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鈞泉

浦鈞泉

浦鈞泉,紡織技術和管理專家。長期從事紡織新技術的研究和紡織技術管理工作,為中國早期國產轉杯紡紗機的開發和研製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

基本信息

個人介紹

個人肖像 個人肖像

浦鈞泉少年時代身處內憂外患的年代,立志科學報國。新中國成立後,他從上海誠孚紡織專科學校畢業,在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鼓舞下,赴石家莊投身於紡織廠的建設。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後提升為工程師、主任工程師。1960年任石家莊華新紡織廠副總工程師,負責全面技術工作。1965年初受命組建石家莊市紡織研究所,他結合石家莊市紡織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建所的五條方針,提出科研項目不能脫離生產實際。1969年開始組織轉杯紡開發工作。1973年任石家莊市紡織工業局副總工程師,負責全面技術工作。1979年任河北省紡織工業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對全省紡織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使全省紡織花色品種增加,出口不斷擴大。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粘合襯布專業廠,使服裝水平得到提升;開發維綸產品,帶動了帆布企業的發展,使全省紡織工業上了新台階。1983年調任河北省科協副主席、黨組書記。1993年退休後,擔任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常任副會長。

浦鈞泉曾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委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屆常務理事,第十九屆副秘書長,河北省政協六屆常務委員兼教科文委副主任,河北省紡織工程學會第四、第五、第六屆副理事長。

浦鈞泉為人謙恭儉讓,深受同行愛戴。在長期工作中,多次獲得廠先進工作者、市先進工作者和省市勞動模範稱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稱號,1990年獲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稱號。

生平事跡

1929年3月18日 出生於上海市。

1947年-1950年 在上海誠孚紡織專科學校學習。

1950年-1960年 石家莊紡織廠技術員、工程師、主任工程師。

1961年-1964年 石家莊棉紡五廠副總工程師。

1965年-1969年 石家莊市紡織研究所籌建負責人。

1970年-1978年 石家莊市紡織工業局副總工程師。

1979年-1982年 河北省紡織工業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83年-1993年 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黨組書記。

1994年— 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常務副主席。

成長與發展

浦鈞泉,1929年3月出生於上海市,少年時代身處內憂外患的年代,立志科學報國。新中國成立後,他從上海誠孚紡織專科學校畢業,在建設新中國的熱情鼓舞下,赴石家莊投身於紡織廠的建設。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後提升為工程師、主任工程師。1960年任石家莊華新紡織廠副總工程師,負責全面技術工作。1965年初受命組建石家莊市紡織研究所,他結合石家莊市紡織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建所的五條方針,提出科研項目不能脫離生產實際。1969年開始組織轉杯紡開發工作。1973年任石家莊市紡織工業局副總工程師,負責全面技術工作。1979年任河北省紡織工業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對全省紡織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做了大量工作,使全省紡織花色品種增加,出口不斷擴大。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粘合襯布專業廠,使服裝水平得到提升;開發維綸產品,帶動了帆布企業的發展,使全省紡織工業上了新台階。1983年調任河北省科協副主席、黨組書記。1993年退休後,擔任河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常任副會長。浦鈞泉曾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委員,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屆常務理事,第十九屆副秘書長,河北省政協六屆常務委員兼教科文委副主任,河北省紡織工程學會第四、第五、第六屆副理事長。浦鈞泉為人謙恭儉讓,深受同行愛戴。在長期工作中,多次獲得廠先進工作者、市先進工作者和省市勞動模範稱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工作者稱號,1990年獲中國科協先進工作者稱號。

