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髻子傷春懶更梳

髻子傷春懶更梳, 此詞以清麗的風格,寓傷春之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格高韻勝,富有詩的意境。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浣溪沙·髻子傷春懶更梳

體裁: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作品原文

浣溪沙髻子傷春懶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玉鴨熏爐閒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作品賞析

賞析一

此詞以清麗的風格,寓傷春之情於景物描寫之中,格高韻勝,富有詩的意境。可以“唐風”、“庚調”論之。

詞的起句,開門見山,點明傷春的題旨。《詩經·伯兮》云:“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同這裡的“髻子傷春懶更梳”說的是一個意思。其時詞人蓋結錞未久,丈夫趙明誠負笈出遊,丟下她空房獨,寂寞無聊,以至連頭髮也懶得梳理。此詞自第二句起至結句止,基本上遵循了寫景宜顯、寫情宜隱這一創作原則。“晚風庭院落梅初”,是從近處落筆,點時間,寫環境,寓感情。“落梅初”,既梅花開始飄落。深沉庭院,晚風料峭,梅殘花落,境極淒涼,一種傷春情緒,已在環境的渲染中流露出來。“淡雲”一句被譽為清麗之句”。(見陳廷焯《雲韶集》)詞筆引向遠方,寫詞人仰視天空,只見月亮從雲縫中時出時沒,灑下稀疏的月色。“來往”二字,狀雲氣之飄浮,極為真切。“疏疏”二字為疊字,富於音韻之美,用以表現雲縫中忽隱忽顯的月光,也恰到好處。

過片對仗工整,寫室內之景。詞人也許在庭院中立了多時,愁緒無法排遣,只得回到室內,而眼中所見,仍是淒清之境。“玉鴨熏爐閒瑞腦”,瑞腦香在寶鴨熏爐內燃盡而消歇了,故曰“閒”。詞人在《醉花陰》中也寫過“瑞腦消金獸。”這個“閒”字比“消”字用得好,因為它表現了室內的閒靜氣氛。此字看似尋常,卻是從追琢中得來。詞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隱藏在景物中,然而通過“閒”字這個小小視窗,便悄悄透露出來。“朱櫻斗帳”,是指繡有櫻桃花或櫻桃果串的方頂小帳。紅櫻斗帳為流蘇所掩,其境亦十分靜謐。

詞的結句“通犀還解辟寒無”,辭意極為婉轉,怨而不怒,符合中國古典美學”溫柔敦厚”的要求,也顯示了這位受到良好教養的大家閨秀的獨特個性。“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種名貴的犀牛角,遠方列為貢品。據《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說,開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國進貢犀牛角一隻,色黃似金,置於殿中,有暖氣襲人,名曰辟寒犀。此處指一種首飾,當是犀梳或犀簪,尤以犀梳為近。結句如神龍掉尾,回應首句。詞人因梳頭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辟寒。所謂“辟寒”,當指消除心境之淒冷。詞人由於在晚風庭院中立了許久,回到室內又見香斷床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反映了她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渴求。

賞析二

這是一首反映貴族女子傷春情態的小調。運用正面描寫、反面襯托的手法,著意刻劃出一顆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寫人,“髻子傷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實卻是極重要的一句心態描寫:閨中女子被滿懷春愁折磨得無情無緒,只隨意地挽起髮髻懶得精心著意去梳理。接下來兩句是寫景,前句“晚風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極工巧,它使得寫景之中又點出了季節時間:習習晚風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經冬的寒梅已由盛開到飄零之時。春愁本就撩人,何況又見花落!後句“淡雲來往月疏疏”寫淡淡的浮雲在空中飄來飄去,天邊的月亮也顯得朦朧遙遠。以“疏疏”狀月,除了給月兒加上月色朦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還是一彎殘月,它與“淡雲”、“晚風”、“落梅”前後相襯,構成了幽靜中散發著淒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運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遠、情景相因的寫法,深刻生動。

