不爽、胸悶不舒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