學術方面的相關信息

學術貢獻

早在1965年籌建石家莊市紡織研究所時,浦鈞泉就考慮開發轉杯紡。經過長達2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9年獲得成功。在這25年中,他始終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廠所合作。在制定設計大綱時,提出採用單錠傳動和積極排雜兩項先進技術。當時國際上轉杯紡的高速部件都採用龍帶傳動和高速軸承,國內不能解決,需要進口。為避開這一“瓶頸”,浦鈞泉提出採用中頻小電動機(600-1200赫),用氣浮技術作為支撐,使速度達到每分鐘4.5-6萬轉,這是國內首創;1973年定型設計時,國內其它試驗機都採用自排風;自排風的排氣管容易堵塞,而且適紡支數和含塵、含雜也受到限制。他提出採取積極排雜以保證成紗質量,這也是國內轉杯紡機第一次採用。當時參加研製的人員大多數並不理解,認為採用這些技術會使機構複雜,效果也不會顯著,不合算。他反覆引導,用梳棉機後車肚採用吸風裝置作例子,從理論到實際說明採用積極排雜對穩定氣流和增加除雜的重要性後,大家才達成共識,下定決心,逐步研究改進,最終取得成功。浦鈞泉不僅親自參與工作,還善於引導、綜合大家的意見。在此期間,他一方面組織在多頭機上做實驗,探索轉杯紡在進行規模生產時需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利用試驗機台上生產出的紗製成成品,送到絡筒、絡緯、整經、漿紗、織造的連續試驗機台上,再將成品送印染廠縫頭、燒毛、退漿、漂白、染色。他全程跟蹤分析,為轉杯紡的定型設計和製造,取得了大量實驗數據。在這25年中,浦鈞泉的工作多次變動,但他始終熱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這項試驗研究,從單頭試驗、多頭樣機到整台試製,不斷改進,最後和航天工業部川江儀器廠聯合攻關,獲得成功,定型為JA029型中頻轉杯紡紗機,正式投入生產。該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中頻電動機單頭高速傳動,抽氣式排雜裝置,工藝參數的無級調控及顯示,條筒與絡筒大卷裝,成品自動運輸。這項成果於1980年被評為紡織科技三等獎。與其它機型相比,該機不僅技術先進,而且價格低廉,適合國內城鄉不同類型的企業採用。浦鈞泉在科研所時,除重點開發轉杯紡紗機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先後開設了梳並聯、細紗超大牽伸、鋼領鋼絲圈、化學漿料、箭桿織機、空調自控等項目,並將以上項目一一落實到協作廠,開展生產連續化試驗研究。

學術論述

1.浦鈞泉.國內三大紡織產品學術動態綜述.1987年在港學術交流資料。

2.浦鈞泉主編.村鎮實用技術手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86。

學術交流與技術拓展

為使工程技術人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浦鈞泉積極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20世紀70年代後期,為了重建學會,做好學會工作,浦鈞泉三番五次專訪紡織界老前輩劉榮森總工程師,請他重建學會。浦鈞泉邊搞組織建設,邊恢復學術活動,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把石家莊紡織工程學會建成一個有活動基金、有活動場所、有專職人員的“三有”學會。除按時組織內部學術交流活動外,並與兄弟學會分別組成三個一年一次的定期交流活動:京、津、石三市紡織工程學會專題學術交流會;滬、青、渝、石四市紡織工程學會綜合學術交流年會;全國城市紡織工程學會工作研討會。這三個定期交流會已分別堅持了21年、22年和20年,多次受到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嘉獎。浦鈞泉不但在重建時支持學會工作,調省紡織總公司後,仍然支持石家莊市紡織工學會的活動,並一直擔任該學會的顧問。

在20世紀60年代籌建紡織研究所時,浦鈞泉就預見到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將對紡織工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安排了一批年輕科技人員到大學進修。70年代初,他利用當時紡織、輕工、印刷、電信在一個系統的機會,抽調了若干名仍在下放勞動的電信科技人員,編印了電子科普書籍,並組織講課示範,先後舉辦了三期學習班,共培養150多人,分布在30多個企業,形成了一批既熟悉紡織又掌握電子技術的骨幹,為石家莊市紡織行業套用電子技術打下了基礎。80年代,石家莊市紡織工業在配棉技術、工藝檢測、生產管理、電子清紗、電子雕刻和印染測配色等方面,運用電子技術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國內是較為普及的地區之一。電子技術的廣泛套用,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也節約了原材料,因此石家莊市紡織企業的管理水平一直處於全國先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