下片通過富貴華侈生活的描寫,含蓄地反襯傷春女子內心的淒楚。前兩句寫室內陳設極盡華美“玉鴨熏爐閒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鑲嵌著美玉的鴨形熏爐中,還閒置著珍貴的龍腦香,懶得去點燃薰香;織有朱紅的櫻桃花色的、覆蓋如斗形的小帳低垂,上面裝飾著五色紛披的絲穗。這裡主要寫室內的靜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鴨熏爐閒瑞腦”中的一個“閒”字,不就閃現出女主人公因愁苦無緒,連心愛的龍腦香味也懶得聞嗅了嗎!結尾是一個問句“通犀還解避寒無”,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氣的犀角,名“辟寒犀”,據唐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開元二年冬,交趾國進犀一株,色黃如金。使者請以金盤置於殿中,溫然有暖氣襲人”,該句意思是說:試問這隻金燦燦的辟寒犀角,現在還會不會再把溫暖宜人的氣味釋放出來?句中“還解”的一個“還”字點出了這樣的內容:往昔之時,這隻犀角曾盡心盡意地為男女主人布溫驅寒;而今伊人遠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應感傷,你到底還知道抑或忘記了為孤獨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詞人假借向犀角的設問,進一步刻劃詞中人觸物傷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轉、搖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細紋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邊漸漸擴展的漣漪。

該篇在寫作技巧上的特點,值得加以強調的當推:鍊字維妙,不著雕痕;未畫愁容,愁態畢現。

賞析三

作者由於感悟到春天的短暫,聯想到青春的短促和人生的苦短。悲觀的情緒,使作者意緒低沉,就連已經蓬鬆散亂的頭髮,都不願重新梳理。夜晚的冷風吹入庭院,追逐著剛剛飄落的梅花的殘英;天上的流雲時而遮蔽月亮,使灑在地面上的月光斷斷續續,時明時暗。

玉石雕琢而成的鴨形熏爐里,雖然已經填放好了香料,作者卻又無心把它點燃;躺臥在斗帳里,連綴在帳簾下方的流蘇也就全然看不見了,只有單色的帳布;遮蔽著滿懷愁緒的作者。早春的寒意讓她想到:那株古時候遺傳下來的犀牛角,是不是還能生出融融暖意為人驅寒呢?

春天、青春,這些美好而又短暫的時光,若是被淒風苦雨,被離別、分離所侵占,該是多么痛苦啊。這正是作者傷春的緣故。“女為悅己者容”,作者在開篇的首句中,開門見山地用自己髮髻不整,含蓄委婉地說出了愛人不在身邊,自己已陷入深深地離愁和思念的這樣一個事實。落寞的她,到處找尋著可聊以慰藉自己的事物,卻只看到晚風吹入院子,掃蕩落梅殘英;抬起頭看到天空中那忽明忽暗的月光。就這樣作者由近及遠地寫出一派淒涼、潦倒的景象。 下闋前兩句寫作者回到房中就寢,以無心燃香以及只能看見單調的幃帳,看不見斗帳下方的流蘇,進一步刻化了作者倍感周圍環境的單調,冷漠以及自己百無聊懶的心緒。料峭的春寒,衾中的冷意,使作者想到唐代天寶二年,交趾國進攻的那株可以在金盤中生出融融暖意的犀牛角,便在心中暗忖:那寶貴的犀牛角,它還能做避寒之用嗎?當然,這個犀角也可以理解為是象徵主義的暗喻。再冠以一個“遺”字,代表著深愛已久的男性。但筆者認為這一個“犀”字,也可以引出另一層面的含義,它使人很容易地聯想到了李商隱那句著名經典詩句:“心有靈犀一點通”。也由此看出這百無聊賴的愁緒,和眼前的淒清景象,分明是因沒有可以情感交流的人而感到的孤寒。換句話說:哪裡是什麼春寒,分明是離愁別緒所生出的“心寒”。寒則思暖,故爾,作者想到了自己懷念的那人若在眼前,他還是如同從前那樣溫存,那樣體貼地待我嗎?這樣一來,便使得全詩不再是單純地在寫一個傷春感懷的女子的落魄失魂外貌,而將她的情思,她的想念,也都含而不露,若隱若現地表現了出來,使全詩具有更深的寓意,更豐富的意境。

這兩種解讀雖是殊途同歸,都是在寫對愛人的思念,但與象徵主義手法相比,後者儘管略有些牽強,我還是喜歡這樣的解讀。‍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